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 悦 ,王 丹 ,刘 欣 ,刘 峄 ,黄 博 ,刘慧芹
(1.天津农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市方正园林建设监理中心,天津 300042)
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为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由于丁香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并且对土壤要求不严,容易栽培养护,并且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可种植在行道、花园、草坪、湿地、矿区等,既可穿插配植又可独立成林,因此成为北方地区春季观花树苗主要栽种品种之一[1-2],常见的园林植物中多为紫丁香及其变种和暴马丁香[2]。此外,丁香中的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植物病害和果实贮藏还有积极的防治作用[3-4]。在我国丁香病虫害相对较少,病害主要发生叶部,如褐斑病、黑斑病、白粉病、叶斑病等;丁香的常见害虫为介壳虫、潜叶跳甲、棉蚜等,蚧壳虫危害最大,且品种较多,如吹绵蚧、卫矛长蚧、苹蛎蚧等。本文系统总结了丁香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并提出相关防治方法,为丁香的养护管理提供参考。
病发初期,叶片上有褪绿斑,逐渐进行扩展,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直径3~10 mm,褐色或暗褐色,有轮纹但不明显。病斑后期变为灰褐色,密生黑色的霉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病斑相互连接使叶片很大部分呈褐黄色枯死,并皱缩甚至发生碎裂。丁香黑斑病的病原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分生孢子梗散生或数根集生,褐色;分生孢子褐色[5]。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幼苗和成龄树都可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病斑,水渍状、近圆形、灰绿色,直径3~12 mm。潮湿时其上散生小霉点,发生严重时,病斑合成大块枯斑,呈灰褐色,布满叶片,远望如火烧,会导致丁香叶片干枯,最终提前落叶,全株仅能留下少量的叶片。病原为尾孢霉菌属真菌(Cercospora Lilacis),该属真菌还侵染山茶、石榴、大叶黄杨、紫薇、杜鹃和鸡冠花等[5]。
该病可发生在叶片的双面,其以正面为主。病发初期,病叶上产生零星的小粉斑,逐渐扩大,粉斑相互联结覆盖叶面,病发后期白色粉层变得稀疏,呈灰尘状,其上出现白色小点粒,最后变成黑色点粉——闭囊壳,其为该病的有性时代,白色粉层为无性时代[5]。丁香白粉病的病为由丁香叉丝白粉菌(Microsphacra syringae)所致。闭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附属丝尖端有数次分叉;闭囊壳内多个子囊,椭圆形至广椭圆形;子囊孢子4~6个,椭圆形或卵形。
病斑为1~5 mm的小圆斑,中间白色边缘暗褐色,并伴有紫色晕圈,潮湿时病斑长出大量小黑点,且病斑穿透叶片两面[6]。病原为枯斑盘多毛孢(Pestalotia funerea)。叶斑上的黑点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纺锤形,有4个隔膜分为5个细胞,中间3个浅褐色,两端无色,顶端长有3根鞭毛。
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10~30 mm,病斑最大时可占据叶面积1/2以上。病斑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有一条波浪状的紫黑色纹带,其上散生大量小黑点,后期病叶畸形[6]。病菌主要从叶尖侵入。病原菌为茶褐斑大茎点菌(Maeorphoma bensis)。分生孢子梗细小,不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5.5~17.5 μm×3.8~4.2 um。叶斑上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扁球形,直径为100~120 μm。
据报道在印度曾发生此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幼小水渍状病斑,直径可达1~3 mm,边缘有黄晕,中心明显变白,多数情况下病斑联合,出现典型的叶片腐烂症状,叶尖枯萎可达半片叶。病原为半知菌棒孢属真菌(Cylindrocladium uinuiseptatum),分生孢子梗直立有隔,在叶背成束长出。有分枝,每枝可产生瓶梗,最后产生分生孢子,棒状多隔[7]。
此病主要在苏门答腊等地发生普遍,我国目前未见此病。感病后的枝条树皮和木质部变成红褐色,可产生小黑点,上面长出黄色粘液,并使病部表面粗糙,个别枝条回枯,严重时全株枯死。病原为小隐孢壳属(Endothia cugeniae)真菌引起。这是一种伤口寄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散生,具有长颈,分生孢子线状,黄色单孢可成团。子囊长形无附属丝,内有8个孢子,孢子丝状,单胞[7]。
丁香细菌性疫病也称细菌性花斑病,主要侵染叶片[8]。叶片上的症状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点斑,开始发生于下部叶片,成褪绿斑点,不久成褐色,以后病斑中央为灰白色;二是星斗斑,在圆形病斑外伸一根或数根褐色线与另外小点斑相连构成星斗状;三是花斑,点斑不断向外扩展,形成同心轮纹,中心灰白色,最后在圆斑周围生出波状线,使圆斑似花朵型;四是枯焦,全叶变褐色,干枯卷缩于枝杆上,远观似火烧一般,严重时,全灌丛枯死。该病病原为细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 syringae),属假单胞杆菌。菌体单生,杆状,一端生1~2根鞭毛,能在水中游动,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5~12 mm,初为紫红色,而后中央变为紫黑色,其边缘仍为紫红色。病斑背面长出大量金黄色的毛毡状物。病原是一种寄生性藻类植物(Cephaleuros virescens)。病原藻类营养体在病斑上蔓延形成稠密的近圆形的毛毡状物,后期长出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孢囊梗顶端膨大,其上生有8~12个小梗,每个小梗顶生一个卵形、黄褐色的游动孢子囊,成熟后遇水湿释放出双鞭毛、椭圆形的游动孢子。
属于根部病害。线虫可造成植物生长衰弱,枝叶发黄,根部产生根结;而根腐病则根部发生腐烂。轻则停止生长,重则枯萎致死。
损害丁香的蚧壳虫品种较多,如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卫 矛 矢 尖 蚧(Unaspis euonymi)等,虫害首要损害丁香的枝干,严重时造成叶片枯萎,枝干生黑霉点。
潜叶跳甲又名女贞瓢跳甲(Argopistes tsekooni),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丁香。华北地区每年3代,成虫主要取食叶肉片,导致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小斑点,而幼虫潜入叶表皮内钻蛀,在表皮形成弯曲的潜痕虫道,导致叶片受损,大量的叶片枯焦[9]。
此外,危害丁香的害虫还包括蚜虫、叶蛾等。
在初春时提前喷施波尔多液、代森锌、石硫合剂等保护剂防治。发病后及时喷施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或者在丁香展叶后每隔15 d喷1次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喷施2~3次即可。也可以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1∶1∶150倍液波尔多液,以维护新叶,增加抗病能力。
防治细菌性病害喷施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进行防治。发病普遍时,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 000~4 000倍液,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400~600倍液等,视发病情况5~10 d喷施1次。
防治蚧壳虫,可在休眠期时用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早春时也应喷药,6月份每隔14 d喷药1次,同时还可防控其它真菌病害。当调查到幼虫活动期时,立即喷洒80%敌敌畏1 000~1 5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间隔14 d再喷1次,重复两次即可,作用显著。当雌虫固定损害枝干时,也可用小刀刻伤茎干部表皮,再涂药,使植株将药内吸后将虫杀死。红蜘蛛为害叶片,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和20%三氯杀螨砜稀释500倍液喷杀。两种液体混合使用效果更好,5~7天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
丁香在生长势弱的情况下,偶然也受棉蚜、跳甲、大胡蜂等害虫损害,使创伤处流出汁液。要做到仔细调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好湿3 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20%除虫脲乳油3 000倍液,40%氧化乐果800~1 000倍液或阿维菌素喷雾防治。化学药剂防治时注意轮换使用。
3.2.1 选用优良品种 种植时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对于控制病害也是至关重要。
3.2.2 减少菌源 加强管理栽植后的管理,秋冬季要清洁田园,及时清除枯枝落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削减病原侵染源。
3.2.3 修剪枝干 丁香栽培时不易过密,需要大量修枝,若有几个分叉主干,应去弱留强,去斜留直,保留1个。生长期要及时修枝整形以控制枝叶密度,利于通风透光。
3.2.4 加强排灌 幼龄丁香根系纤弱,不耐旱,3 a生以下的幼树,干旱季节需要灌水;开花结果期在干旱季节易引起落花落果,也要灌水;雨季要注意及时排积水以降低湿度,防止积水。
3.2.5 施肥 适时适量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施用厩肥或堆肥等有机肥,掺适量过磷酸钙和草木灰。
3.2.6 除草培土 每年7月—10月进行除草培土,丁香树是浅根系,用草覆盖植株,注意不能伤害根,防止线虫病和根腐病的发生,细根不应露在土面,若露出要用肥沃松土培土2~5 cm。
[1]丁香[EB/OL]http://baike.so.com/doc/2043774-2162540.html.
[2]孙生秀.丁香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5):62.
[3]李鹏霞,邵世达,冯俊涛,等.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苹果贮藏期病害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173-177.
[4]刘万臣.丁香精油抗菌性、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蔬贮藏效果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伊建平,贺杰.常见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诊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6] 洪祥千,陈家俊.丁香的三种新病害[J].热带作物研究,1987(1):56-57.
[7]肖倩莼.丁香病害[J].热带作物研究,1985(4):74-76.
[8]王爽.丁香细菌性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J].北京园林,28(4):47-49.
[9]覃建美,罗宏果.女贞潜叶跳甲的为害与防治[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