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婷 叶浩生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
Varela与Tompson等人于1991年出版的著作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中提出,认知的产生源于身体经验。身体具备各种感觉运动能力,在具体特定的原生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中积累了不同的身体经验。因此,“具身性”(embodied)的内涵与传统认知中背离实际生活、脱离鲜活身体和特定环境的符号加工的理念相对。吉布森提出的“行为给予性”,强调有机体与物体接触时,物体可以提供给有机体进行活动或操作的功能或属性。有机体自身的身体构造和行动能力与物体的“行为给予性”共同决定了有机体对某样特定物体所产生的认知。因而知觉的形成与身体结构能达到的身体能力以及物体产生的特定刺激的经验密不可分。这里同样也提到了身体在认知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之所以能够在传统认知主张的计算机和符号表征的环境下,提出如此截然不同的理论假设,是因为具身认知范式大胆地质疑传统认知中身心二元的哲学基础所显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具身认知的研究者们致力于从身心分离的怪诞中逃脱,重塑身心一体的理论框架。同时,具身认知的一体论与一元论者所提倡的一切知识或真理的来源只能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假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元论者企图使用一个统一的原则或者单一的物质来解释所有的现象。然而,认知的产生不是仅用某种东西就能自证的。
介绍具身认知的一体论之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具身”是如何进入中国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又一次“认知革命”的具身认知是如何而来的?理解具身认知在心理学发展中必将产生的缘由之后,再梳理具身认知关于身心与环境间关系的一体论的哲学思想,阐述具身认知一体论如何能够跻身于传统认知的二元论与一元论之间。二元论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而又难以磨灭的。因而,为了解除二元论的禁锢,一元论者提出了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思想假说,以消除二分的统治。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二元的,还是唯物、唯心?撰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万物,用适切人类的眼光和思索能力来领悟此间种种繁复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认知之心”是能够控制身体活动而独立存在的特殊实体,用心灵位于大脑来回答 “具备认知及其功能的心灵存在于身体哪个部位”这个问题。希波克拉底以大量的医学实验为基础推导的这个结论,体现的即是被熟知的“身心二元论”观念。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论述了可感事物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真实领域,把理念看成是一个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将理念与具体事物完全区别开来,再通过分有、摹仿等概念阐明理念和具体事物的联系。柏拉图知识论的“灵魂回忆说”提出,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是已经被知道的东西,理念属心灵固有。由于身体的腐朽和阻碍,认识只有通过启发和教育,才得以发挥自身已有的知识本性。柏拉图的学说中形成的身体与灵魂、理性分离的身心二元的哲学思想成为众多后起流派的理论来源和基础。
笛卡尔对世事万物持普遍怀疑的态度,论证“我思”中的“我”是一切知识的出发点,推导出包含“我”在内的精神实体,既然“我”可以独立身体而存在,那么就应该存在包含身体在内的物质实体,在性质上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分成两个相互对立的体系。谢爱华(2006)所著的《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一书中更加明确地描述了笛卡尔把世界划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现实:具有广延却没有思维的物质和具有思维但没有广延的精神。赵敦华(2001)的《西方哲学简史》提到了笛卡尔对于实体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在与实体的定义相近的意义上,心灵和物质也是实体,因为除了上帝之外,它们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而存在”。燕燕(2016)在《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中论述身心二元论的诞生时提及,笛卡尔确立心灵为认知的主体且完全忽略身体的作用,不仅如此,心灵还可以脱离身体的束缚而存在。
心理学在作为一门新科学之前,因身心可以分离的二元论观点而饱受争议之苦。直到冯特坚定地认为,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有关“灵魂”而无关身体的问题的研究。身心分离成为科学心理学建立的前提条件,冯特提出“身心平行论”创立心理学,区别于用以研究身体的生理学和物理学。心理学家对于冯特建立的心理学抱以不同态度,但基本都是立足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观点来进行另外的阐述。笛卡尔身心二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他尝试解释关于身心协调的问题,设想出人脑中有一个可以结合精神和肉身的的东西,笛卡尔把这个东西叫做“松果体”。然而,这个假设反而违背了笛卡尔自身所论证的原则,即有广延而不能有思维的物质实体以及心灵是没有广延的精神实体的定义和原则。对此,笛卡尔的二元论,站在彼此对立互不依赖的两类实体的立场,得出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对立,从而出现心灵与身体的对立,主客体的对立,并延伸至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对立。“心物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和研究人本身的“身心二元论”由此产生。至此,心理学在身心分离的框架中发生发展。
一般地说,一元论是把万物归为某种本原的学说。“一元论”一词在18世纪由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创造,意思是以一个统一的或单一的物质来解释所有的现象。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早期自然哲学的各个流派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赵敦华(2001)编写的《西方哲学简史》中提及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可以说是元素论的最简明的理论形态。德谟克利特认为,被人们当作运动源泉的灵魂和心灵,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因为“球形是最易于运动的形状”。这些早期自然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猜测,约莫蕴含着一元论意味的思想。近代有关一元论的哲学思潮中,哲学家们依据自身所选的视角,提出不同的一元论观念对二元论进行批判或者改进。霍布斯站在机械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无数多的物质实体构成了世界。除此之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非物质的实体,从根本上否定了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存在。霍布斯以唯物主义一元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进行抨击,以期解决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难题。然而,仅根据他的机械论观点,肯定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一元论思想的初心是消除身心两难问题。近代一元论广为人知的有两类,一是坚定世界的本原为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一是肯定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唯心主义一元论。
斯宾诺莎在笛卡尔唯理论的基础上,对“实体”概念进行定义和意义赋予,以此说明他的一元论思想。首先,实体是通过自身被认识,不是通过某一存在的东西而被认识,因此是必然存在的自因;其次,实体的概念不因其他概念而变,不受任何存在的东西所限制,因而实体是无限的存在;再者,因为实体的自因和无限,而不必再设定多个实体,故而实体是唯一的;最后,由于实体的无限性和唯一性使得实体不受部分的限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综上所述,斯宾诺莎试图以实体一元论的观念代替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实体只有一个,心灵和物质统一于一个实体。然而,斯宾诺莎认为的广延与思维,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即“一体两面”的关系,附属在某物上的思维与广延,实际上仍然是二分的。如此,斯宾诺莎在解读世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两种不同观念的对立,其一是将万物归为思维时,此时的世界将是万物皆有灵性和思想的局面,成为了物活论,其二是将万物理解为广延时,世界就落入了机械论的靶心。回到关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实体一元论观念中的人的处境就十分暧昧和尴尬了。人到底应该作为思维存在亦或者作为广延而存在?
中国学者将embodied翻译成缘身性、寓身性、具身性等。李恒威和盛晓明(2006)在认知的具身化中提到,“embodied”的内涵是心智和认知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具体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它们有着内在深刻的和实际本质的联系。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身心所处环境的影响,心智和认知的基础是处在特定环境中的现实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可见,心智和认知在生命之初就是立足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认知始终与具体身体的结构和活动图式存在内在本质的关联,因此将“embodied”译为“具身的”,将“embodiment”译为 “具身化”。
具身认知科学是认知的一种替代理论,着重强调身体如何决定有机体的认知方式。传统的认知观受到笛卡尔身心分离的二元论思想的影响,因而是“非具身”的,由认知表征的符号性质所决定。符号只有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才能获得具体的意义,但是这些符号本身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认知过程对承载它的载体没有具体特殊的要求,心理过程可以在不同事物上操作和实现,这是脱离具体的身体的认知。叶浩生(2014)在“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中指出,早期认知科学正是建立在这种 “可分离原则(separability principle)”的基础上。可分离原则主张,尽管心智和身体具有因果交感关系,但是心智在某种意义上是自主的,独立于身体的;心智的性质不依赖于承载它的生物实体的生理性质。胡万年和叶浩生(2013)在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中总结道,认知不仅是大脑,更是包含大脑在内的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世界)交互作用,构成一个一体的自组织的动力系统。
具身认知强调把认知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考察,与传统认知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否认输入—输出系统,突出身体运动能力和感知觉的作用。具身认知科学通过三种方式定义认知。第一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具身认知首要考察的方面是身体的作用,特别是关于身体的性质如何影响认知与思维能力。深度知觉和听觉可以在具身视角下有更好的解释。深度知觉需要大脑检测由两只眼睛的距离获得的不同的视网膜图像。当头沿一个给定的方向旋转时,某种视觉处理正在发生,而不需要任何类型的符号操纵。听觉知觉也存在一个合理的身体证据。耳朵之间的距离越大,可能的听觉敏锐度越大,但是耳朵之间的距离不需要符号来代表它,距离本身创造并奠定了听觉敏锐度的必要条件。身体的物理特性克服了传统认知模式的符号表征,表明象征性表征系统是不必要的,是无益的隐喻。第二是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这个方面源自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人类使用与身体相关的隐喻概念作为基础来解释世界。基本概念包括空间方向的上下、前后。直立行走的身体使人们用上下的动作来活动,为人类赋予上下的概念。前后的空间取向也是如此,人们能够直接从自己的身体体验到这些概念。因而Lakoff和Johnson认为,空间概念的这些基本元素是构建其它概念的基础,以此衍生出其它概念,例如情绪上的快乐和悲伤被看作是上升或下降的情感体验。能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够理解人自身的身体。如果缺乏一个鲜活而具有特定结构的身体,人们就不能知晓上下朝向的意思,也无法理解上下是如何与情绪状态相关的,因而身体直接影响到有机体自身如何思考。第三是身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具身认知范式的第三个重要部分是,机体如何依据即时环境进行认知处理。切实的环境被认为是身体认知过程中的实际延伸。安迪·克拉克在BeingThere:PuttingBrain,BodyandWorld Together Again中讲到某类鱼如何利用水环境制造漩涡以利于自身快速敏捷地游走,强调了原生环境与特殊的身体结构经过磨合与适应,创造出属于机体独特的生存活动方式。安迪·克拉克认为每一个生物都是以它活生生的身体和环境交流、判断,攫取环境信息资源,并当下、直接地调解行为,适应性地保持与世界的动态关系,维持生命活动。人类同样需要将自身融入环境的各个方面来创建认知及其功能。
厘清具身及具身认知的内涵,需要在此基础上阐述具身认知理论中一体论的思想,阐明身心和环境的关系。若存在只能作为物质或意识,仍难以解答人类主体与世界如何产生联系,如何形成知识或是认知的。叶浩生(2016)在《具身认知的原理与应用》一书中说,人类的思维方式一直受到主客二元论思想的影响。海德格尔以 “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概念模糊掉主客界限、世界二元的划分:存在是世界中的存在,与世界是不可分的相互关联缠绕的一体。这一思想构成了具身认知关于认知、身体和环境一体化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具身认知强调的是一种具身—嵌入(embodied-embedded)的认知研究模式。
梅洛·庞蒂提出 “具身的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克服二元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梅洛·庞蒂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以“体认”的方式知觉世界,人的主体性通过身体与世界的物理性互动而实现。身体之于世界的作用和关系,燕燕(2010)在《梅洛·庞蒂:具身意识的身体的哲学思考》一文中,开篇即点明梅洛·庞蒂认为我们是以现象的身体并非传统意义上客观的身体而存在。身体的存在形式将非连续性的物理世界统一为一体,解除世界二分的魔咒,跳出世界一元的捆绑,成就身体鲜活存在的在世理念。燕燕(2016)言明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相对的关系,而是安迪·克拉克所谓的“周遭环境”,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生存论环节的“世界之为世界”,或者更根本地说,是梅洛·庞蒂所谓的肉身的拓扑变形。“意识”是身体的意识、身体的经验、身体的态度。身体不是世界的航标,而是世界“座标”的原点。莫里斯·梅洛·庞蒂(2010)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论述,机体在面对一个给定的环境时,都有一些最佳的活动状态和特定的实现平衡的方式。这意味着,机体通过权衡事物对其所产生的作用,再经过某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圈定环境。机体的各种反应不再被设想为肌肉收缩,而被理解为针对当下的、潜在的特定环境中的各种活动(捕捉猎物、走向目标、远离危险等等的活动)时,才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梅洛·庞蒂所抒发的新的本体论批判哲学,缔造了回归身体的现象性身体哲学。具身意识的身体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身体,理解意识、心理与自然有机的乃至社会的关系。梅洛·庞蒂的具身思想提出了具身认知的新范式,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他关于身体的神圣力量的敬畏。世界置于肉身,是具身存在,感知觉是通达身体神圣能力的最直接与最首要的途径。
具身认知的一体论哲思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单从这个问题就能意会到二元论的经典思维模式是二分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传统认知在发生发展中秉持的二元论思想,造成人类认知模式难以从二元的统领下脱身。具身认知尝试以包括大脑及身体在内的完整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的具体心理现象,理解个体的认知构建方式,强调身心的完整性和环境的交互渗透,解答身心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尽管具身认知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但是中国心理学及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基本认同具身认知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支持认知受到包括大脑在内的完整身体及身体能力的影响。也就是说,身体的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以及表征身体的神经系统等等都对认知和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改变和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加工。具身认知所执的一体论思想不同于二元论的身心分离,更有别于一元论单纯靠一种本原解释世界的观点。
具身认知一体论强调环境与人本是一体的,具有“手心手背”的关系:人类通过身体的活动以适应环境,与环境的互动形成最基本的经验概念并积累在身体中,为之后理解世界与人类的关系提供认识基础。概念隐喻的存在告诉我们,拥有完整心智的身体在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渗透过程中,知识经验能够被身体的动作再次复现。心智和身体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活动的身体经验,就是概念隐喻被理解运用的前提和基础。具身认知中所提及的特定的环境,就是个体之所以产生如此行为和产生某种心理现象时完整身心所处其中的,人与之产生作用和联系的环境。这就是具身认知一体论在认识自我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融于环境,环境嵌入身体,身体建构认知,最终达到用我们自身的活动形成一个一体而生动的世界。具身认知一体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站在世界原点来把握身心的关系,主动探索和领悟万物的纹理。故而,具身认知一体论跻身于二元论与一元论之间,消弭了二元论物我的界限,打破了一元论思想的壁垒。
陈波,陈巍,丁俊.(2012).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3(4),3-12.
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燕良轼.(2014).具身认知研究述评.心理学探新, 34(6), 483-487.
费多益.(2010b).寓身认知理论的循证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7(1), 15-20.
费多益.(2011).心身难题的寓身解读.哲学动态(10),81-88.
胡万年,叶浩生.(2013).在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自然辩证法通讯, 35(6), 1032-1042.
李恒威,盛晓明.(2006).认知的具身化.科学学研究,24(2).184-190.
李恒威.(2008).自我、具身性与经验世界.心智与计算,2(3), 230-243.
莫里斯·梅洛·庞蒂.(2010).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孟伟.(2007).Embodiment概念辨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4(1), 44-48.
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2012).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邵志芳.(2016).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谢爱华.(2006).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燕燕.(2010).梅洛·庞蒂:具身意识的身体.世界哲学,(4),42-51.
燕燕.(2012).梅洛·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现代哲学,(3),84-91.
燕燕.(2016).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叶浩生.(2017).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敦华.(2001).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Andolfi, V.R., Nuzzo, C.D., & Antonietti, A.(2017).Opening the mind through the body:The effects of posture on creative processes.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4, 20-28.
Clark, A. (1997).Beingthere: Puttingbrain,Body,andworldtogetheragain.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Press.
Clark, A.(2008).Supersizing themind:Embodiment, action, cognitiveextens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sasanto, D. (2009).Embodiment of abstract concepts:Good and bad in right-and left-hand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38(3), 351-367.
Claxton, G. (2012).Turning thinking on its head: How bodies make up their minds.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7, 78-84.
Davis, J.I., Benforado, A., Esrock, E., Turner, A.,Dalton, R.C., Noorden, L.V., & Leman, M.(2012).Four applications of embodied cognition.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4, 786-793.
Ent, M.R., & Baumeister, R.F. (2014).Embodied free will beliefs:Some effects of physical states on metaphysical opinion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7,147-154.
Fraley, R.C., & Marks, M.J. (2011).Pushing mom away: Embodied cognition and avoidantattach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5, 243-246.
Gallagher, S.(2011).Interpretations of embodied cognition.In W.Tschacher, &C.Bergomi (Eds.),The ImplicationsofEmbodiment:CognitionandCommunication(pp.59-70).United Kingdom: Imprint Academic.
Goldman, A.I. (2012).A moderate approach to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Review of Philosophy&Psychology,3(1), 71-88.
Gazzaniga, M.S., & Mangun, G.R.(2014).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5th ed.).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Körner, A., Topolinski, S., & Strack, F. (2015).Routes to embodiment.Frontiers in Psychology,6(940), 1-10.
Lee, S.H, Rotman, J.D., & Perkins, A.W.(2014).Embodied cognition and social consumption:Self-regulating temperature through social products and behaviors.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4(2), 234-240.
Nathan, M.J., & Walkington, C. (2017).Grounded and embodied mathematical cognition:Promoting mathematicalinsightand proofusing action and language.Nathan and Walkington Cognitive Research: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