曹 方,宋柏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胃下垂[1-2](Gastroptosis)是指由于胃肌层张力低下及胃周围组织迟缓无力,导致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的的一种疾患。胃下垂属于中医学“胃缓”“胃下”范畴。本病多由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劳倦过度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与脾(胃)、肝(胆)、肾等脏腑相关。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饱胀感,食后尤甚,平卧时减轻,并可见嗳气、厌食、便秘、腹痛等症状。本病常见于瘦长体形、久病体弱、长期卧床少动者,严重者可伴有其他脏器下垂。
胃下垂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其病势缠绵,难以尽愈,西医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常采用药物对症处理及手术将胃部分切除等方法,但由于药物副作用大、手术创伤大,因而不易被患者接受[3]。推拿治疗本病有升提举陷、补中和胃的功效且疗效满意,症状可得以明显缓解,有着风险小、疗效明确、经济实惠、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现将推拿疗法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常规推拿治疗胃下垂部位多以腹部、背部为主,手法多以点、揉、推、按、摩、颤、托、搓、捏脊为主,穴位多选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鸠尾、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多部位多手法推拿治疗胃下垂可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张红等[4]在腹部采用推法、揉法、点按法、振颤法、顶托法、擦法、摩法、拿捏法,背部采用推法、揉法、点按法、捏脊法,肩胛部采用擦法、插法、搓法,头部点按法治疗胃下垂,每次治疗30~40 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总有效率达到90%。吴宗凯[5]在腹部采用一指禅法、推法、摩法、震颤法、托法,背部采用滚法、擦法,肩胛部采用插法治疗胃下垂,每天1次,每次60 min,2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停治10 d,总有效率为97.5%。毛健[6]运用升举与通降手法治疗胃下垂,在背部采用滚法、一指禅推法,腹部采用摩法、揉法、托法、按法、擦法、振法,在肩胛骨部采用插法,总有效率87.5%。王润生[7]在腹部采用推法、揉法、托法、推颤复合法、掌摩法,背腰部采用掌推法、按揉法、按压法、搓法,肩胛部采用插法,胁肋部采用搓法治疗胃下垂,有效率达92%。
胃下垂病位在胃,位于人体腹部,因此应注重脘腹局部的治疗,运用腹部推拿手法为主,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可起到调经通脉、行气活血、平衡阴阳、调节病变脏腑功能的作用。王金贵[8]以腹部推拿法治疗胃下垂,依次给予按腹、揉腹、运腹、推腹手法,最后按、揉、一指禅法作用于腹部章门、中脘和背部脾俞、胃俞,每日治疗1次,15 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5.5 %。陈宇清[9-10]立足胃下垂中气下陷,膈悬力不足,腹肌松弛这一发病机制,创立了按摩法、侧推法、展转拿、招法、揉法、运法、分法、合法8种胃部推拿手法治疗胃下垂。通过腹部推拿手法可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功能,达到治疗胃下垂的目的,并为扩展推拿治疗腹部其他疾患奠定基础。
针刺治疗胃下垂以调气为主,多选取腹部的任脉、胃经腧穴,推拿施术时采取针刺配合可激发胃经经气、调整阴阳、健脾养胃,临床上有着很好的疗效。樊力超[11]以针刺前运用推拿为治疗组,在腹部采用一指禅推法、揉法、大鱼际揉法、托法,肩胛部采用插法,针灸采用焦氏头针的双侧胃区,辅以体针治疗,取提胃为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气海、梁丘为配穴,辨证加减穴,对照组选用吗丁啉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海军[12]以针刺后施推拿为治疗组,针刺取穴胃俞、中脘、足三里,辨证加穴,接电针治疗后在背部采用推法,腹部采用掌摩法、掌揉法、掌推法、指揉法、拿法,每日1次,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吗丁啉每日1次,每次10 mg,餐前服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9 g,10 d为1个疗程。2组各6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杨安府等[13]采用针刺胃上、提胃、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腹部采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托法、掌震颤法、按压法、按揉法,肩胛部采用擦法进行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97%。
中药治疗胃下垂临床多采取补中益气汤、举陷汤等方剂,以起到健脾和胃、补气升提的作用。推拿治疗胃下垂时辅以中药治疗,可发挥推拿与中药的协同增效作用,增强推拿疗效。杜世华[14]以推拿手法配合升陷汤为治疗组,腹部采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振法、按揉法、托法,背部采用擦法,胁肋部采用擦法,肩胛部采用插法,每次30~4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于此基础上给予升陷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补中益气丸(北京同仁堂)治疗,每日2次,每次8粒,连续治疗3年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何晓等[15]以升阳益胃汤结合腹部按摩治疗胃下垂,腹部采用摩法、托法、提拿法,头部点按百会,肩部采用提拿法,背部采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揉法,服药25 d为1个疗程,间隔5 d,腹部按摩隔日1次,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达到95.5%。范培武等[16]用升陷汤加味配合按摩为治疗组,肩胛部采用插法,腹部采用一指禅推摩法、按摩法、颤法、托法,背部采用一指禅法、按摩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对照组单纯采用升陷汤加味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74%,2组疗效比较差异明显。许道友[17]采用倒悬推拿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先将患者倒悬30~60°仰卧位,脚高头低位后施予推拿手法,腹部采用推法、振法、摩法、按揉法,胁肋部采用搓摩法、提拿捻转,根据患者证型分别采用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有效率达87.1%。
耳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密切,耳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18]”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手、足阳经与耳的关系密切,手、足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通过耳与脏腑、经络的联系,选取与胃下垂有关的耳穴部位进行贴压,可起到补中益气、升提固脱的作用。何小平[19]在腰部及骶部采用推法、滚法、揉法、按法、一指禅推法、横擦法,背部采用捏脊法,腹部采用推摩法、托推法、拿法、波状揉法、一指禅推法,配合选用膈、脾、胃、肝、肾、大肠、交感、神门、三焦、皮质下等耳穴处贴压,总有效率达96%。
灸法有补虚培本、行气活血、激发正气的作用。《灵枢·经脉》曰:“陷下则灸之”[18],艾灸对于脾阳亏虚、气虚下陷所致胃下垂有着很好的疗效。张建国[20]在腹部采用点法、震颤法、揉法、按法,背部采用按揉法、震颤法,肩部采用拿法,肩胛部采用插法,推拿结束后施以灸法,以姜片置脐部用艾条悬灸,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3%。检索文献发现,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胃下垂临床应用较多,然而推拿配合艾灸治疗胃下垂文献很少,针刺、艾灸和推拿均利用腧穴为作用点且疗效显著,可见推拿辅以艾灸治疗胃下垂有待进一步研究。
医疗体育是体育运动的一种,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制定的体育锻炼方法,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医疗体育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保健操等进行锻炼。治疗胃下垂,自我锻炼保养很重要,在运用推拿治疗的同时,结合医疗体操、传统气功等医疗体育锻炼可增加食欲,强壮腹肌,增强体质,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刘晗[21]在腹部采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托法、振法,背部采用一指禅推法,肩胛部采用插法,按揉足三里法等推拿手法后辅以气功,以卧位呼吸默念“胃上升”“胃体上升”等字句治疗胃下垂,总有效率达96.43%。王彤[22]运用推拿手法在腹部采用揉法、掌托法、振颤法、摩法,背部采用按揉法,腰骶部采用掌搓法,肩胛部采用插提法配合静卧双掌推腹法、下肢抬举法、仰卧起坐收腹法、叩打足三里的医疗体操治疗56例胃下垂患者,总有效率达91.1%。王冬生[23]运用推拿手法在腹部采用推揉顺摩法、点按法,背部采用掌揉法、点揉法、捏脊法,头部采用拇指拿法、点按百会,拿肩井、曲池,肩胛内筋处采用提拿法配合呼吸收腹的练功方法治疗胃下垂,总有效率达94.2%。
中医尚无胃下垂病名,属于中医学“胃下”“胃薄”“胃缓”范畴。 国医大师徐景藩[24]、颜正华[25]皆主张本病病位涉及脾胃、肝、肾,病机为气滞、水湿、痰饮夹杂为患,治疗当围绕脾虚气陷、关注脏腑、气血、痰、食等复杂因素,以“气”入手来调节气机升降。推拿手法治疗胃下垂可健脾补气、补中和胃、疏通经脉、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促进脾胃气血生化从而升提举陷。从现代医学来说,推拿治疗胃下垂可增强膈肌悬吊能力,恢复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等固定作用,增加腹内压从而使胃下垂回复到正常的位置。
研究文献表明,推拿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施术安全、副作用少,然而手法多样,缺乏规范性治疗方案,加之胃下垂为慢性疾病,病势缠绵,难以尽愈,这可能是导致近几年推拿治疗胃下垂文献较少的原因所在。未来可在手法种类、频率、力度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规范研究,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辨病,将推拿与中药、针灸、医疗体育锻炼紧密结合,既可缩短疗程又可增强疗效,促进推拿治疗胃下垂的临床应用,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