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即认知
——评《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

2018-01-23 10:35钟暗华
心理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智镜像隐喻

钟暗华 许 波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出版,该书对认知心理学中的新思潮——具身认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是广州大学叶浩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合作努力的结果。这是一本满满干货的心理学学术著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烧脑,更适合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读者,因为书中有作者大量的关于心理学往何处去的思考和探索,是集哲学、心理学和传统文化素养为一体的智慧结晶。

1 章节内容既可独立成篇,又与总体有机的结合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共17章。以具身认知为关键词,涉及具身认知研究的诸多方面。第一部分内容为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包括心理学与身体的经典传统和现代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困境与转向、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第二部分为原理研究,从“具身”的涵义及其争论、心智的具身特征、认知与身体的互动和交融、镜像神经元与心智的具身性、中国古代思想中具身认知观等多方面详尽地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三部分又立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实验研究,从隐喻的具身性、心理旋转、动作模拟和触觉经验对认知判断的影响入手,提出具身认知的实验证据。第四部分拓展到具身认知的应用研究,如“具身”在道德判断中的应用、具身视角下的药物依赖研究、具身视域下幼儿合作行为的教育干预研究等等。

所有章节都是从文献综述开始,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比较、总结和凝练,有理论分析、例证分析或实证检验以及结论启示的写作方式。每一章单独抽取出来都是一篇完整的论文,放在一起,却又能更好地说明具身认知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作者一直从事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是理论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熟悉西方心理学史,对于心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热点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近十年来,他一直对具身认知这个领域热情饱满,勤于思考、有感而发、笔耕不止,发表相关的论文十多篇,部分也收录在该书中,书中的内容都是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这也进一步说明,具身认知这个话题不仅在国外是热点,也是国内学界的热词。

2 广泛借鉴多学科知识,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传统认知心理学是对行为主义的一次革新,其基本的假设是:人脑类似于计算机,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不同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假设,具身认知的观点被看作是又一次转向,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具身认知将认知回归到身体,强调身体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特殊通道对认知的塑造和制约作用。它的中心思想是“心理过程受到身体,包括身体的形态、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影响。”对心智具身性的理解可以简单概括为 “身体即认知”。认知过程根植于身体,是知觉和行动过程中身体与世界互动塑造出来的,表现在作为身体学习的具身、作为身体体验的具身、作为认识方式的具身、作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具身。

从哲学观上看,具身认知既不同于身体的一元论,也不同于心身的二元论,它是身心一体论,即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的,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2010年费多益教授的《寓身认知心理学》一书(寓身是具身的另一种翻译方式),从哲学上追溯寓身认知产生的心理学背景和哲学基础,论述了寓身认知提出的理念与主张,并考察了其认知理论获得认同的具体证据,分析了寓身认知作为一种认知研究新兴发展趋向的方法论特征。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身心合一观一直处在核心地位。我们对于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首先,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出来的,我们的祖先通过形象化的文字和具体的身体动作表达抽象的观念和复杂的情绪感受。比如汉字中的“忍”字,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感受,没有一个具体的象征物,俗话说“忍字心上一把刀”。刀插在肉里尚且无法忍受,那么刀插到心上的滋味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种隐喻直接借用了身体体验,人们清楚地了解忍的涵义。其次,中文是具身的语言,大量的成语和表达以身体体验和环境事件作为隐喻表达抽象的理念,如火眼金睛、见钱眼开、怒发冲冠、耳聪目明、脚踏实地等等。中文表达将认知基于身体,根植于情境的具体理念表现得生动形象。第三,中国文化通过身体动作进行人际交往和礼仪表达,比如,三叩六拜来表达尊卑、重要的仪式前沐浴焚香等等。以上这些都表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们的认知既是具身的(embody),又是嵌入的(embedded)。 对具身认知(embodiment cognition)的理解,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切入:第一,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比如,紧握拳头提高男生的坚定、自信和自尊感,握拳头的身体状态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第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心智和认知并非使用抽象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是一种模拟,身体感觉-运动系统通道的再使用是模拟过程的核心成分,不仅执行动作时被激活,在观察和理解动作时也被激活。如,前脑岛区域不仅在恶心的主观体验产生时被激活,而且在观察他人恶心时的表情,理解他人的这一情绪体验时同样被激活。第三,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把身体与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大脑是运行程序的硬件,身体是服务于这个硬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装置,外部世界是认知主题活动的游戏场。

3 行为实验与神经科学相结合,具有充分的实证证据

实验心理学家使用行为实验、ERP和fMRI等神经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为论证心智的具身性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研究证据。这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提供了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更好地理解具身认知提供帮助。

科学家们在测算短尾猿脑细胞的电活性研究中发现,猴子在进行简单的目标导向行为(譬如伸手去抓一块水果)时,一些特别的神经细胞活跃起来;而后,当实验猴观看别人进行相同举动时,脑中同一批神经元也会再度活跃,就像先前它们自己实施这一行为一样。由于这批新发现的神经元似乎让观看者在脑中直接反映出他人的行为,研究者称之为镜像神经元,它们不仅在我们执行某种动作时被触发,而且在我们观看别人执行那个动作时也会被触发。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印证了智力技能和知觉动作技能的同源性,尽管这两种技能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是个体习得它们的途径基本一致,即使是高级的认知,也都是建立在知觉动作活动的基础上。

Gallese和Lakoff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研究了“抓握”(grasp)概念。他们发现想象中的抓握和实际的抓握动作使用的是同样的神经基质,即被试在做出实际的抓握动作和在想象中做抓握动作时,大脑中枢中的兴奋点是一致的。在头脑中执行抓握的动作实际上是由感觉——运动系统的身体体验决定的。或者更为精确地说,我们头脑中的抓握概念实际上是复演身体的感觉一运动系统执行过的动作。认知过程中的理解实际上借助了想象中的动作,而无论实际的动作还是想象中的动作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决定的,所以“理解是一种想象,如果你不能想象拣玻璃的动作,你就无法理解诸如‘哈里在拣玻璃’这类话的含义……理性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作用,就像知觉和行为一样,它们都是具身的。换言之,身体和大脑与世界的互动构造了它们……认知的关键方面是神经系统的开拓,即在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把感觉一运动的大脑机制服务于新的角色,在理性和语言中发挥新的作用”。

以“共情”为例,对情绪的感同身受是核心,共情是通过激活我们自身同样的运动、情绪和感觉经验的神经通道而实现的。共情的发生机制是动作的模拟功能,通过镜像神经机制,人类可以模拟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对他人动作的识别和行为意图的理解。对疼痛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当目睹别人的疼痛时,我们既能产生情绪上的痛,也可能切身感受到对方的痛苦。疼痛的切身体验与参与、感知及想象他人遭受疼痛时所引发的神经激活模式非常相似,内在无意识的自动模拟是人们产生疼痛共情的关键。镜像神经系统的存在能解释,为什么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某种表情和行为时,宛如我们自己也有这类表情和行为。

4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积极为实践服务

以该书中的隐喻研究为例。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利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去构造陌生、抽象的概念。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抽象概念系统的形成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人无时无刻不身处于一定的空间中。人类的身体构造以及在环境中的运作模式决定了我们每天反复地、直接地体验各种空间关系,因此空间概念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较早出现并最为熟悉的概念。当人们将上-下、内-外、长-短等空间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领域时,便可以运用空间经验范畴来构造和理解非空间概念。

人们会使用温度概念描述社会人际互动或人际情感体验,如“热情”“冷淡”“内心温暖”。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同其他的哺乳动物接近会产生温暖的感觉。另外,个体在婴幼儿期与抚育者亲密接触也会产生温暖的体验,这种基本的经验可能导致温度概念与人际情感概念的隐喻联结。近年来,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温度体验会对人际情感互动产生影响。在 Williams和 Bargh(2008)的实验中发现,当被试触摸热咖啡杯时会倾向于将实验工作人员判断为热情的,而触摸冷咖啡杯时倾向于将实验工作人员判断为冷淡的。这说明,温度体验无意中影响了对他人性格的判断。其他的研究则显示,温度体验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亲密感、人际信任与自我孤独感的知觉。当个体接触温暖的物品或在温暖的环境中时,会将自己与特定他人的关系判断为更亲密的,会在经济游戏中更加信任他人并更加认为自己不孤独。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身体隐喻的丰富性都佐证了:心智活动并非脱离身体的抽象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系统的动作图式有着密切联系。从根本上,心智是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通过镜像神经元机制,人类可以模拟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对他人动作的识别和行为意图的理解。

综上,该书从理论、实验和应用全方位对具身认知进行探讨,为理解具身认知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也给出了教育应用的范例,其对于我国具身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但能帮助相关领域的读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心理学科发展的大局和方向,还能让读者在宽广的视野中“豁然开朗”地找准学术前沿并实现突破。

猜你喜欢
心智镜像隐喻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镜像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镜像
镜像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