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瑶,谌瑞林,李洋,郭荣传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2.范崔生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江西 南昌 330004;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白术来源于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Koidz.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补益类药材,具有悠久的生产、栽培和应用历史。白术原名为“术”,包括苍术,其药用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汉代《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当时并未区分苍、白二术。两者之分,始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1]:“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赤术叶细无桠……。”
白术产地十分广泛,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道地产区[2],历代本草也多有论述。浙江所产白术主要有“于术”,产自于潜镇,自古便被视为道地药材,此外还有“浙东术”,产于浙江东部如东阳、磐安、新昌、嵊县等地。安徽所产白术有“歙州术”,主产于安徽歙县;“祁术”,即祁门白术,产于安徽祁门县山区;“舒州术”,产于安徽潜山县。除了上述著名白术产地外,其他地区也有白术分布,如南宋《妇人大全良方》、清《本草从新》和《本草纲目拾遗》等记载的江西术;明《本草纲目》记载的产于江苏扬州之吴术;以及近现代涌现出的新的栽培品,如湖南的平江术;安徽亳州产的亳术。另外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河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亦有栽培[3]。
白术产地虽多,但江西做为几个传统主产区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本文旨在考证江西白术的生产和应用历史,为江西白术的现代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相关记载的考证,江西所产白术根据产地不同主要分为两类,即产于赣西的“幕阜山白术”及产于赣东北的“歙州术”。
幕阜山区地处湘、赣、鄂三省交界处,是目前除浙江和安徽外全国较大的白术产区。这里出产的白术体质坚实,土气充盈,皮黄肉白,行销全国并有出口。幕阜山白术产区包括三省四县,分别为江西省的修水县、铜鼓县,湖南省的平江县,湖北省的通城县。
关于幕阜山白术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4]中载曰:“白术拣白而肥者,方是浙术;瘦而皮黄色者,出幕阜山,力弱不堪用。”该典籍成书于南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5]可知,南宋时期幕阜山位于鄂州(隶属今之湖北省)、岳州(隶属今之湖南省)及隆兴府(隶属今之江西省)交界处,与现代的幕阜山位置一致。明代《本草纲目》[6]延续了此记述,曰:“陈自良言:白而肥者,是浙术;瘦而黄者,是幕阜山所出,其力劣。”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7]中将白术分列为“野白术”和“种白术”两项,并记载种白术“产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采者为佳,并无鹤颈与须,反肥大于野术,熬膏良。云术形长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杂之。江西白术,其形甚小,与浙江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如野术不可得,唯用台术为稳,余惧不可用。”查阅清朝时期江西版图可知[5],此处所说的江西白术,即幕阜山白术,而他对“江西白术”的性状记载也与陈自明的“幕阜山白术”基本一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8]也持相同观点:“一种江西术,其形甚小,与野术相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不可用。”《本草从新》、《本草纲目拾遗》均成书于乾隆年间,至少说明在此之前,江西幕阜山地区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白术。
综上可见,从宋代到清代以至现代,江西幕阜山白术虽然经历了由野生到栽培的变化,但一直以来都是白术的生产基地。
歙州,乃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辖境除当今安徽黄山市部分地域、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等县外,还包括江西省婺源县[9]。歙州在隋唐历史上一度称新安,后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为徽州,并沿用至清朝。而婺源在此期间一直隶属歙州,直至1949年解放后,婺源改属江西省。
本草著作关于“歙州术”的记载始见于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10]中记述了白术的产地并附术图七幅:“术有二种,……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以大块紫色者为胜,又名乞力伽。”这此特征与现代菊科白术的原植物相符。观察其所绘的七幅术图,舒州术根茎呈肥厚团块,叶似羽状复叶,具三个头状花序,类似今之白术原植物,越州术虽未绘出花,但从根茎和叶的形态来看,亦可勉强认为是白术,然齐州术,虽叶似羽状,但根茎却不似白术,无法确认。此外,商州术、荆门军术、石州术的根茎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单叶无分裂或叶裂较浅,更像今之苍术或北苍术的原植物。至于歙州术,药图过于简略,不能判断。而此后的《证类本草》[11]及明代《本草纲目》[6]、《本草品汇精要》[12]均对苏颂之说法进行了引用。明《本草蒙筌》[13]对歙术有了详细的记录:“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宁国、池州、昌化产者,并与歙类,境界相邻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却异。浙者大块旋曝,每润滞油多;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尤优。”可见,歙术除产在歙州外,附近的宁国(今安徽宣城及周边区域)、池州(今安徽池州及周边区域)、昌化(今浙江临安市所辖区域)等地因地貌相近,所产白术也可视为歙术。此外,也可看出当时歙术和浙术产地加工方式不同,而歙术加工后颜色白净,质量更优。《本草纲目》[6]亦载:“嘉谟曰:浙术,俗名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也,易润油。歙术,俗名狗头术,虽瘦小,得土气充也,甚燥白,胜于浙术。”清《本草从新》[7]称野白术“产于潜者最佳,今甚难得。即浙江诸山出者,俱可用,俗称为天生术。……其次出宣歙者,名狗头术。冬月采者佳。”清《本草纲目拾遗》[8]也对歙州术的野生及栽培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茅翼云:产徽州(笔者注:即歙州)者皆种术,俗称粪术,乃粪力浇灌大者,肥而无鹤颈。野生者名天生术,形小,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得土气浓也。……安徽宣城歙县亦有野生术,名狗头术,亦佳。”清《本草备要》[14]:“肥白者出浙地,名云头术;燥白者出宣歙,名狗头术,差胜于浙。”
可见,历代本草著作均记载歙州术为道地药材,可与淅术相媲美,且在明代以前均来自野生资源,清朝时期开始出现栽培品。
从历代本草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幕阜山白术在古代评价并不高,陈自明谓其“力弱不堪用”,吴仪洛虽言其“与浙江野术相似”,但也指出“江西白术,……其味苦劣。……唯用台术为稳,余惧不可用。”赵学敏也认为“一种江西术,……其味苦劣,不可用。”而这种情况得以改善源于幕阜山白术开始进行引种栽培。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江西由浙江于潜引种[3],先在江西袁州府(今宜春市)种植白术,不久发展到安福、萍乡,再传入修水、铜鼓。到18世纪中叶,白术由江西传入湖南,开始在幕阜山西麓平江县大量种植,称为平江术。平江术一部分为本地产,生长快(当年开花),产量低,品质差,而从江西引种,称为“袁术”,生长慢,产量高,品质优[15]。至今,白术在幕阜山的种植历史已有300余年,江西自从于潜引种后,凭借着品种和技术优势,逐渐发展为白术主产区之一。
而现代的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幕阜山白术的品质。白术主要有挥发油类成分和白术内酯类成分。白术煎液、挥发油类成分具有强壮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利尿等药理作用。笔者通过测定江西、安徽、浙江等不同产地白术药材及其饮片的浸出物、挥发油含量,结果发现江西武宁产的白术药材及其饮片各项指标数据不但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要求,甚至高于浙江等传统道地产区,说明武宁产白术质量上乘[16]。而引自江西的平江术,据文献报道[17],其挥发油含量也远远高于浙白术,挥发油中的苍术酮还高于于潜术。
歙州术一直以来被奉为道地药材,且常与浙江产白术相较。而这两种白术品质的好坏,自古各家论述也并不一致。《本草品汇精要》[12]提出“[道地]杭州于潜佳”。而陈嘉谟则言[13]:“歙术俗呼狗头术。……得土气充盈。……仍觅歙者尤优。”李明珍引用了陈嘉谟的说法,并明确指出[6]“歙术,俗名狗头术,……胜于浙术。”清代汪昂也认为[14]“燥白者出宣歙,名狗头术,差胜于浙。”然《本草从新》[7]则说“产于潜者最佳,今甚难得。”但也对歙州术品质进行了肯定,认为其仅次于于潜白术:“其次出宣歙者,名狗头术。冬月采者佳。”
歙州与于潜分处于天目山脉两侧,地壤相接,气候相同,物产也大致相类,故而其药材品质应当不相上下。而江西婺源旧属歙州,高山崎岖,绵延一二百里,与浙江安徽相连,土壤气候亦颇相同,多属黄色土壤。因此在药材种质上并无明显差异,栽培变异也不大,所产白术药材性状亦颇相似。据文献报道[18],婺源诸山时有野术出产,气味清香,如所谓鹤颈云头狗头人腿各种形状,时所常见。据临床试用,效力胜于一般浙术。另在当地,也有药农将白术移植高山深谷中,品质亦佳,药材切片白净,气味清香,可与野术相媲美。
由此可见,歙州术从古至今,无论是野生亦或是人工栽培者,均具有较好的品质。
目前,江西白术主产于萍乡、修水、铜鼓、宜春、武宁。另外,庐山、遂川、安福等地也有出产。多数为家种。其中又以修水、铜鼓、宜春、武宁栽种面积大,总面积最高可达5000余亩(1亩=1/15公顷)左右。然而该地区的栽培受到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据笔者调查,长期以来,白术受供求关系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市场价格一直大起大落,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白术售价的连年下挫,农民的种植意愿大大降低,以至2016年包括武宁、修水、宜春等地的栽种面积均大幅减少。而各地的种植模式除农户自发种植外,部分也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以上地区均位于幕阜山东麓,是江西传统的白术种植地区,所产白术便是历史上的“幕阜山白术”,现在通常称为“江西术”。至于历史上的“歙州术”在江西省则主要产于婺源,虽文献报道[18]有野生资源,也有农民栽种,但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地并没有形成栽培规模,仅有零星产出。
江西白术栽培方法基本与浙江湖南相同。用种子和块根两种方法繁殖,两年才能收获。在立冬后块根长大了,可以进行采挖,并进行产地加工。一般有晒干及烘干两种加工方法。晒干即将鲜白术抖净泥沙,剪去术杆,日晒至足燥为止。称为“生晒术”。烘干则是将鲜白术洗净,大小分档,直接用火培干。称“烘术”或“炕术”。因晒干受天气的影响较大,现多采用烘干法进行加工。
江西自古就是白术的重要产地之一,不论是野生白术还是种植白术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就野生而言,赣东北的婺源地区所产歙州术品质好,历代医家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就栽培而言,幕阜山的修水,铜鼓,武宁等地,自清朝便引种于潜白术进行栽培,不但历史悠久,也具有较强的品种和技术优势,说明江西白术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利用。
而从现代的栽培情况来看,“幕阜山白术”得以传承,发展为现今的“江西术”,但历史上的“歙州术”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产地从歙州、宁国、池州、昌化等地逐渐缩小范围,目前仅在安徽歙县、宣城、宁国有栽培,当地称“徽术”[19,20]。而江西婺源地区除有少量野生资源外,目前并未形成规模栽培。然婺源旧属歙州,其所产歙术被视为道地药材,且同浙江于潜相邻,有着适宜白术生长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优质的种质资源,自然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然而目前却仅有零星产出,未免可惜。因此,在此地区积极开展白术的人工栽培研究工作,推广人工种植,即可发展当地经济,也能增加江西白术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白术作为常用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全国各地均有栽种,江西应当充分发挥历史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江西白术,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同时在种植上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加强科学的管理,提高质量,稳定产量,对于提高农户收入和发展江西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彭华胜.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变迁[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33-1134.
[3]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常用中药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97-198.
[5]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
[9]戴均良等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272.
[15]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07.
[16] 谌瑞林,吴蜀瑶,何浪,等.江西武宁产白术药材及其饮片质量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9):1406-1409.
[17] 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等编.中药志:第一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2-153.
[18] 何梅亭.談婺源的野生白术[J].江西中医药,1960(5):41.
[19] 王宁.安徽省白术资源及其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57-8158.
[20] 彭华胜,王德群.安徽野生白术的分布与药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