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方言“转来”的多功能性

2018-01-23 13:08张爱玲
殷都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趋向补语客体

张爱玲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引言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转来[tsoe51le223]”是苏州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但是在有关吴方言及苏州方言的词典中都没有收录。在苏州方言中,“转来”是复合趋向动词,可以充当两种句法成分 :谓语、补语。尤其是,它作补语时,语法意义很复杂。下面我们展开论述之,文中所用语料是笔者调查所得。

一、作谓语的“转来”的意义和用法

趋向动词“转来”在句中作谓语(中心)时,表示自移(即自主移动),暗示客体(Theme)随动作朝说话人所在位置移动,相当于“回来”。例如 :

(1)辰光不早啧,你转来罢。(时间不早了,你回来吧。)

(2)俚朆转来。(她没回来。)

(3)唔笃先转去,先生转来哉,再喊唔笃过来。(你们先回去,先生回来了,再喊你们过来。)

(4)倷覅急呢,俚总归要转来。( 你不要急,他总归要回来。)

(5)一日到晚勒外头,转来一趟还要弄出来点事体。(一天到晚在外面,回来一次还要搞出来点事情。)

(6)几年过去,爷娘牵记,今年转来一趟吧。(几年过去,父母想念你,今年回来看看吧。)

(7)弗见特个钞票哪可能转来?(不见的钱怎么可能回来?)

(8)今朝失去个,早晚会得转来个。(今天失去的东西,早晚会回来的。)

在以上几例中,例(1)-(3)中的“转来”在句中独立作谓语,是光杆动词;例(4)-(8)中的“转来”作谓语中心,其前面或后面有其它成分修饰。如例(4)中“转来”前有状语“总归”“要”;例(5)中的“转来”后面有补语“一趟”;例(6)中的“转来”前后分别有状语“今年”和补语“一趟”。我们的语料调查表明,“转来”作谓语中心的用法比较常见。

“转来”作谓语(中心)时,其主语由客体名词(短语)或代名词充当。指人名词(短语)或代名词作主语时,是位移动作的发出者,是典型的施事,例(1)-(6)中的“你”“俚”“唔笃”;而指物名词(短语)作主语时,是非典型施事,如例(7)(8)中的“钱”“东西”。

“转来”是不及物动词,所以一般不带宾语,极少数情况下带宾语。考察发现,当主语是处所名词时,“转来”可以带宾语。换言之,“转来”在存现句中可以带宾语。例如 :

(9)班里厢转来仔一个女小倌。(班里转来一个女生)

“转来”作谓语时,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空间性。其时间性体现在“转来”既可以陈述已然事件,如例(5);也可以陈述未然事件,如例(1),但不能陈述正在进行的事件。“转来”的空间性体现在它表示一种位移运动,总在特定的空间展开,涉及到运动体、运动方向、运动起点、运动路径、运动终点等要素。当然,这些概念要素未必都诉诸语言编码。由于“转来”中“来”已经暗示了运动方向,所以句中不会再有其它词语来对运动方向进行编码。运动体通常必须诉诸语言编码,而运动起点、终点等其它要素则可以潜隐在语境中。比如,运动终点通常是说话人所在位置,所以一般不诉诸语码,例外的是在存现句中。在存现句中,运动终点必须诉诸语言编码,运动终点和运动体分别实现为主语和宾语。

二、作补语的“转来”的意义和用法

“转来”还可以位于动作动词后,作补语,形成“V+转来”结构。其中,V通常为单音节动词。根据语料显示,“转来”作补语的用法高于作谓语的用法。陈昌来(1994: 68)认为,从意义上看,趋向动词至少能表现三种意义 :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动态意义。但是,我们发现苏州方言中“转来”作为趋向动词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止以上三种,具体如下 :

2.1 表示运动的趋向

“转来”常用在表示使移(即使移动)意义的动作动词(V)后面,作趋向补语,表示客体随动作的展开而发生位置移动的趋向。具体说来,又有三种用法,即“V转来”可以用来表示线性返回式运动、旋转运动、虚拟运动三种不同类型的位移运动。下面详加阐述。

第一,“V转来”表示客体随动作的展开而返回到说话人所在位置,客体的运动路径通常是线性的。换言之,这时“V转来”表示线性返回式移动。“转来”可替换为“回来”。例如 :

(10)隔壁个小王总算从北京调转来哉。(隔壁的小王终于从北京调回来了。)

(11)老早个照片掰俚从老屋带转来哉。(以前的照片被他从旧宅带回来了。)

(12)夫妻两个吵相骂,家主婆跑特仔才晓得拿人家追转来。(夫妻两个吵架,老婆跑掉了才知道把人家追回来。)

(13)走弗见特个狗会得自家寻转来。(走丢的狗会自己找回来。)

观察以上几例,我们发现,V可以是持续性动作动词,如例(11)(12)(13)中的“带”“追”“寻”;也可以是非持续性动词,如例(10)中的“调”。“转来”表示运动的趋向时,有时会凸显运动的起点,如例(10)(11)中的“北京”“老屋”都是运动的起点。有时起点无需指出或不明确,如例(12)(13)。通常情况下,运动的终点不凸显,因为终点信息已经由“转来”中的“来”暗示出来(“来”意即朝说话人所在位置移动,说话人所在位置就是位移运动的终点)。“转来”不仅表示运动的趋向,还能够表示事件的完成。如(12)中的“追”本表示持续性动作,补语“转来”补充说明“追”的结果,即“(老婆)转来”。“(老婆)转来”是“追(老婆)”这种动作导致的结果事态,它暗示“追老婆”这一动作的完成。所以,可以说“把老婆追转来”中的“转来”表示完成义。其实,事件的完成属于广义的趋向。

第二,“V转来”表示客体随动作的展开而发生旋转运动。这时位移运动的路径通常是封闭或半封闭的。这时“转来”通常可以替换为“过来”,但不能替换为“回来”,因为它协助描写的运动不是返回式运动。例如 :

(14)“士”丁倒转来看是“干”。(“士”颠倒过来看是“干”。 )

(15)拿衣裳翻转来,看见有墨点。(把衣服翻过来,看见有墨点。)

例(14)中的“倒”和例(15)中的“翻”都是带有使移意义的动作动词,其后的趋向补语“转来”补充说明物体运动的趋向。“倒/翻转来”表示随着“倒/翻”这种动作的展开,客体(“士”“衣裳”)发生自转,即围绕自身的某点发生(180度或360度)旋转运动。跟例(10)-(13)中“V转来”表示线性返回式运动不同,例(14)(15)中“V转来”表示旋转运动——一种自转运动,不涉及到对原出发地的回归。这种差异体现在例(10)-(13)中的“转来”的近义词是“回来”,而例(14)(15)中的“转来”的近义词是“过来”。

第三,“V转来”表示虚拟运动。例如 :

(16)后头咚个一记,俚豪稍看转来。(后面“咚”的一声响,他立马看过来。)

上例中“转来”表示虚拟移动,暗示视线随着“看”这个动作的展开而发生了从别处到此处的移动。

“转来”作趋向补语时有四种格式,即“V+转来”“V+得+转来”“V+O+转来”“V+转来+O”。下面各举一例。

(17)钞票拿转来。(钞票拿回来。)

(18)物事搿浪多,一个人阿拿得转来?(东西那么多,一个人拿得回来吗?)

(19)覅拿钞票转来哉。(不要拿钞票回来了。)

(20)俚只晓得用铜钿,啥人看见俚拿转来钞票过。(她只知道花钱,谁见过她拿钱回来。)

2.2 表示领有状态的转变

“转来”用在不表示移动意义的动作动词V后,表示通过V这个动作使客体回归原物主(简称“物归原主”)。实际上,“转来”的这种用法是其趋向补语的典型用法的自然延伸。例如 :

(21)赌台上折仔点钱,借仔铜钿再去,想翻本赢转来。(赌桌上输了点钱,借了钱再去,想翻本赢回来。)

(22)出忒格点铜钿,我要去吃转来。(出了那么多钱,我要去吃回来。)

(23)亏仔该浪多,要想办法赚转来。(亏了那么多,要想办法赚回来。)

上三例中的“赢”“吃”“赚”本身不表示移动,而是使物回归原物主而采用的手段。例(21)中,钱本属于当事人,因为赌输了,钱转移到别人手里去了,当事人通过赢这一手段使钱回归到自己手中。例(22)中,钱本属于当事人,在出礼行为完成后,它移动到收礼人那里,出礼人希望通过“吃(收礼人的)食物”这个动作而使钱变相回归到自己这里,即以食物的方式回归到自己这里。例(23)可以和例(21)作类似分析。

2.3 表示客观状态的转变

“转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复原型转变。具体说,表示主、客体从当前的异常状态恢复到原先的正常状态。比如,客体从无序/混乱状态恢复到原先的有序/规则状态、主体从昏迷状态恢复到原先的清醒状态,等等。例如 :

(24)吃力煞,总算拼转来原来个图哉。(累死了,总算拼回来原来的图了。)

(25)辰光差不多了,好醒醒转来哉。(时间差不多了,可以醒过来了。)

(26)要俚做事体么,永远寻弗着人个;有吃个么,倒是活转来哉。(要他做事情的话,永远找不到人的;有吃的话,倒是活过来了。)

(27)人抢救转来哉。(人抢救过来了。)

例(24)中,“拼转来”表示客体(即拼图)从当前的无序/混乱状态恢复到原先的有序/规则状态(或者说从当前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例(25)中,“醒转来”表示主体由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例(27)中,“抢救转来”表示主体由昏迷/濒死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

2.4 表示主观状态的转变

“转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还可以表示主观状态(即心理状态)转变的实现,比如从不明白到明白、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等转变的实现。例如 :

(28)俚本身n、l不分,现在硬劲别转来哉。(她本来n、l不分,现在硬是分清了。)

(29)等俚明白转来,板定要光火个。(等她明白过来,必定要发火的。)

(30)等我反应转来,票老早卖光哉。(等我反应过来,票早就卖光了。)

上几例中“转来”都表示心理状态转变的实现。在例(28)中,她从n、l不分转变为n、l区分(即心理从对这种区别的不敏感转变为敏感);在例(29)中,她从不明白某道理转变为明白该道理;在例(30)中,我从对某事态无意识转变为对该事态有意识。

2.5 表示动作的完成

“转来”可以用在动作动词“看、白相玩、兜”等的后面,表示这些动作的完成。这种用法的“转来”常和“一圈”“整个”“全”等带有全量意义的成分共现,暗示这些动作遍及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事物。换言之,“一圈V转来”“整个NV转来”“全NV转来”等表达式带有周遍义。例如 :

(31)一圈看转来,还是头一件衣裳顶好看。(一圈看下来,还是第一件衣服最好看。)

(32)几化景点白相转来,还是欢喜苏州个园林。(多少景点玩下来,还是喜欢苏州的园林。)

(33)整个展览看转来,阿无不啥好物事。(整个展览看下来,也没有什么好东西。)

(34)全世界白相转来,觉着别个国家勿见得比伲好到哪搭去。(全世界玩下来,觉得别的国家不见得比我们好到哪里去。)

(35)该个大公园兜转来,吃力么吃力煞,阿无啥有劲个。(这个大公园兜下来,累得要死,也没什么有趣的。)

上几例中,“一圈V转来”“整个NV转来”“全NV转来”等表达式用来引出后面的主观判断,其所在句子的主语通常是场所,如“公园、展览地、全世界”等。观察上述例句可知,当“转来”表示动作完成时,它可以替换为“下来”。

三、结语

苏州方言“转来”在句中既可以作谓语(中心),又可以作补语。“转来”作补语时多表示运动趋向,有时也可以表示状态转变或动作完成。因具体意义和用法不同,“转来”或相当于“回来”,或相当于“过来”,或相当于“下来”。根据所依附动词V的不同,可以把表示位移运动的“(V)转来”的意义分为三种 :表示线性返回式移动、表示旋转运动、表示虚拟移动。表示状态转变的“V转来”,或表示领有状态的复原(即物归原主型移动),或表示客观状态的复原(即从异常恢复到正常),或表示心理状态(如从不明白到明白、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表示动作完成的“V转来”通常带有周遍意义,暗示动作V遍及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事物。这时“V转来”多与带有“全”“整”等全量意义的成分共现。

[参考文献]

[1]张美兰.常用词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不平衡对应分布———以《官话指南》及其沪语粤语改写本为例[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

[2]董娇燕.《海上花列传》吴方言词例释[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J].方言,1998(3).

[4]陈昌来.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4).

[5]梁银峰.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7.

[6]车玉茜.昆山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7]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A].李如龙、张双庆.动词谓语句[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9]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0]石汝杰.明清小说和吴语的历史语法[J].语言研究,1995(2).

[11]张家茂.《三言》中苏州方言词语汇释[J].方言,1981(3).

[12]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3]谢自立.二十年来苏州方言研究综述[J].方言,2001(2).

[14]朱景松.补语意义的引申和虚化[J].安徽师大学报,1987(4).

猜你喜欢
趋向补语客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