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强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早在两千多年前,音乐审美教育就受到了中国儒家的重视,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加之,由于音乐自身的特殊作用,社会人对音乐赋予一种愿望,儒家思想家使用音乐进行人的教化。究其原因,使用音乐教化人并不存在强制性,依靠音乐自身的美感,可以有效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净化心灵,进而完善人格。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音乐美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净化社会风气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对音乐美育有着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开展了音乐美育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强行敲开中国大门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被迫接受转型,西方教育思想以及美学思想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音乐美育与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道德教育与音乐美育的有效融合,乐德、乐舞、乐语是乐教中强调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乐德是最重要的内容,所谓的乐德之教是指通过音乐活动,来灌输德的内容,为受教育者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通过音乐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将德的内容上升为理性认同。正如知名学者称,乐教思想的核心在于德,乐德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巩固国家政治等方面都发挥关键性作用。乐德教育实现了对人后天的改造,孔子在其《论语述而》中,也明确提出了育人的原则,指出道德修养需要与音乐美育有机的结合,道、德、仁相互配合,音乐美育才会充分彰显价值。
其次,音乐美育与政治教化。儒家礼乐思想与政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会生活与音乐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是人们针对生活现象而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此同时,社会政治又能在音乐中得以有效的体现,音乐具有教化百姓和观察政治的双重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音乐之道过多的干扰政治,而是要借助音乐更好地为政治服务,通过种种乐教理念,来实现稳定民心。也正是由于音乐有推动政治教化作用,音乐受到儒家思想家的重视,此外,荀子在其《乐论》中也明确指出音乐对于人格修养以及社会政治方面的意义。众所周知,荀子主张性恶论,而使用音乐可以对人性进行有效规范,实现乐与礼的配合。
再次,音乐美育与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体生命,因此,在音乐美育中还特殊强调,音乐美育对修身养性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可见,乐教对于国家政治以及人格修养的作用,儒家的音乐美育强调突破生命局限,进而达到圆善自由的境界。人生修养要上升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高度,在《礼记乐记》中强调大乐,带给人超越生死、欲望以及功力的快感。
近代中国音乐吸收了西方美育的精华,将美育思想纳入教育的范畴,并肯定了美育教育的趣味性以及美育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梁启超强调,从美育思想的趣味主义出发,在趣味的驱动下,人才具备高尚的情操,世间万物也具备了快乐和灵气。相反的,缺少了趣味,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并且,梁启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美育的独立性观点,指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真善美的人物。梁启超完善并发展了中国美育思想,对音乐美育的作用给予肯定,并研究了音乐美育的特点,撰写《论小学唱歌科之材料》,进一步肯定音乐美育的德育功效,强调音乐美育需要使人达到情感上的愉悦。既梁启超后,蔡元培进一步探索美育理论,并注重美育理念在国内的推行以及实践。这可以从他撰写的《教育大辞书》以及《美育与人生》等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蔡元培指出,人人都具备感情,但并非人人都有高尚的行为。究其原因,还在于人情感力量的薄弱,因此,要注重陶冶人内心美的感受,也叫美育。蔡元培希望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促进人获得高尚的情感,以及伟大的个人行为,获得人生的高境界。
与此同时,蔡元培十分注重西方美育思想,意图借鉴西方资源来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美育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他强调要继承,艺术教育在美育思想中的应用,强调美育理念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蔡元培建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旨为扩大传统美育思想在国内的传播范围,推进美育理念的实践。
总之,本文首先从音乐美育与道德教育,音乐美育与政治教化以及音乐美育与修身养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育思想,然后探讨音乐美育思想的近代转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中国传统音乐美育思想的现代转型,以及其在今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