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深入贯彻和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为补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应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生态化建设水平,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将农村建设成为富、强、美的美好生活空间。
农村地区是我国农产品重要供给基地,而农产品质量与农村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多数农村的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乡土自然纯朴,因此,农村地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生态、文化、旅游、养身等多个层面进行挖掘,利用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前研究重要课题。但从当前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粗放式发展方式很难维持原有生态平衡,特别是有些地区没有考虑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牺牲了更多资源,造成了农村环境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几方面:其一,农村地区污染量排放问题严重。随着农村粗放式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从整体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地区健康有序发展。从这个层面来看,如何调整农村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其二,我国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大量化学物残留在土壤之中,很容易破坏原来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二是农药过量使用,不仅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同时也会影响地下水质量[1]。三是为提升农作物产量,会采取地膜覆盖技术,而对于地膜数量不断增加,无法进行有效处理,造成严重土壤污染。同时严重水污染也成为农村环境发展的重要问题,诸如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部分高污染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但由于农村地区污染设施是并没有跟上,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流入到河流之中,从而造成严重环境。同时,由于生活污水也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严重影农村居民用水安全。其三,农村空气污染也非常严重,一方面,由于农村一些地区畜禽粪便大量堆积,污染着农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华北和东北地区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多数农民会采取就地焚烧处理方式污染环境,加之,乡镇企业很少对工业废气进行处理,大量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之中,非常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概念,在处理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时候多采取随意处置方式,这必然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科学把握,造成农药、化肥、地膜使用过量,也会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乡镇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其发展理念直接决定农村环境治理水平。特别是部分乡镇在具体工作中,乡镇更注重经济利益,通过牺牲环境方式来达到经济发展目的,在引入项目过程中对于企业污染和排污能力约束不够,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造成了严重环境问题。
基层环保工作不到位。由于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在起作用,城市获得了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而农村地区获得的政策和资金相对较少[2]。这使得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国家虽然也非常重视,但从政策和资金投入上面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对于基层政府而言,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基层环保工作开展。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重视,树立生态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通过政策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致力于打造生态化、持续化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同时也明确了农村环境发展的价值取向。
美丽乡村建设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思想,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严重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在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开展各项工作,也就要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开展重点,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价值理念上要始终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十九大报告保持高度一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发展关系,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3]。
美丽乡村建设要始终将文化生态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物质建设,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建设,不仅要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也要从农村人居环境入手,从乡村文化建设入手,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彰显农村乡村文化生态特点和独特魅力。美丽乡村建设要重视乡村文化继承和发扬,加强乡村生态保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没有乡村文化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只注重物质建设,即使经济再发达,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需要,缺少文化底蕴支撑的美丽乡村建设就如瘸腿的车轮很难正常运转起来,也无法真正诠释真正的文明之乡。通过文明生态建设,彰显文化个性,根据农村发展自身特点,更好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农村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是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种植,并对其具体种植进行科学规划,提升农民农业种植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并积极推广秸秆节能技术,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影响,结合农业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措施共同发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同时要结合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提升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种植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树立地域特色,在生态建设上突出个性化价值取向,在生态环境建上突出中国元素和农村特色,加强农村科学布局,加大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加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赋予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更多自主权和话语权,并结合本地生态、资源和产业特点,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在乡村建设上充分发挥个性化创造能力,以工匠精神打造个性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工程,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简言之,从美丽乡村建设视野出发,我国农村环境生态化建设与发展既要着眼于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各地区的污染情况进行重点治理,也要做好长远规划和设计,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出发,坚持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增强美丽乡村的生态人文效益和环境效益。
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应坚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根本的生态化价值取向,以挖掘乡村资源和潜能为助力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循环发展价值取向,以地域特色和生态亮点为契机的个性化价值取向。既注重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与完善,还注重美丽乡村和个性化人居环境的打造,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在上述基本价值取向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将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
实施由上而下的规划引领策略。美丽乡村建设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布局,全国范围内在统一的规划与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既要从全局出发,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体现各地域的特色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例如,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区域应加强生态经济发展的引导,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对于周边地区要协同规划和布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加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4]。
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首先要针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且需要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进行,除了政府投资外,还应吸收社会力量,结合企业投资运行模式,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全面治理。从政府角度来说,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广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建立垃圾清运制度和处理系统,为污染问题的处理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监督与监管力度。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要加大惩治力度,让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来看,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重点对土地利用、节能节水、工业污染等的防治提供法律支持。在执法方面,则要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对农村地区出现的污染问题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制度处理,增大违规成本,通过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人们的自觉守法意识。
挖掘乡土文化,增强农村生态文化内涵。美丽乡村的建设既要注重农村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农村生态环境发展问题上亦是如此,不仅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只有农民群众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应是一个不断熏陶的过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保护活动,将生态化环境建设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挖掘当地民风民俗,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发展要树立可持续循环发展理念,当地政府要做好科学规划,从生态环境效益整体出发,对当地农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和布局,对农民种植的作物进行科学指导。从农村环境建设出发,通过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等的引导,逐渐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宣传方法和手段上,可采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向农民传递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观念,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进行宣传,努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环境建设氛围。通过宣传与引导,改善农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进而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发展。
加强组织引导,增强农村居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依然是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人。但由于农民分布较为分散,因而要增强农民环境保护的凝聚力,则需要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通过环保组织带动农民参与,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队伍中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应设立专项环保基金,一方面,加强对环境保护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性环境保护联合体,发挥各地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的联合力量,扩大环保规模,为此,政府应向其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或通过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5]。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要依靠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为实现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标准,加大农业环保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等的研发力度,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肥、农药的用量。相关科研技术部门还应加强对农药残留、无污染饲料等的研发,利用科技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乡村建设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而是突出体现各地特色的建设方式,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的综合体现。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环境建设要依据当地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环境和自身的优势进行设计和规划,体现出各地的不同特色和文化意蕴。实际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而当前农村人文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基本要素,丰富农村环境的人文内涵和底蕴,建设不一样的美丽乡村。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要做保护和抢救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据库档案,实施数据化管理,对农村地区生态文化、传统优秀文化进一步挖掘,形成具有特色的美丽村落。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视野下农村环境生态化发展既包含自然环境的“美丽”,也包含人文生态环境的“美丽”。基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发展的现状,要以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文化,挖掘乡村资源与地域特色,注重农村经济循环发展为价值取向,并通过规划设计、农民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增加经济和科技投入为支撑,共同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