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正处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个人道德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厘清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加强消费伦理教育,养成大学生科学的消费理念,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消费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1]消费是所有生产劳动的最终环节,它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消费决定着生产的产品、规模和速度,反过来经济发展又决定消费的内容和方式;而作为社会伦理文化现象,消费过程中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发展方向无不渗透着伦理道德问题。[2]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的今天,伴随着消费领域需求的释放和消费主义的传播,传统消费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消费文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高消费现象趋势化
最佳的消费方式,应是在符合生活目的本身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高效地消费或利用物质生活资源,适当的消费或最佳的利用物质资源就在于为自己确定生活目标,也就是合理确定自己的“生活指数”。[2]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换言之,他们并没有合理地确定自己的“生活指数”。一般而言,在校大学生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生活补贴,他们的消费水平不应当超过家庭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但围绕“多少钱才能够在大学活出自信”的话题,网上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3]如此高消费的另一佐证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分析》显示:2016年国内各类院校在校大学生约3742万人,年消费金额约4524亿元,人均年消费12082元(仅为互联网消费额度)[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据S省2017年度大学生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家庭年收入1万以下的大学生占比37.7%,1~2万元占比33.1%,2万~5万占比17.8%。我国自古提倡勤俭节约,大学生这种高消费行为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2.盲目消费普遍化
“在消费过程中,群体消费规范和信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可能强制引导消费个体的行为和方式,遇到消费压力的同时,消费群体有效压制消费个体。”[5]在校大学生,其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缺乏成年人的理性意识,在消费问题上,很容易受到群体消费的影响。据对S省某师范院校大学生调查显示,32.5%的同学存在冲动性的盲目消费行为。通过访谈,他(她)们表示: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禁不住商家打折广告的诱惑,再加上周围同学都在购买,于是不管(商品)对自己有没有用,只要价格低就交易;而当买回来之后,才觉得过于冲动,但为时已晚。大学生这种“跟着感觉走”、追求时尚、赶潮流的冲动消费行为,透露出的是他们对商品的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追求,早已超过了商品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对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是一种消费伦理失范行为。
3.攀比消费严重化
从某些角度讲,“攀比”心理是值得肯定的,比工作、比学习这都有利于个人发展,能够激励自己,这是一种“看齐意识”;但在消费方面进行攀比则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正如凡勃仑在其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中指出的,这类消费并非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真实需求,而是为了通过消费摆脱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穷人形象,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6]据对S省大学生2017年度消费状况的调查显示,26.3%的大学生购物是因为受到了周围同学的影响(不购买感觉“落伍”);并分别有16.5%的男生和26.3%的女生表示在购物时倾向于选择名牌服装(如此感觉有“面子”)。通过访谈,他(她)们认为:大学不同于高中阶段,到了大学之后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比较对象(赢得尊重的关键),可以用高消费追求名牌和进高档场所的方式来炫耀自己,得到别人羡慕的目光,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盲目攀比消费表面上是大学生一种虚荣心的体现,深层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欲解其惑,必究其因。总体来说,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消费伦理失范行为,不仅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密切相关。因此,从多个层面进行科学合理的释因,显得很有必要。
1.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在其消费中起着最直接的决策性作用,导致大学生消费伦理失范行为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大学校园是个相对单纯的环境,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从未真正踏入社会,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所以他们在心理上还并不成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极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消费思想的影响,消费行为普遍缺乏自制力。二是理财能力欠缺。据对S省某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超过87%的大学生从不规划自己的花销(项目),也从未考虑过自身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超过7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大学阶段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用不着储蓄,即使要急用钱了可以问家里要,不必要自己存钱,等到他们工作后再谈储蓄。大学生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和理财能力的欠缺,导致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2.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庭作为一个人首先接触并熟悉的群体组织,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人类首先是从了解家庭开始来接触社会。所以,有人将家庭称之为人生的第一所启蒙学校并且是永不毕业的学校。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于“四二一”家庭模式之中,深受宠爱甚至溺爱,使他们从小养成了高消费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在孩子考上大学之后更是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大学生身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父母们深信不疑,他们为了孩子拼命挣钱,不怕自己受苦受累,支持孩子们的在校消费。大学生的消费要求在家长那里可以无条件地得到满足,这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不健康消费的重要原因。[7]
3.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
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传授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8]目前大学课程里很少见到有消费伦理课程的开设。甚至在对S省某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研访谈时,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消费是学生的私事,学校不关心也理所当然。这是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世外桃源,它与社会紧密相连,攀比之风、炫耀消费各种各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充斥着大学校园,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极其容易受诱惑,影响其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甚至扭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者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的“经师”,更是大学生的“人师”,只有把消费伦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4.社会环境的负面导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随之蔓延至我国。消费主义崇尚及时享乐、消费至上,不仅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更追求无止境的欲望。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进入到中国大学校园,从而促使了不合理的消费观念的产生。另一方面,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商家为了利润,利用大众媒体进行虚假宣传,刻意美化商品,误导引诱大学生消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消费观,构建起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伦理规范体系,是矫正新时代大学生消费伦理失范行为的基本途径。
1.大学生要自觉提升消费自律意识
自律讲求个人对自身自私情感的合理克制。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9]廖申白在其《伦理学概论》中讲到“当他能够把那种自主的实践规则看作是自己的实践意愿,把那种规则约束力量当作他自己内心的约束力量加以尊重时,这才成为真实的可能”。[10]就是说只有具备强大的自律意识才能抵制外界诱惑,走向成功。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接受消费伦理教育,主动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克制自己对物质的欲求,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刻认识到不良消费行为对自身、家庭乃至社会的影响,拒绝攀比,反对铺张。同时要主动学习理财知识,并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制定消费计划,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进行科学、适度、可持续的消费。
2.强化家庭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引导
大学生的消费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因此,家庭对大学生消费持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大学生消费伦理的养成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且是永远不退休的班主任,针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养成,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要主动介入,了解并控制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积极与学校沟通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并根据大学生的消费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决定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二是父母要拒绝溺爱,主动降低对子女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的容忍度,在给予大学生合理生活费支出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三是转变关注重点,不要一味关注成绩,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再者父母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做科学消费、合理消费的先行者。
3.学校积极开设消费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
学校应把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引入课堂,加大对大学生消费伦理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消费伦理思想,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主动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及时纠正错误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进行合理消费。事实上,大学校园就是一个过滤网,有责任全方位地保护学生免受社会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优化校园环境,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科学适度的校园消费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有效抵制校外不良消费思想侵蚀大学校园。
4.大力营造科学消费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大众媒体要做好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使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成为主流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之风,使大学生以抵制不良消费诱惑为荣。另外,政府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全方位监管,严禁企业虚假宣传、刻意美化商品,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契约精神和职业精神,通过消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日渐突出;究其成因而言,已不再单单是大学生的自身问题,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健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联动的协调机制,才能不断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进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小华.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及原因探析[J].云梦学刊,2013(01):119-122.
[2]田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7.
[3]马波.电子产品的消费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引导[J].中国商贸,2014(3): 249-250.
[4]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2017年中国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分析[EB/OL].(2017-05-10).[2018-02-25].
[5]仲琳琳.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观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0.
[6]陈姝.大学生炫耀性消费行为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6(16):117-119.
[7]崔材坤.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4.
[8]赵一萍. 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哲学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0]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