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甲骨文字字形整理与研究的结晶
——《殷墟甲骨文编》读后

2018-01-23 13:08魏晓立
殷都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殷墟拓片部首

魏晓立

(安阳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安阳 450002)

近日,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重镇——安阳师范学院韩江苏、石福金先生潜心研究近20载,吸收了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而撰著的《殷墟甲骨文编》,在学人的殷切期待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甲骨学界值得庆贺的一大盛事!

甲骨文字形的整理与研究,发轫于1916年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待问编》。100年来,投入此项研究的海内外学者不计其数,早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孙海波1934年出版的《甲骨文编》及1965年的改订本;后台湾学者金恒祥编写的《续甲骨文编》,一直以来也是甲骨学研究的必备之作。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殷墟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甲骨文逐渐走向了大众化,一时间,名以甲骨文字典、篆字字典等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随着新材料的涌现,《甲骨文编》等显然不能适应时代所需, 因此编纂新的甲骨文字形表成为学界共识。沈建华、曹锦炎2001年出版了《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刘钊2009年出版了《新甲骨文编》,2014年又出版了增订本,陈年福2012年发表了《殷墟甲骨文字词表》,李宗焜2012年出版了《甲骨文字编》。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薪火相传,丰富和推动了甲骨文字形的整理与释读的研究。但是,纵观这些著录,各有特点,瑕瑜互见。仅以所收字数来说,就有不尽人意之处,正如王宇信先生在《序》所指出的,《甲骨文编》收录甲骨文字数为5041个,但新时期的几部字编收录的字数反而比《甲骨文编》少收录1000多字,因此“这种现象很不正常”。[1]可见,甲骨文字整理与归类仍然是一项非常艰辛而艰难的工作。

作者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将计算机处理文字技术引入甲骨文文字整理领域,大大提高甲骨文字形整理、检索表的编制速度,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恢弘巨著——《殷墟甲骨文编》,是作者长期执着于甲骨文字形整理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甲骨文字形的科学分析与整理,是甲骨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工作量巨大、繁琐,而且专业性又太专、太强,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学者面前,正如刘钊在其《新甲骨文编》的后记中谓,“编写一部大型的甲骨文字编,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迫切需求。可是编写甲骨文字编,且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属于‘大家不为,小家不会’的工作。”[2]因此,若不具有丰富学术积累、又有奉献精神的学者,均难胜此任。 2001年,韩江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即立下宏愿——把纷繁复杂的甲骨卜辞数字化,便于学界检索与查阅甲骨文原始资料。 2004年,她的“甲骨文图文资料库”课题被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长达8年持之以恒的奋战中,10余万片零散的甲骨图片及释文终于被编码、输入,初步建成集甲骨文字(原形甲骨字)、图(主要是甲骨拓片)、文(甲骨文原形字文句及释文文句)资料库。甲骨文字形部分,是在新的学科水准和时代条件下再研究,难度很大,又在河南省教育厅“殷墟甲骨文字形整理”“汉字文化遗产基础整理与传承创新研究”“殷墟甲骨文字构形研究”等多个项目资助下,再历时5年,对《甲骨文图文资料库》中的字形作了更进一步的校对、分类、排列,编写索引,此项研究才最终得以出版而惠及学林!

《殷墟甲骨文编》包括甲骨文字形整理理论研究(前言部分)、甲骨文字编、检索方法、文字考释4部分,材料齐备,体系完备,不仅重视字形的部首与偏旁,更注重理论研究,无疑是新时期甲骨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总结于下 :

一、精心取舍,材料相对齐备

整理的文字,基本上囊括了海内外主要的甲骨文著录。《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作为目前最重要的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其收录著录达100余种,兼及公私藏家,并经过校重、缀合、辨伪及同文集中整理而成,因此《殷墟甲骨文编》将此二书作为基本的参考资料。此外,收录近来科学发掘、出土整理的《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等著录;涉及海外的《英国所藏甲骨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品·甲骨文字》、《苏、德、美、日所藏甲骨》等著录,另外,将安阳民间所收藏及整理的《殷墟甲骨辑佚》收录其中。这11种著录基本囊括了殷墟甲骨的全部资料,已经基本涵盖了殷墟甲骨文单字。其中,对《甲骨文合集》等9种著录中的字形进行了系统整理,而对《殷墟小屯村中村南》、《殷墟甲骨辑佚》两部著录,仅对新见字进行了整理。总之,本书将为已有同字异形体的整理奠定基础,为未释读字提供客观比较可信的字形,它将是一本进行甲骨文字形、字义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二、临摹文字,生动形象

目前,处理甲骨文字形的方法,大概有4种。第一种是描摹,即用透明的硫酸纸覆盖在拓片上进行摹写,如《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摹本;第二种是临摹,即对照拓片进行摹写,如《甲骨文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等;第三种是截图,即使用电脑截图工具剪切甲骨文图片直接运用到文章之中;第四种是截图加翻转,即在截图之后经过黑白翻转而成,如《新甲骨文编》。但由于拓片文字的模糊、拓片上的麻点、笔画连笔、断笔等原因,这4种方法在处理甲骨文字形时就显得相形见绌。如临摹或描摹方法因各人见识所异,有的将非字形部分麻点、裂纹当成了笔画,因此出现了同一文字却被临摹出笔画不同的两个文字;截图所得文字,虽不失其真实性,但无法解决模糊、麻点、笔画连笔或断笔等问题;截图加翻转方法,尚有更致命的缺陷,如模糊字形无法翻转、笔画断裂或模糊、笔画丢失、笔画粗糙、粗细不一等缺点,并且美观性有所丧失。因此,这些都是造成字形失真的主要原因,给今后甲骨文释读与文字总字数的统计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而本书则极力避开这些弊端,运用了photoshop画图工具,采用临摹方法,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注意一笔一画的细微差别,尤其重视模糊、麻点与拓片文字关系的处理,多次校对、反复揣摩,整理出了字形妩媚、不失其真、较为客观的甲骨文字形,并总结出了文字字形整理中的一些规律。虽不如临摹者笔画圆润,但也生动形象,更加神似,在笔画连接、模糊字形等处理上更加科学与客观。

三、甲骨文字总数差异分析

目前,甲骨文单字的数量,尚无一个准确的数字。在不同的著录中,所统计的字数会有很大差异,如《殷虚卜辞综类》为3324个,《甲骨文编》为5041个,《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为3673个,《甲骨文字诂林》为3691个,《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为3395个,《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为4026个,《新甲骨文编》为3613个,《甲骨文字编》为4378个。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呢?本书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 :除了整理者对字形的理解有偏差这一主观原因外,同字异形体、古今字义不同、字形上的细微差异与字义有别、甲骨合文与合文偏旁的省略、合文与单字的不同认识等诸多因素,导致有时把两个字(或三个字)当成了一个字的两个偏旁,而靠近文字的麻点、划痕,本不是笔画,却被摹写成了笔画而描摹成文字,如此等等,是造成甲骨文字总数差异的客观原因。

四、总结了字形整理的一些规律

由于甲骨拓片上的文字有些本身模糊不清,再加上部分整理者拓技不精,因此在众多甲骨著录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拓片,这是造成甲骨文字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甲骨文字形的著录者,大多从自己主观理解出发,导致描摹而成的字形,有的错误,有的字形笔画不当,导致字形形体不准。本书在甲骨文字形整理的学术回顾中,通过对《甲骨文合集》、《殷虚文字乙编》、《甲骨文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编》、《殷墟甲骨文字词表》等几部著录所整理字形与本书的字形作对比研究,注意对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本书认为,造成以往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

第一,笔画交叉、重叠导致字形误摹。甲骨文字由刻写者一笔一划刻写而成,文字笔画的叠压关系本身很清楚,但由于是手写体,因此异体字很多。以往的整理者有时根据主观臆断,笔画不该连而连在一起、不该断而断开,因此,有些本来应为同字异形体的字却被当成了不同文字。

第二,甲骨拓片模糊、麻点导致字形误摹。《前言》部分,对31个字的对比研究,认为字形误摹主要有几个原因 :重复片本为一字,却整理为两字;笔画短缺,造成误解;误将麻点当成了笔画;笔画误断误连造成偏旁错误;笔画误增或误减造成错误;笔画临摹不准确导致失真;对偏旁理解错误等。

第三,主观因素导致字形的失误。本书主要从模糊拓片导致的错误和残字补充出现的字形错误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模糊拓片导致的错误原因主要有 :本身为两字被误认为一个字;不应连笔而连笔;笔画整理混乱导致字形失真;同字异形而断为两字;误将裂纹、划痕当成了笔画等。在残字补充出现的字形错误中,提出了两大原则 :一是以残留字形为依据,参照其他版上的完整字进行补充;二是依据笔画走势,判断字形所从偏旁进行合理补充。

在分析产生错误原因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字形整理中应注意的7个问题 :

第一,要注意笔画顺序。甲骨文字作为成熟的文字,偏旁、部首固定,“一点一画有义”,文字叠压关系清楚,笔画书写先后顺序明显,因此只有一笔一画进行描摹,才能整理出准确的字形,而如果依样画瓢则会出现错误。

第二,提出了连笔、断笔处理的依据。本书认为,首先应尽量保持文字原形,如果保持甲骨拓片上文字连笔会导致学者对文字字形与字义产生歧义,将稍作连笔或断笔处理,以便能够客观正确识别甲骨文字构形。

第三,提出了残字补充的依据。本书认为,要结合其他甲骨版上的同字,进行参照补充;对仅出现一次且残缺严重者,则要合理有据。

第四,提出了特殊笔画处理的依据。文字的产生和出现,是人类观察客观事物、善于把握事物根本特征的结果,文字形体结构是当时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本书中对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字,根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来处理某些特殊笔画。

第五,文字疏密程度影响字形准确性。通过对《甲骨文编》、《甲骨文字编》及《新甲骨文编》中对22个字处理的对比,指出有的密集导致两三个字被当成一个字的两、三个偏旁,有的稀疏则将一个字的两三个偏旁当成了两三个字,因此会影响到单字总数的统计。

第六,结合商代历史文化做好字形整理。商代的祖先名,难以用偏旁、部首进行分类,需要结合历史典籍来整理,而《新甲骨文编》则把王亥专用字归类在干支字亥字字头下,极不妥当。

第七,按照甲骨文字分期进行整理。甲骨文字每一期甚至同一期的同一个字,文字形体也不相同,因此按照流行的陈梦家的分组分期法进行编排,便于学者比较研究同一期或不同历史时期同字异形体的发展变化。

总之,这些规律的总结,是对目前流行的甲骨文字形著录成果的全面评价和探讨,将对今后字形的整理与研究提供建议,它必将推动甲骨文文字字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五、采用岛邦男部首法,检索方便迅捷

采用何种检索方法,方便使用和阅读,也是甲骨文字汇编类工具书考虑的问题。目前,大体有两种检索方法。第一种是《说文解字》部首排列法,如《甲骨文编》、《续甲骨文编》、《新甲骨文编》皆采用了此种方法,可是有大量甲骨文字无法按照部首进行归类,不得不归入附录部分,这样,导致检索速度不快和准确性不高,阅读者在使用时很不方便。第二种是日本岛邦男创立的甲骨文字形自然分类法,这种方法,因符合甲骨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图像文字特点,可以将大部分文字进行归类并通过偏旁、部首来检索,此种方法虽尚有改进之处,但与《说文解字》相比显示出了其极大的方便性,因此《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字诂林》便均采用了此种方法。而这三部著录是当今编写审当、运用最多的大型工具书,为方便学者与之对照使用,本书同样采用了岛邦男“部首法”来编排文字。本书的部首检索,吸收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三者之长处,提供了部首表、部首检索表、拼音目录(可释读文字)、笔画目录(可释读汉字及根据甲骨文原形字构形可隶定之字)及《殷墟甲骨文编》目录等5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快速、简便的手段,方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使用和检索。

在甲骨学当今水准和时代条件下,本书是对100多年来公布的原版甲骨、文字字形研究进行的深入再研究;它积近20年之功而成,凝结了整理者的辛勤汗水和独到见解;该书特色鲜明,字形准确,高屋建瓴,有理有据,将为甲骨文的宣传普及、考释、书法写作提供准确、可靠的字形;同时,将为使用者在互联网上检索、查阅甲骨文字形、字义及其出处提供极大方便。该成果将极大惠及学林,进一步促进甲骨文字形整理水平的提高,相信它将是喜爱及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

[参考文献]

[1]王宇信.殷墟甲骨文编·序[A].韩江苏,石福金.殷墟甲骨文编[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

[2]刘钊.新甲骨文编·后记[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殷墟拓片部首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弄清偏旁与部首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系在绳上的“冬”
殷墟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
同部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