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龙
(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我国古典诗词乐谱因历史变迁,多数已经失传,只有少数作为唱词的古典文学作品被保存了下来,本文所谈及的是当今作曲家用当今创作意向,借鉴了西方创作风格手法、传统音乐特点,在注重中西文化结合的前提下,创作出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类艺术歌曲在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与磨合中,具有了我国特有的演唱风格、民族气质、民族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特有的艺术载体,具有崇高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其演唱会带来不同的艺术审美体验与精神启发,若将其文化内涵演唱出来,需要演唱者具备较深的音乐、文化修养。演唱者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音乐,用深厚的歌唱技术将其表现出来,做到“技”与“艺”的结合,传递出声乐作品的美好情感,赋予古诗词艺术歌曲新的生命,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是作品内涵的到淋漓尽致的升华。
从本人教学经验来看来,掌握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与艺术特征是演唱的前提。学习演唱前,要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体裁、诗词音乐韵律、人文情怀等艺术特征做一个基本了解;之后,要带领学生剖析歌词内容,找寻歌曲的意境,深入演唱的布局;最后,要适当的发声、音色,来表现歌曲的风格韵味。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是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特质、气质决定的,在演唱时如何处理音乐与诗词的关系、发声与音色的布局、情感与演唱的调整,以及演唱古典诗词时气息、咬字与行腔的运用、古典韵味意境等演唱的要素,都是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实践的精髓。
用美声来演绎我国古典诗词是具有争议的,认为西方的美声发声方法,很难表现中国传统韵味与意境。主要体现为演唱风格与技术的运用方面,美声演唱的思路是根据作品风格来选择演唱的技术,发声方法采用整体贯通、共鸣、音量控制等西方传统技术方法,令演唱的作品范围与形式不受局限,用丰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作品内涵。在演唱风格的把握上,要注重中西方传统歌唱艺术审美的融合与延续,注重丰富多样的歌词语言、曲调润腔等艺术处理方法,用美声方法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时展现中国传统风格内涵。例如在传统古曲、戏曲、民歌的教学时,都可以在坚持中国传统曲调与韵味的前提下丰富演唱技巧,在气息、共鸣、发音咬字、吐词、行腔、的运用方面体现传统歌唱精髓。
相对民族唱法与戏曲唱法,美声唱法根据音域、音色、音质一般划分为女高音、女中音与男高音、男中音等色彩声部,这种原则在歌剧演唱中运用的较多,各声部拥有独有的音质与性能、音色功能与特征。然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由于没有角色的局限,具有特别的艺术歌曲特性,男女声均存在共性演唱空间,丰富了演唱者为对歌曲的二度创作维度。
目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呈多元趋势,有雅致的吟唱,有具有民间戏曲风格的民族演唱,有用美声唱法融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还有注重现代审美的流行演唱等等。我们用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就有姜嘉锵演唱的民族风格版本,是一首吟诵韵味很浓的歌曲,演唱处理的大气简约,从韵味与意境可见其功底深厚;还有由杨曙光演唱的美声风格版本,歌曲极具抒情性,舒缓流畅,歌唱者音质饱满,用柔中带刚的行腔倾诉情感,若隐若现的将情意随音乐流淌出来,既保持了美声的通透圆润感,也具有古典意境中绵长的线条特点;再有由邓丽君演唱的通俗流行版本,她的音色轻清而优美,如水晶般纯净,又如奶茶般温暖,是少女的幽幽情怀,不失高雅庄重、温柔多情,幽远的意境被她用婉约的柔情演绎出来。以上几种版本都存在演唱者不同的演唱特性与对歌曲不同的理解。这些演唱者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冲出唱法的局限,将跨界融合的演唱意识,注入进演唱风格中。演绎中国古典诗词离不开古典诗词较为宽阔的、丰富的风格的演唱空间。
众所周知,我们所演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是原版的古代歌曲,他也追求当代的流行风格,或许已经离古典诗词本身的特质越来越远。当下媒体处处充满流行音乐娱乐节目,年轻人不热衷于传统的戏曲、民歌,美声唱法虽具有艺术的中西交融性,但避免不了“曲高和寡”,对古典诗词的认同与接受不容乐观,面临着传承与发展。作为声乐艺术工作者,在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与教学时,首先要注重与传统融合,在演唱中、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戏曲吟诵的元素、风格特征与歌唱相结合,还要将现代声乐元素注入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特别是在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有着艺术歌曲的共性特征,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演绎,原封不动的照搬西方演唱方法,必定不能将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味、意境很好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的优秀演唱方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合,不断的实践与创新,探索中国传统歌曲的新的演绎途径,形成我国古典诗词演唱与教学的独特风格,使古典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