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成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校园暴力又被称作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损害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①校园暴力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甚至可以是校外人员。校园暴力所伤害的客体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健康和财产等。此外,校园暴力行为也不一定是殴打等肉体接触行为,可以是语音攻击,甚至歧视行为等“冷暴力”也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
根据一系列有关于校园暴力的社会调查表明,如今的校园暴力事件除了过去的特征外,又出现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以“起绰号”和“谩骂”等为主的精神暴力已经成为当下校园暴力的主要行为。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也让校园暴力不仅存在于人们面对面的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也存在着大量的以精神暴力为主的校园暴力。此外,校园暴力还呈低龄化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身体发育较快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主体。
在绝大部分中小学的课程里,只有思想政治课会提到一点有关于宪法和法律的知识,但是宛如沧海一粟,因此学生不直接接受优质的法治教育,而是靠其他学科一带而过的做法实在是效果不良。法治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法律社会规范的传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极其不利,很难养成其正确的法治意识。
不知法很有可能就意味着不知怎么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法治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青少年生的责任意识缺乏,容易产生一些容易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学生缺乏法治意识也让“校园小霸王”和“教师体罚学生”等校园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才是判断事物的准绳,什么才是公平与正义,什么才是合法的行为。
青少年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年龄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许多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之前也受到过校园欺凌,这些学生将怨恨和仇视埋藏在自己的心中,不愿告诉家长与老师。许多青少年生的心理问题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去解决,日积月累后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因之一。
目前,虽然许多学校渐渐重视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够问题在各种中小学都普遍存在,往往一个学校就只有一个心理老师。若是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就会存在着“预约难,排队长”的难题,不能及时地解决学生当时的心理问题。由于许多学校并不会给每个年级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也造成了青少年接受专业心理辅导的机会实在太少。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其中就包括了校园暴力行为。
相比起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征,适应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个性化生活的同时,也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青少年由于未形成正确的、完整的三观,在面对如浩瀚大海般扑面而来的信息时,他们无法准确地去判别是非对错。新媒体在快速地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将一些不良的信息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例如网络暴力、黄色图片及视频等。青少年可能一时感到新鲜,又追求刺激,容易在生活中对网络上一些不良的言行进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模仿,渐渐形成暴力行为。
网络已经成为当下人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可是许多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言论谩骂和恐吓等精神暴力。网络平台的特殊属性让一些在老师与家长眼里乖巧的学生一改往日的形象,变得什么都说得出口,对其他人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学生甚至会将网络上的误会带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同学关系变得紧张,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这些精神暴力行为看似不会造成什么皮肉伤,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伤害是巨大的,一些受害者因此会变得抑郁、焦虑,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于青少年生最直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将当下的时事新闻、身边优秀的学生榜样等作为课程案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枯燥的理论,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让青少年生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高尚的道德,什么是恶劣的行为。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可总是用老一套的说法来进行说教,只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中,往往以学科教学能力和教学班级成绩作为主要内容,相较之教师道德品质方面却容易被人忽视。许多教师将“严格”用错了地方,对学生进行口头攻击,甚至体罚,这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有的学生会模仿教师这些行为,对身边无辜的同学进行类似的校园暴力行为。拥有优秀师德的教师会用自身的行为影响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知荣辱、明是非。因此,对于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手段。
强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家里有“家暴”行为对于孩子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许多有过校园暴力行为的学生,其家庭都是存在着类似“家暴”的问题。家长应当注意到此类不良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尽量克制在孩子面前的此类行为,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孩子的道德问题,必须采用科学的方式对于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与老师交流,将德育的家校一体化做好,及时发现孩子的道德问题及时解决,将校园暴力行为扼杀在思想动机阶段。
组建专业化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直接招聘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解决师资问题,也可对学校里有志从事青少年生法治教育的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在职教育培训,让法治教育和德育一样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另外,学校也可聘请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为青少年生上课和交流。
开设适合青少年生特征的法治教育课程。法治教育课程不应挂靠在思想政治课里,应当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青少年生法治教育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不同点在于,受教育者本身的特殊性,青少年生作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许多方面需要监护人的照顾,因此在教育内容方面需要结合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来定,以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基本法律规范的认知作为主要目标。在授课方面,青少年生由于学识有限,无法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在讲课的时候更加要注意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懂、好理解,明白自己实施校园暴力时的过激行为很有可能会违反法律的,在面对校园暴力行为时也可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另外,利用校内外实践进行法治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禁毒馆、法院和少管所等作为社会实践,了解我国法律社会规范与法治社会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针对青少年生学习任务重、课业任务忙的特点,心理教师队伍不应当仅限于心理课教师,班主任应当也做好青少年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青少年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小问题班主任解决,大问题心理教师解决”的工作分配方式,一旦发现具有校园暴力心理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以“一对一心理交谈”为主的方式教育学生,甚至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当安排专业教师在放学后和周末进行值班,为学生提供更多心理咨询的机会和时间。
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师群体不仅平时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大,而且还需要面对社会和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教师本身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出现偏差,进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关注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座谈会等方式,解决教师心理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示范”作用。
教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青少年之间开始进行一些社交,出现的一些误会容易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为校园暴力的发生埋下种子。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引导学生做到友善待人,互相帮助,而不是恶言恶语与拳脚相加。如果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问题,老师也应当教同学用更适当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代替校园暴力的冤冤相报。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明确学生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对于成绩相对比较落后的学生,不能用“差生”之类具有偏见和歧视的言辞去批评学生,避免学生产生自卑或者厌学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要在学校里充当好“家长”的角色,以身作则要教导学生以“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来修身养性,把对于学生“成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构建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文化。学校应结合青少年教育的特点开展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教育之中。例如针对青少年生体力充沛又好动的特点,可以开展以太极拳为代表武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习武的真正目的和其中的人文精神,预防暴力思想的产生。老师也应当在活动中发现一些“不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其扬长避短,向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进行多种方式的情感教育。青少年生的情感教育应以“亲情、友情、师生情”为主,用一对一谈心、家校联谊、师生游戏等方式对青少年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与长辈交朋友、尊敬老师和长辈,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正确处理好青春期爱情萌芽等问题。要将情感矫治和情感发展结合起来,使之由自律向他律过渡③,让学生学会多与周围真心关爱他的人交流,更好地成长成才。
[ 注 释 ]
①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43.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
③阳荣威.情感教育与校园暴力事件防治,思想理论教育[J].200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