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脱贫攻坚*

2018-01-23 08:46◎冯
农业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农产品农业

◎冯 莎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党实施的七项重要战略之一。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没有“三农”的现代化,更何谈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当前应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不仅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动力,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认识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必然要求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要关注乡村发展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要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落后地区发展的根本问题,补齐发展中的短板,才能从本质上助力脱贫攻坚,注重公平发展,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然而,当前在振兴乡村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

1.村庄不断减少,农村出现衰落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日益更新,全球化发展不断加速,作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196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只占33%,2016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54%;与此同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注重发展城镇化,近年来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仅为18%,2016年已经达到57.4%,全国有一半多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城市。诚然,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但是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衰落衰退现象日益突出。根据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自然村落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平均每天有接近240多个村落消失,2000年我国自然村数量为360万个左右,到了2010年减少为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

2.乡村人口日益减少,空心化问题严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城镇化速度也不断加快。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年轻人奔往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速度加快,使乡村人口数量不断下降。2005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仍高于城镇人口数量,发展到2011年这一比例出现反转,城镇人口开始多于乡村人口,同时出现逐年增加的情况。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7116万人,比乡村人口多了16770万人。在农村人口外迁的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外迁较多,而留守在乡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即使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再大,一些年轻的劳动力因为不会务农同时不愿意回到本乡,因此造成了当前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丧失了振兴发展的基本资源。农村高质量人口的流失造成了当前农业农村生产的活力和动力严重不足,影响了乡村的发展。

3.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增多。近年来,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就业、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尤其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表现更为突出。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倍以上,最近几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72∶1。城乡教育上存在差距,在基础学历和教育资源的享有上都有较大不同,特别是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比较突出。城乡医疗差距也在加大,农村大部分地区公共卫生资源短缺,就医条件受限,因此很多农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城乡在就业,公共财政投入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这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势必会对城乡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和振兴乡村来缩小城乡差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切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4.振兴的产缺乏业支撑。当前大部分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单一化,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品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链条不完整,增值收益不高,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的局面。同时对农村产业的投资普遍缺乏,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从事产业的劳动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不愿意留在乡村就业,造成产业空心化,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严重不足。

因此,当前科学认识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问题,是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村振兴不断将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从根本上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让农民农村真正实现全面脱贫,加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农业生产。通过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顺应市场需求变化,科学确定适销对路、效益可观的农产品生产份额的增加,同时适当减少那些滞销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调优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以工业化思路经营农业,强化市场导向,把市场需求作为“信号灯”,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新产业体系,培育区域品牌,强化品牌引领,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培育新型乡村规模化经营主体,推进经营体系改革,弥补传统农业短板,扩大现代化生产方式,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坚持“农”字当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创意文化、农业地产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动农业产出加工销售的完备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的根本变革,同时为农产品搭建全新的网络营销平台,真正做到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从根本上扩展业态增加农户收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3.注重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生态宜居。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20个字的要求,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一直以来,城乡发展在基础投入上不够均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居住环境差、产业发展基础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要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遵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根本。加强改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提升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公路、管网、水利水电、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建设,从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需要顺应发展趋势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从而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振兴的内在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对承包土地实现确权颁证,不断完善“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确保合适的产权安排,使农业生产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和合理高效的配置,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继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民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创新工作方法,真正把产业扶贫与推动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解决乡村振兴的资金问题。深化居住制度改革,真正探索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进一步放宽县市的落户条件和门槛,尽快实现农民真正变市民,农村农民社区化管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在常住人口范围内的全覆盖。改革农民就业制度,改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协调,真正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5.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标准化建设。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注重人的因素,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大学生、退伍军人、务农老把式、致富能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对普通农民形成引领作用,带动振兴步伐。要大力开发农村科技人才和实用技术人力资源,不断在农业科技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猜你喜欢
城乡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城乡涌动创业潮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