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崇明努力打造特色品牌

2018-01-23 10:02■郑
上海农村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崇明农场主体

■郑 健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是守住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现化农业的支撑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落脚点,对保障食品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本情况

目前,崇明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全面发展态势,基本形成了涵盖家庭农场、博士农场、开心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三场一社一龙头”的格局体系。一是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崇明正常经营的合作社共有1414家,种养面积42.87万亩,成员2万多人,带动农民4.4万人。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有174家示范合作社,其中市级46家(包括12家国家级),区级128家;示范社种养面积10.95万亩,占合作社总种养面积的25.5%。二是以生产经营为核心的家庭农场。全区共认定533家,约占全市的11.8%。其中,水稻种植型355家,经营规模4.98万亩;果蔬种植型86家,经营面积1.02万亩;水产养殖型55家,经营面积0.53万亩;白山羊养殖型37家,存栏规模达1.2万头。三是以农旅结合为突出特点的开心农场,提供了崇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用新发展理念提供新产品,更加注重生态休闲、农业体验等多元效益,实现一产三产联动融合发展。2015年实施以来,全区共有11个项目通过区政府论证启动,东禾九谷、香朵等2家开心农场已正式营业,5个开心农场已按照规划方案实质启动项目建设。四是作为农业科创基地的博士农场。目前,崇明共有10家博士农场,拥有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创新服务等,带动崇明生态农业业态转型升级。五是作为农业生产领头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种植,拓宽农户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崇明农业龙头企业共有25家,其中市级5家,占全市的5.2%。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农民合作社为调查对象。调查数据显示,40家合作社的平均规模为186亩,平均出资总额为263万元;平均个体成员为9人,1/5的拥有团体成员;理事长为农民的占52.7%,理事长为企业法人的占37.5%。从土地流转上看,平均土地流转费为1236元,有12.5%的合作社获得过土地流转补贴;与村委会签订流转合同的占70%,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的占15%;流转期限为10-15年的最多,占37.5%,平均期限为10.9年。从生产经营上看,经营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最多,占52.5%,其次是“以生产为主”,占27.5%。销售上,主要渠道是“商户上门收购”,占52.5%;有25%的采用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其中80%是通过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销售。与社员利益连接的主要方式是支付土地租金 (92.5%)和支付雇佣劳动报酬 (82.5%)。约2/3的合作社反映,在其带动下,入社农户收入有所增加,平均增幅为8.3%。从运行方式上看,采用“独立经营”的最多,占82.5%,其次是“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占10%;“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占7.5%。平均一年召开成员代表大会2.2次,理事会1.7次,监事会1.2次;重大决策42.5%的由成员(代表)大会决定,47.5%的由法人决定,10%的由理事会、监事会决定。

二、主要做法

(一)谋篇布局抓规划,突显生态绿色理念

近年来,崇明坚决贯彻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制定了《崇明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崇明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崇明区绿色农业投入品管控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形成了“两区两带一园”的重点区域集聚的布局思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加大扶持力度,每年给予家庭农场2万元、博士农场20万元、开心农场20万元的补贴,提供服务主体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等政策。鼓励土地规范流转,积极践行全域全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先行先试,推动绿色食品全覆盖,加强农药封闭式管控,落实高于国家标准的绿色农药目录清单107种。全方位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力以赴打造现代绿色生态农业高地。

(二)多点开花抓引培,深化招大选优促强

近年来,崇明以“三场一社一龙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开拓创新,着力培育,各主体多点开花,快速发展。同时,以产业化方式抓好农业招商,推出5万亩优质土地对外招商,化解土地流转信息与意向投资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坚持招大选优,深化农业招商推介会的成果。目前已有37个项目通过区级论证,其中20个项目已落地签约。着力打造一批“面向市场有竞争力、面向农民有带动力、面向市民有吸引力、面向未来有促进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生态模式抓“两无”,打造崇明金字招牌

崇明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整合,鼓励争创国家、市级商标及称号,着力打造“崇明大米”等特色品牌,努力提升各新型经营主体的产品附加值。2018年,崇明全区划定1万亩“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水稻生产基地和3万亩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优化品种,严格生产标准,提升品质,打造“崇明大米”品牌,率先推动“售谷”向“售米”的转型升级。进而,以“崇明大米”为起点,积极推进崇明地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整合,加强规划,大力补贴,对符合要求的白山羊养殖户补贴300元/头,对100亩以上的精品蟹养殖户补贴300元/亩等,力争打造出清水蟹、白山羊、翠冠梨等一批“崇明”地域标识的区域公共品牌,形成绿色农产品产业联盟。着力推动农业价值链增值,以实现农业“产值有限、价值无限”。

(四)多措并举抓保障,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一是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用地需求,规范土地流转,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建立了土地流转30亩以上区级会审、30亩以下区农委备案制度。开展农业经营主体分类评估,启动落后产能清理和淘汰工作,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土地流转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目前,崇明农村土地规范流转面积达到44万亩,流转率达77%,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大农机补贴,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统筹管控,梳理现状数据,规范处置存量设施农用地。对符合要求的粮食生产设施和农机设备投资实行补贴50%等,研究布局高标准玻璃温室群,由区或乡镇使用帮扶资金投资建设,形成集体固定资产后实施租赁,按照市场化原则操作,满足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五)想方设法抓营销,破解产品销售难题

崇明加大销售政策扶持,扶持冷链配送,对接“互联网+”,不断拓展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销售渠道。对开设专门崇明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点、销售专区、新型零售终端的,给予相关补贴;对符合要求的农产品冷链设备建设和生鲜配送一次性投资补贴50%,对自有生鲜配送车达到要求的补贴300元/车,对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订单农业补贴20万元等等,千方百计打通流通环节。2017年,崇明大米首次对接“盒马生鲜”“天天果园”“华联超市”等平台,与高端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优质大米全部实现订单销售,畅通了营销渠道,有效化解了销售难题。

三、存在问题

(一)土地、人工等成本走高

近年来,土地、人工等成本呈逐年升高态势,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运营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调查显示,40家合作社中,九成合作社雇工成本有所增加,每年的平均增幅约8%。

(二)土地流转受到制约

崇明土地规范流转率已达77%,但仍低于上海郊区的平均水平,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

(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道路狭窄,宽度不够,加上为便于水稻灌溉,道路田间落差较大,大型农机下田作业较为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率的提高。农田水利设施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要求。

(四)品牌市场占有率偏低

崇明农业经过常年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清水蟹(老毛蟹)、白山羊、金瓜、西红花等很多优质农产品。但崇明的品牌农产品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偏低,崇明农业面临有优质产品而无优势品牌和优势产业的困境。

四、政策建议

(一)以生态为依托,淘汰落后产能,打造崇明品牌

生产是经营的核心。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供绿色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注重品牌创建。以抓好今年的“两无化”崇明大米订单农业为起点,抓好黄杨、西红花、灵芝、优质果蔬等农产品品种的引优培强,推动“农户生产、企业引领、崇明品牌、上海市场”的体系搭建,争取尽快打造以“崇明”为地域标识的绿色农产品联盟和公共品牌,打造具有崇明特色的“生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注意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农业生产从量到质的转变,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市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以需求为导向,扩大招商引资,鼓励社会投资

资本是经营的发动机。农业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其生产的长周期性和高风险性,社会资本往往望而却步。应积极鼓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进入农村,激发农业农村的活力,以“店小二”的态度抓好农业招商,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加快对重点合作项目的沟通洽谈,引进优秀经营主体,推动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模式的落地,构筑崇明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三)以乡村振兴为机遇,加快土地流转,提供资源保障

土地是经营的载体,崇明土地大多过于小、散,不利于规模经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必然趋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也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应因势利导,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健康有序的土地流转,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充足的、优秀的土地资源保障。

(四)以人才为引领,加强政策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人才是经营的主体。调查显示,所有的合作社经营者都愿意继续经营合作社,但只有47.5%的认为子女将来也愿意经营。“明天谁来种地”,必然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鼓励有为青年承包土地当“地主”、当农场主,试一试、闯一闯,用新思路带来农业新面貌。提高其社会地位、认可度和自信心,让农场主成为一个体面的社会职业,吸引更多本地优秀劳动力从事农业发展。

(五)以销售为突破,打通流通环节,推动“互联网+”

畅通的销售渠道,是经营的保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是经营主体良好运营的根本保障。应继续想方设法,多管齐下,打通储藏、运输、售卖等各流通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销售、电商平台、微信销售等等渠道,开展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加快物流速度,打通生产与销售间的阻碍,解决难卖的问题,保障经营主体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崇明农场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农场假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何谓“主体间性”
农场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一号农场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