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恒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根据流行地区秦腔与当地的民风相结合,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关中东部一带的东路秦腔(即人们耳熟能详的老秦腔)、关中西部的称之为西路秦腔,除此之外还有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南路秦腔以及西安一带的中路秦腔。受方言和习俗的影响,秦腔在不同派别中的唱法、表达和音调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唱法因为曲调圆润,当地的民间艺术间在秦腔上运用了较多从唱作技巧,因而取代了东、西、南路唱法,在秦腔市场中独占鳌头。本文主要从曲调等问题对秦腔进行简单的讨论和剖析。
秦腔主要是七声音阶,但因音程方面与西洋七声有所差异,因此听起来与西洋的七声迥然不同。西洋的七声音阶以数字1-7来表示,并规定除3和4之间是半音程之外,其余两个音阶之间为全音程,而秦腔则不然,秦腔中规定3和4 之间既不是全音程也不是半音程,而是将4的音调和当地粗犷的民风相结合进行提高,听起来更为嘹亮壮阔。
秦腔唱法灵活多变,特有的唱法和曲调可根据表达的情感即兴变化而不会影响整首曲子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这些特点是西洋正统唱法不能比的地方。因此秦腔不仅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艺术的结晶,用西洋唱法去接触和理解秦腔非但不能有所长进,甚至适得其反。
曲调是指音乐中不同音节之间建立的特殊反应,主导着一首完整乐曲的思想和灵魂,包含着在建构旋律时选取的主音与非主音、颤音与稳定音之间的顺承关系,这些音节和曲调的矛盾或柔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体系,最终完成完整而完美的艺术创作。
从曲调分析秦腔的“5”是七声音阶中的主音,在各个曲子中用得最为广泛,可以说是“5”曲调音乐。从乐理知识规律来分析,轻音应该是主音的上属音,秦腔却没有遵循这种规律,将“1”作为仅次于主音的音节,因此“1”在秦腔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广泛用于高亢和低沉的曲调之中,并且在运用时多沉稳有力。秦腔中的“3”“6”“2”几个音节常用来表达欢快喜悦的心情,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而较为悲怆的感情却截然相反,常常用到的是“4”和“7”两个音节。可秦腔中对于不同感情色彩音节的用法界限分明且特别讲究,跨越界限而用于不同感情的音节在秦腔中是少见,用更少的音节表达更加丰富的感情和舞台创做,给创作者带来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秦腔中一般只用到1-5五个音节,因此选用了相适应的乐器——板胡,即板胡的内外弦的中高低五个位置分别代表着上述的五个音节,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板胡的运用也成了秦腔的一大特色而广为流传。五个音节相辅相成,既可以表达出悲鸣的感情色彩不绝于耳,又可以流转出悠扬的基调绕梁三日,给听众带来了极大的听觉享受。
秦腔的节拍应用较为灵活,分为散拍、一拍、两拍子、四拍四种用法,依次逐渐平稳,节奏的多变有利于表达更丰富的背景。从秦腔唱法看,秦腔大多从弱拍为起点,在咬字过程中会把握不好弱拍的起势造成气息不足、情感表达不到位等问题,固需要多加练习。秦腔唱法中,虽灵活多变,但可依照自己的理解去改编进而抒发感情。
笔者清楚地表达了秦腔的音阶使用、曲调的研究、音域及配器及节拍,全方位地阐述了秦腔作为中华儿女独有的历史遗产所具有的魅力,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市场的更新,秦腔某种程度上已经处于衰退态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破坏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戏曲工作者所要肩负起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本文从秦腔和现代化艺术结合作为突破口,为秦腔文明在历史的舞台上再度崛起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希望能为秦腔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贡献出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