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洋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 100875)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德国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特蕾泽的音乐礼物,倾诉了对特蕾泽的深情爱意。这首奏鸣曲在1809年10月完成,前面作品中的火热的激情和饱满的情绪在这里已经不存在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音乐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哲理性的沉思特点,放弃了幻想激情的特点,风格更加宁静温柔。即兴的幻想,采用了左右手不断交替的陈述法,精细的奏法、休止符的停顿、乐句的呼吸,使其越来越减少以前那些庞大管弦乐的效果,流露出更多的细腻感人的情感。
引子是曲式结构的附属部分,左手低音在#F主音上八度持续,演绎出优美、安静的序奏,此处是一个速度型的引子,延长号相当于一小节的时值,这里有一个动机式的移动(#B-#D-#C)表明#F大调的属性。接入主部(dolce)歌唱性的主题充满了温柔的力度、八分音符的伴奏要弹得轻盈连贯。
1.主部(5-13小节)开始部分叙述主要主题,#f大调,快板(Allegro),主部主题由弱渐强进入,右手柱式和弦形式弹奏,左手运用八度式和弦织体轻柔的将动机叙述出来。第七小节处八度的旋律音换指要非常准确,不能破坏圆润连贯的效果,左手低音声部的根音可以表现的更加厚重,leggieramente(轻巧的)下指要非常有颗粒性,尽量做弱处理。在第十一小节出得crese处,八分音符不能一划而过,大胆地将下行的乐句演奏出来。主部最终以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结束,以完满终止结束主部主题陈述。
2.连接部(14-20小节)调性依然延续了为#F大调,沿用主部主题动机,左右手均为柱式和弦,随后出现四个十六分音符式的动机,在连接部刚进来也就是15小节处,D(属和弦)-T(主和弦)-D7(属七和弦)巩固调性。连接部主要功能是承上启下,在主部主题材料上运用分离、拉长等作曲手法进行材料的转换,从而进入副部。在弹奏方面,注意第18小节的力度符号,句逗要明显,可以加强每个十六分音组的第一个音。
3.副部(21-28小节)调性进入#c小调,副部的开头第二十一小节由导七和弦到属七和弦,表明调性此时从#F大调转入近关系调的#c小调,符合奏鸣曲式的调性附和的特征,右手为分解和弦式柔和、如歌的十六分音符织体结构一直持续,左手则以柱式和弦的旋律线条展开进入,织体具有小调调性特点,为之后展开部的大小调交替展开提供支持。副部的动机通常相比主部主题动机显得更加复杂,副部主题动机为跑动型的十六分音符,和主部主题动机形成鲜明的对比。第28小节以#c小调的属七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全中止)宣告副部的结束,这是划分副部和结束部的唯一标志。
4.结束部(29-39小节)材料运用主部副主题的材料,弱进弹奏优美清新,由#c小调转入#F大调,为展开部做准备,注意力度标语,在第37小节的地方十六分音符要天衣无缝的转入左手,连贯圆润且速度不变。
1.引入(40-42小节)运用主部主题材料在主调的#f小调上陈述,与呈示部起连接的作用。颤音要弹奏地优美具有颗粒性。
2.展开中心(43-52小节)左右手都在主部主题附点的材料的基础上不断展开,分别在A大调-#d小调-#c小调-B大调-#F大调上模进,调性复杂多变,力度为弱,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要轻柔清脆。
3.属准备(53-57小节)属准备是展开部与再现部的准备部分,在奏鸣曲中非常常见,长度自由,一定是奏鸣曲式的主调,通常是呈示部主部的属做准备,也有可能是导和弦,主和弦。回归主调#F大调,左右手的织体都是十六分音符跑动,注意56小节的ff音量,要十分肯定而强烈。
1.主部(58-79小节)再现呈示部主题,最大的特点是在再现部对应的位置没有找到全中止,因此此处的主部为变连接部。力度的变化是再现部的另一个特点。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力度更强。变连接部中间转调进入#g小调,体现出再现基础上的改变。
2.副部(80-87小节)回归主部主题的调性,在#F大调上完满终止。
3.结束部(88-106小节)巩固副部主题的调性,依然在#F大调上演奏,使用主部主题材料,在100节处的cresc速度要保持不变,106小节主和弦结束,右手的八度和弦要整齐而有力,强有力地结束。
贝多芬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典型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旋律柔和婉转。展开部压缩主部材料,主要是主部材料的不断展开,展开中心经过多次转调,织体流畅。再现部大体上遵循了传统,巧妙的手法对呈示部进行了大胆的变更,延伸形成变连接,主副主题在原调再次回来,形成华丽的高潮。■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版前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