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滢 周婷婷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扬琴,属中国民族器乐,具有打击乐器及弦乐器的特点,普遍使用于民乐团。据《清稗类抄选》记载,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同西亚、东亚的友好往来日趋密切,扬琴则是由波斯国经海上运输传入我国部分地区,最先流行在广东一带(目前史学界的暂时定论,尚需进一步考证和结论,因近年有宋代的出土文物中画有扬琴的乐器演奏插图,扬琴到底是国货还是进口货又生疑团,由此可能导致扬琴传入中国的时间会前推600年),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
明末清初,正值我国说唱音乐成熟、戏曲音乐发展之际,扬琴也在传入广东一带后,逐渐加入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行列。各地琴师、地方戏曲多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师”也叫“打扬琴”,“四川琴师”又名“四川扬琴”,在每场戏的开白前都用扬琴演奏一段渲染气氛的乐曲,犹如西方歌剧的序曲一样;五音戏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扬琴至今都占据着主要伴奏乐器之地位。
扬琴伴奏艺术是扬琴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中国扬琴表演学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角度分析:中世纪前,扬琴在其本身形制上和技法上都具有局限性,所以无论扬琴在伴奏形式上还是音乐表现力上均显稚嫩。20世纪初期后,我国民族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扬琴在形制上经过演变后,被广泛应用于说唱、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合奏中,扬琴的伴奏技法体系也逐渐趋于成熟,使其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作品演奏和伴奏需要。
《五音戏研究》一书中记载到:五音戏是我国珍稀的特色剧种,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起源于山东省章丘一带,传于济南、淄博等地。原名“肘鼓子”戏,地方特色浓厚。清乾隆年间,肘鼓戏已分路演出,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只有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该剧院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五音戏表演团体,剧院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淄博市五音剧团。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扬琴艺术的发展,使扬琴这一乐器在伴奏乐队中地位逐渐被重视,成为伴奏乐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担任弹拨乐声部的核心乐器。
《五音戏研究》中指出:五音戏最初只有锣鼓伴奏,干板清唱,实属单调乏味,很难表现剧情复杂的大型剧目及现代戏的内容要求,明显与时代脱节。后因戏曲需表现较复杂的内容,开始加入了“文场”音乐,即加入了部分弦乐伴奏,此时弦乐的伴奏形式仍是即兴伴奏。直到80年代,排演的《半把剪刀》等戏,全剧设计唱腔,固定曲谱,“文武场”人员需扩大,伴奏乐器需不断扩充。1976年后扬琴正式加入淄博市五音戏伴奏乐队,在扬琴等乐器的加入后,淄博市五音戏才成立了一个较完整、有较高伴奏水平的五音戏乐队。现在完整的淄博市五音戏伴奏乐队包括:主鼓、主弦、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笛、笙、小提琴、中提琴、铙钹、锣等。扬琴在其他乐队包括小型合奏、大型合奏和重奏等情况下来看,通常情况下其皆扮演指挥的角色。扬琴在加入淄博市五音戏后,和声作用强,音乐内容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色彩性更丰富。
因为五音戏戏曲音乐较自由、多为散板的特点,主鼓为整个伴奏乐队的指挥,主弦为整个乐队最重要的乐器,扬琴为弹拨乐的核心。在演奏中所有乐队成员需听从主鼓的指挥,主鼓根据戏曲板式的不同来决定速度,乐队整体才能无缝隙的衔接到演员的唱腔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戏曲中的打击乐有时可单独出现,又可随时穿插在伴奏中。当打击乐穿插在伴奏中时,扬琴与主鼓之间就必须无缝隙衔接,主鼓根据演员唱腔决定伴奏音乐的速度,扬琴根据主鼓所定的速度带动乐队进入音乐中。因为主鼓、主弦、扬琴三者之间的完美配合,整个乐队才能演奏出完整的音乐。
综上:演员与伴奏乐队的完美配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才能在恶劣的、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氛围下仍被传承下来并得到发展,演员与乐队核心(主鼓、主弦、扬琴)的配合,才为观众呈现出众多优秀且经典的戏曲作品,使得淄博市五音戏深入人心,句句入耳,引人入胜,效果强烈,受到各地观众的深厚喜爱。
由于时代的社会环境变化发展、演出场合、演出重要性的不同、听众的不同等,淄博市五音戏伴奏乐队的伴奏方法也有所不同,一共可分为三种伴奏方式。下面详细介绍同一段主旋律谱例三种不同的伴奏形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是淄博市五音戏刚开始发展的阶段,显得十分落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我国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影响,导致我国并没有出现优秀的作曲人才和演奏人员,音乐结构较为单一、乐队阵容不完善。演员为即兴演唱,此时尚未固定唱谱,伴奏乐队靠听觉伴奏,视演员演唱口型来判断演员唱腔的落音,落音不同,演奏方法亦不同。(如图所示为曲目《王小赶脚》部分主旋律谱例)
虽只是单纯的演奏主旋律,但扬琴根据自身音色特点和演员的唱腔,演奏者可在音乐中加入快奏、慢奏、强弱变化等,快奏可给人以轻快、活泼的情绪;慢奏可给人以亲切、柔和的感觉;强弱变化常用的加入手法是由弱逐渐渐强,最后以强收尾,这样的强弱变化方式可推动故事情节,进而引出下一段的音乐内容。因加入了多样的伴奏方法,更加有助于带动观众情绪,使观众们感觉到仿佛自己就是男女主角,就是他们正在舞台上表演。此外,之演奏主旋律的伴奏方式现在仍存在但并不常用,只可能会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如街坊小镇、广场大舞台等)出现。
随着五音戏的不断实践发展,虽然国家的落后并未使音乐界出现优秀的作曲家,但乐队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大听众的听觉需求,要求乐队演奏人员根据所积累的演出经验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按行当的唱腔规律和自己所操乐器的技能,以及艺术水平即兴加花演奏,且加花演奏需随着演员声腔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这种伴奏方式的出现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根据每个演奏者所需要积累经验的时间长短不同,音乐形式也大不相同。(如图所示为上图《王小赶脚》部分主旋律的演奏者即兴加花谱)
从上图谱例与主旋律谱例对比就可看出:扬琴多采用插奏、加花、空头伴尾等方法来应对演员多变的唱腔。插奏多以唱前伴奏过门、唱腔中间插奏小过门等为主。谱例中第一小节就为唱前伴奏过门,演员从第二小节开始演唱,这样可使演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放松准备;唱腔中间插奏小过门,谱例中第二行第一小节为唱腔中间插奏小过门,这样可让演员在此处进行短暂的换气休息。若在主旋律中加花演奏,那么扬琴主要的加花方式有:短轮音、双音、五声音阶、十六分音符等。例如图例中第三小节的第三、四拍,就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十六分音符,其他声部在演奏长音的同时,因为扬琴具有击弦乐器的特点,加入十六分音符就可使音乐更加充实、不单调。直到现在这种伴奏方法仍在一些非正式场合使用。扬琴加花变奏后,音乐就是会更烘托演出氛围,音乐内容更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随着新中国建立后,经济逐步发展、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曲专家,他们也开始为淄博市五音戏伴奏音乐编写完整的音乐配器,要求每个声部演奏者在正式场合(如比赛、剧院演出等)必须严格按照配器演奏。部分曲目甚至出现作曲家根据每个乐器的音色特点、特色技法等编配的独奏成分。(如图所示为《王小赶脚》同段主旋律作曲家所编写的配器谱)
扬琴具有音色鲜明,音量大,有刚有柔的特点。作曲家根据这些特点编写了完整的扬琴伴奏谱。从谱例中可看出,伴奏形式主要是双音。例如谱例中的第三小节,演员的演唱腔调再加上扬琴的齐音就更能将故事内容活灵活现,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样的演奏可使音乐十分正式且丰富多彩的同时,既能表现出演员内心情绪的变化,又不影响音乐的整体性。
由此可见,由于扬琴是一种兼具打击乐器特点及弦乐器特点的中国民族器乐之一,所以从清代至今,扬琴在说唱艺术、戏曲音乐及器乐合奏中均开花散叶。中国扬琴艺术在伴奏这一领域持续不断地发展着,直到今天扬琴伴奏仍然大量存在于像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这样的民间音乐(包括戏曲说唱等)当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并重视此类音乐的发展。文章以扬琴在淄博市五音戏伴奏乐队中的变化发展为例:扬琴开始作为文场伴奏乐队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步成为整个伴奏乐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弹拨乐声部的指挥。不仅仅是淄博市五音戏中的扬琴,其他戏曲中扬琴也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所以我们说扬琴的伴奏技法也是在戏曲音乐等民间音乐的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渐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詹皖.试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融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03:98-100.
[2]王婕.论中国扬琴伴奏艺术[D].西安音乐学院,2011.
[3]马亚楠,马宏基.地方戏生存、发展的生态思考—以五音戏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73-77,
[4]樊庆荣,漫谈郭启宏的戏曲创作[J].戏曲艺术,1985,01:68-75.
[5]张春玲,吕凤琴.聊斋故里飞出的金凤凰[J].中国戏剧,2009,0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