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红,徐建平,邬国栋,龚雪,杨敏,赵志英,李旻辉,5*
(1.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2.内蒙古自治区特色药用植物培育与保护工程中心,内蒙古 包头 014040;3.内蒙古自治区特色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包头 014040;4.中药资源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包头 014040;5.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阴山山脉(简称“阴山”)位于内蒙古中西部,蒙古语名为“达兰喀喇”,意思为“70个黑山头”。阴山东起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西端没入阿拉善高原东北部的亚玛雷克沙漠,南坡与黄土高原的河套平原接壤、北坡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横跨东经109°16′~113°08′,北纬40°15′~41°37′地区,东西绵延长1200 km;南北宽达50~100 km,平均海拨1800 m,主要包括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和狼山4大山体,经过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四子王旗、凉城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包头市、固阳县、乌拉特前旗、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和阿拉善左旗行政区,横跨4个地级市15个旗县[1-3]。
阴山是内蒙古暖温型气候和中温型气候的分界线,是东南海洋性季风的北界,为太平洋外流水系与亚洲中部内流水系的分水岭,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亦是农牧业分界线,阴山山南为农耕区,山北为游牧区,山区为农牧林交错地区,其生态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阴山自然资源丰富。据最近研究报道,阴山山脉维管植物共有1265种(含种下单位),隶属于112科468属,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维管植物科、属、种的78%、64%和45%。其中被子植物(97科438属1174种)占绝大部分(92.8%),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区系成分以温带型成分占绝对优势,拥有阴山特有种23种。此外,阴山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质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其中“富饶的圣山”白云鄂博稀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7%,被誉为“稀土之乡”,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5]。
本文针对近现代国内外学者及组织对阴山自然资源的主要考察情况进行全面阐述,总结期间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最后提出建议及展望,旨在为更合理的开展阴山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阴山有着自己独特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植物学家、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外学者(组织)赴阴山考察次数逐年增加,但其中大部分属个人行为,考察后并未留下文字记载,故无从查起。作者通过文献调研,走访调查等渠道,对有文字记载的主要考察情况进行简要叙述。
1866年,法国传教士A.David(谭神父)从北京出发,沿北京→南口→张家口→宣化→呼和浩特→大青山→萨拉齐(土默特右旗)→鄂尔多斯→阿拉善→包头→萨拉齐路线,采集阴山山脉植物标本,连同之后其在华北采集到的标本共1175种,寄回巴黎,大部分标本由植物学家A.Franchet研究鉴定,共发现了84个新种,这部分研究成果收录在两卷“Plantae Davidianae”中,其中包括内蒙古西部阴山地区植物360多种,蒙桑MorusmongolicaSchneid、紫花棒果芥Sterigmostemummatthioloides(Franch.)Botsch等新种新变种40多个。David等采集的标本材料现主要收藏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6-7]。
1871年,俄国军官N.M.Przewalski从北京出发,沿古北口→丰宁→多伦→达尔诺尔→张家口→乌拉山→包头→鄂尔多斯→古磴口→定远营(今阿拉善盟巴彦浩特)→贺兰山→向北达Khara narin ula(山)和Sheiten ula(山)→张家口路线,在阴山(乌拉山,包头属阴山山脉区域)一带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及其之后他在青海、新疆等地采集的标本,共计600种,并由C.J.Maximowicz研究鉴定后集中发表在1877~1888年的《亚洲新植物分析》的I~VII中,其中在阴山和鄂尔多斯采集到新种20多个,如在乌拉山采集到的石生大瓣铁线莲ClematismacropetalaLedeb.var.rupestris(Turcz.)Hand.-Mazz.、圆叶木蓼AtraphaxistortuosaA.Los.、乳毛三七SedumaizoonL.var.scabrumMaxim、蒙椴TiliamongolicaMaxim、掌叶橐吾Ligulariaprzewalskii(Maxim.)Diels等新种[6-8]。
1878年,俄国人M.V.Pevtsov从阿尔泰山出发,途经科布多→Khara ussu湖→乌里雅苏台之南→杭爱→戈壁→呼和浩特→张家口考察,采集了包括阴山山脉大青山段内的植物标本180种,现存放于彼得堡植物园[6-8]。
1884—1886年,俄罗斯地质学家G.N.Potanin 同地质学家Berezovski沿天津→北京→保定→五台山→呼和浩特→河口镇→鄂尔多斯→花马池→渭州→海城→靖原(甘肃)→兰州→西宁→贵德→夏河→洮河→岷县→西固→南坪(四川)→松潘→平武→文县(甘肃)→兰州→西宁→青海湖→大通河→祁连山→高台(甘肃)路线,采集包括阴山山脉大青山在内多地植物标本12000号,共计有4000种,现存放于俄彼得堡植物园,后经C.J.Maximowicz研究鉴定,发现了3个新属,160多个新种,其中采自阴山山脉的新种有2个,即北方枸杞LyciumchinenseMill.var.potaninii(Pojark.)A.M.Lu.和牛枝子LespedezapotaniniiVass.,所取得的成果收录在“Plantae Chinensis Potaninanae necnon Piasezkiarlae”一书中[6-8]。
1923年,法国耶稣教徒E.Licent(中名桑志华,采集学家)与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沿黄河逆流而上,经包头→河套→狼山→磴口,向西南经宁夏到鄂尔多斯南部的萨拉乌素,沿途采集大量植物标本,他们把所采集的标本送到欧洲各大标本馆,由维也纳博物馆主任H.Handel-Mazzeti等分类学家进行鉴定,由此在阴山山脉发现了微硬毛建草DracocephalumrigidulumHand.-Mazz、荒漠黄芪AstragalusdengkouensisH.C.等一批新种,其复份标本现存放于天津自然博物馆[6-7]。
1927—1930年,D.Hummel、G.Soderbom、Eriksson等人作为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主要成员对包括阴山山脉的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新疆东北部进行了广泛地调查,其中涉及到阴山山脉的考察路线或地点分别为:D.Hummel的考察路线是从内蒙古中部出发,沿胡吉尔图河→巴彦淖尔盟→东阿拉善→额济纳旗的噶顺诺尔→蒙古西部的路线进行标本采集;G.Soderbom曾于1927年、1928年、1929年到内蒙古,其采集点有大青山蜈蚣坝(今呼和浩特北部坝口子到坝顶)、绥远的东公旗(今乌拉特前旗)等;Eriksson采集地点为内蒙古中东部胡吉尔图河等地。他们所采集的标本均集中存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植物园,由植物分类学家F.C.Melderis 鉴定。所取得成果收录于自1937年起陆续刊行的《斯文海定探险队在中国西北地区学术探险报告书》,其中在第31、33卷(1949年)中报道了蒙古草原到荒漠区植物区系的一部分,在内蒙古境内采集的模式标本基本上是新变种[3,6-7]。
1927—1929年,原绥远省立归绥农科职业学校的田圃、李藻和张守仁等带学生在内蒙古西部呼和浩特一带(阴山山脉大青山一带)采集了1000多份植物标本,可惜因战乱有所损失,所保存下来的为内蒙古地区现今保存最早的标本[3,6-7]。
1931年,我国植物学科学史专家和分类学家,北平大学农学院植物教研室的夏纬英,沿河北张家口→大同→内蒙古的归绥(呼和浩特)、公主府、大青山、哈拉沁沟→包头→乌拉山→河套→北京百花山路线进行植物标本采集;1933年到陕北延安,沿延安→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达布察(乌审旗府)、伊肯乌素→艾力套海→宁夏阿拉善→贺兰山路线进行标本采集。包括阴山山脉在内的西北两次采集共得标本800余号[3,6-7]。
1935年,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采集员王作宾从张家口经大同进入内蒙古,在大青山至包头一线采集,主要采集地有土默川、磴口,后由包头向西到乌拉山采集,采集地点有大坝沟、哈达门沟、柳树窑子等,历经1个多月,采得植物标本300余号[3,6-7]。
1937年,中国植物地理学与区系学研究开拓者,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参加了当时北平政府组织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1937年7月5日由北平乘火车到集宁,沿集宁→包头→河套→巴彦卓尔盟的定远营(今阿拉善盟巴彦浩特)路线沿途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在定远营听到了“七·七”事变,日本大规模侵华,北京沦陷的悲痛消息,考察被迫中止。
1949年,中国科学院崔友文教授自山西向北采集,经丰镇、集宁到陶林(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到呼和浩特进行采集并调查访问。从而丰富了自己编著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科学出版社,1953)的内容[3,6,7,9]。
1952—1953年,国家为了沟通西北与华北内地的铁路联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组织了包兰线的地理学、植物学等专业考察。参加植物组考察的有吴传钧、孙承烈、邓静中、王明业、马境治、祝景太、武泰昌等。考察组于1953年3月至6月考察了银川至包头一段,包括内蒙古包头市、包头县(后划入乌拉特前旗)、伊克昭盟全境、河套行政区、乌兰察布盟的一县一区三旗(固阳县、石拐矿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达茂联合旗)。其考察结果除完成了包兰线的专门调查报告外,还出版了《黄河中游西部地区经济地理》一书,书中介绍了阴山山脉、贺兰山山地、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的植物种类及生长状况[6-7,10]。
195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所属各有关研究所及陕、甘、晋三省有关大专院校共同组成了12个专业组,共100余人。植物组的成员林镕、钟补求、李继侗、崔友文、王文采、李安仁、姜恕、李世英、戴伦凯,此外,马毓泉、李博、刘钟龄等参加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考察工作。考察队历时三年,考察了黄河中游地区的甘肃、内蒙古[伊昭克盟、巴彦淖尔盟(包括阴山山脉中段及其周边)和贺兰山地区]、陕西和山西西北部等地,共采集植物标本3万余号,并据此编写了《黄河中游黄土区植物名录》(1958)[6,7,11]。
1957年,在国家农业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领导下,内蒙古畜牧厅草原勘测总队(后成立为草原管理局)组织了全区的草原勘测,设植物、土壤等7个专业组,对全区19个牧业旗的草原进行勘测,其中包括阴山山脉经过的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四子王旗。这次考察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共采集植物标本9000余号,由朱宗元编写成《内蒙古野生种子植物名录》(手稿),名录中包括种子植物110科,574属1947种,163变亚种,占内蒙古种子植物的80%左右。可惜这批标本除少部分送到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草原站保存外,大部分已在“文革”中损失。由于成绩突出,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总队派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编印了《内蒙古主要野生植物简介》[6-7]。
1958—1960年,根据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和商业部“关于开展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普查、利用及编写经济植物志工作的报告”的要求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普查工作。随后,各省市自治区科委及商业部门纷纷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活动,这次普查也被称为第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林学院等单位的30位植物学工作者,对昭乌达盟南部(1958)、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北部五旗、乌兰察布盟南部(1959)进行了调查采集,1960年又在昭盟全盟、哲里木盟全盟、锡盟南部三旗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进行了考察,其中乌盟南部和巴盟河套地区属阴山山脉及其周边地区。经过三年考察,共采集植物标本1万余号,约600余种,初步摸清了全区资源植物概况,为全区资源植物研究和植物区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根据考察结果编写了一些地区性植物名录,如内蒙古师范学院编的“乌兰察布盟南部野生植物初步调查报告”(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1961年由马毓泉、富象乾、杨锡麟等编写的《内蒙古经济植物手册》(内部刊出),记载经济植物467种。通过本次普查,发现数种新植物[6,9]。
1961—196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对内蒙古中东部进行了全面考察。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一些高等院校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厅局,共35个单位,100多人,分15个专业组,其中植物、草场、林业3个专业组都进行过植物学考察和标本采集,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部分标本保存在内蒙古大学标本室。参加植物组野外考察工作的单位和人员主要有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赵献锳、内蒙古大学雍世鹏和刘钟龄、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德珍和王义凤、内蒙古农牧学院李德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科委朱宗元、内蒙古伊克昭盟畜牧局韩瑞、兰州大学陈兴瑶、云南大学黄瑞复等。考察于1965年开始进行总结,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至1973年又重新开始总结,此外植物组还对内蒙古西部进行了补点工作。最后全队出版了8册的《综合考察专集》,其中植物组刘钟龄等编写的《内蒙古植被》,第一次尝试了把植物区系和植被研究汇集一体,记载了内蒙古境内(包括阴山山脉)128科、691属、2271种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类型、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群落学作用[6,7,12]。
1960年和1964年,内蒙师院(今内蒙古师范大学)杨锡麟等人带领学生在乌拉山进行植物资源普查和植物分类实习,先后共采集植物标本800余号。调查结果收录在《内蒙师院学报》“乌拉山种子植物调查报告”(1965年,第1期)一文中[13]。
1969—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中草药群众运动,即第二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地区)。196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为了进一步贯彻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根据我区广大贫下中农(牧)、“赤脚医生”和医药卫生人员的迫切要求,由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从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内蒙古地区中草药资源普查整理的群众运动,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区内外有关资源编写了《内蒙古中草药》。在编写过程中,普查人员深入农村、牧区,广泛收集了农牧民利用中草药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知识,初稿完成后,又听取了众多农牧民、“赤脚医生”和基层医药卫生人员的意见做了修改和补充,于1972年正式出版。该书收载内蒙古自治区中草药393种,其中植物药342种,在阴山山脉有分布的有230余种,动物药38种,矿物药13种,附录药材136种(凡一植物有几个部位都可入药,并有各自的药名,即以主药见目,其他则附于主药之后),附图323幅[14]。
1983—1987年,国家实施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资源领导小组,并下设资源普查办公室和技术顾问组对包括阴山山脉在内的中蒙药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从1985年春成立领导机构到1987年10月工作验收,历经两年半时间对全区88个旗、县、市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次普查查明阴山山脉中蒙药资源237种,隶属58科,158属,主要品种有红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 var.mongholicus(Bunge)P.K.Hsiao、北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Hist.、金莲花TrolliuschinensisBunge、草乌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等53种,其中,阴山山地阴坡主要药用植物有:红芪、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L.、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Hance、紫参RubiayunnanensisDiels、野火球TrifoliumlupinasterLinn.、大叶龙胆Gentianamacrophylla、山银柴胡ArenariajunceaM.Bieb.)、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沙参AdenophorastrictaMiq.等;100~1700 m中部药用植物有黄刺玫RosaxanthinaLindl.、柄扁桃Prunus pedunculata(Pall.)Maxim.、大花飞燕草DelphiniumgrandiflorumL.、沙参、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Delar.ex Redoute、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Mill.)Druce等;海拨1000 m以下药用植物主要有铁杆蒿TripoliumvulgareNees、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Ronn.、狼毒EuphorbiafischerianaSteud.、远志PolygalatenuifoliaWilld.、小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等;阴山山地主要野生药用动物有雕Buteobuteo(Linnaeus)、鼯鼠Petauristapetaurista(Pallas)、野兔LepuscapensisLinnaeus、狐狸VulpesvulpeaLinnaeus等。1988年3月,根据全国中蒙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要求精神并结合我区中蒙药资源普查资料以及实际应用情况,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人员撰写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材资源普查重点品种专题报告》和《内蒙古自治区野生中蒙药材资源名录》。重点品种专题报告中收载了27个重点品种,其中枸杞LyciumchinenseMill.、蒙古黄芪、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沙棘等在阴山山脉分布较广;野生中蒙药材资源名录中收载中蒙药材基原植物133科1092种,其中分布在阴山山脉的中蒙药用植物237种。1989年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自治区医药总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结合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内蒙古自治区蒙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由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中蒙药研究所等15家参编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内蒙古植物药志编辑委员会编写了《内蒙古植物药志》(1~3卷),收录了包括阴山山脉常见中蒙药资源在内的内蒙古药用植物1198种,其中作为中蒙药正品入药的有864种,同等入药的同属副品有334种,隶属于161科;附有黑白线条图623幅[15]。
1984—1986年,包头市环保局组织了以九峰山动植物资源为主的资源考察工作。考察组由包头市环境监测站(主持单位)、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乌盟地方病防治站、包头师专生物系和土右旗九峰山林场等单位的夏诗坂、赵国钦、张金兰、曾泗弟、张广文、刘书润、陈友发等18名专业技术人员及王黎元、宋刚等1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采集植物标本3300余号,动物标本1200余号,摄制《美哉壮哉—九峰山》录像1部,撰写了《九峰山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8篇[16]。
1984—1987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张树怀、孟焕文带领学生在大青山山区进行教学实习,主要考察范围包括大青山公园、小井沟、金銮殿、红召等处,按不同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进行分组普查,共采集标本2万余号,隶属于10个目70个科196种。所取得成果收录在198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大青山山区昆虫种类初步调查”一文中[17]。
1985—1986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林业科学研究所吕占杰、张玉珍、张飞等人对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全盟沙棘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将乌盟沙棘划分7个自然类型的依据和原则,其调查研究结果发表在1987年《内蒙古林业科技》第2期“乌盟沙棘自然类型划分初报”一文中[18]。
198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培贵等人在大青山四段沟梁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共采集536号大型真菌标本,鉴定出食用菌94种,其考察研究结果收录于《中国食用菌》杂志“内蒙古大青山食用菌资源调查”(1990年,第5期)一文中[19]。
1988—1991年,内蒙古大学赵一之、马平、曹瑞等教师带领学生在阴山山脉多处山体采集标本:在狼山段采集标本306种,分属于61科188属,所取得成果收录在“狼山山地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植物学会60周年年会学术报告论文集摘要汇编)一文中[10];在巴彦淖尔盟磴口县进行植物采集,后写成《磴口县植物区系》,收载种子植物45科、126属、194种;在乌兰察布盟灰腾梁采集标本,后由赵一之、曹瑞、孙冷整理并编写了《阴山山脉灰腾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基本特征》(手稿),收载维管束植物56科、193属、330种[9];在乌拉山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后由赵一之、曹瑞、齐亚巨撰写了《乌拉山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手稿),共收载维管束植物71科、219属、328种[3,6];
1996—199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白淑兰等人对阴山山脉大青山、蛮汉山的外生菌根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大青山存在外生菌根真菌78种,隶属于15科32属;蛮汉山存在外生菌根真菌79种,隶属于15科32属。该调查研究结果收录在2001年《山地学报》第1期的“大青山、蛮汉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一文中[20]。
2002—200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周晶及其导师张功等人在阴山山脉大青山地区根据不同海波、坡度、植被类型、土壤等划分调查区,在调查区内采用踏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发现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18科、41属、165种,其中54种为内蒙新纪录种。其调查研究结果收载在周晶硕士论文“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及菌根生态研究”(200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中[21]。
2004—2006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生樊永军等人对阴山山脉九峰山地区的早春植物和真菌进行野外考察并采集标本,记录了地形、气候、植物种类、生物特性、生态类型等多项指标,其调查结果分别发表在《广西植物》杂志的“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地区早春植物初探”(2007年,第6期)一文和《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的“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初报”(2010年,第1期)一文中[22-23]。
2006—2007年,内蒙古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代海燕、李兴华、那顺、娜日苏,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张秋良及内蒙古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翠霞等人以大青山3种主要植被类型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综合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3种森林类型的20个指标进行测定,对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后计算各自的权重,然后计算大青山油松林等3种森林类型的综合生态效益指数。所得研究成果发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的“内蒙古大青山主要制备类型综合生态效益的评价”(2011年,第39卷第1期)一文中[24]。
2007—2011年,包头医学院生药学教研室李旻辉、王振旺等人对阴山山脉大青山西段的赵长城遗址、中段的九峰山自然保护区,东段的小井沟森林公园进行多次野外调查,采集标本1000余号,现保存于包头医学院标本馆内,并在《中国现代中药》等杂志发表论文2篇:“内蒙古九峰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2013年,第9期)和“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5-26]。
2008—2009年,内蒙古大学任志龙、包玉英等人采用定点辐射状普查、线路普查、特殊地区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阴山山脉九峰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共采集种子植物标本1500余号。其结果收录在任志龙硕士论文“九峰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和《内蒙古农业科技》“九峰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分析”(2011年,第2期)一文中[27-28]。
2008—2009年,内蒙古大学硕士生贾晓敏和导师白学良等人对阴山山脉大青山和南天门林场及清水河县一带进行苔藓植物标本采集和群落调查,共采集苔藓植物标本1111号,经鉴定隶属于37科,91属,186种。其中大青山35科,79属,140种;南天门林场及清水河一带南部山区26科,61属,117种。本次苔藓植物调查共发现内蒙古新纪录属1个,新纪录种9种,列出了大青山和南部山区珍稀濒危苔藓植物10种,并对优势科属进行了分析。此部分调查成果收录在贾晓敏硕士论文“内蒙古大青山和南部山地及丘陵苔藓植物区系研究”(2010年,内蒙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29]。
2008—200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张仁和其导师安惠君等人采用野外踏查的方法对阴山山脉大青山蛮汉山林场、古路板林场、井儿沟林场和哈达门林场进行野外调查,以树高、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腐殖层和土壤厚度等为指标,评价内蒙古大青山白桦林健康状态。此部分调查研究结果收载在张仁硕士论文“内蒙古大青山白桦林健康评价研究”(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中[30]。
200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种苗站的组织领导下,全区各盟市开展了林木种质资源清查,以便摸清各盟(市)旗(县)乔、灌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包头市林木种苗站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李树阁、卢学功等人在对阴山山脉九峰山地区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时,在东九峰海拨1800~1900 m山地发现一小片70株桦木属植物,经鉴定为九峰山新分布种硕桦BetulacostataTrautv.。该调查研究结果由李树阁等人撰写一篇论文“包头市九峰山发现桦木属新分布种硕桦”,发表在《内蒙古林业》,2009年第9期[31]。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白育英、郭永胜、王晶莹等人在大青山账房片营林区选择白桦次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虎榛子灌木林等4个林分类型以及相应的对照点,采用样地调查法考察了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物群落与碳储量,所得研究成果发表在《内蒙古林业科技》杂志,2014年35卷第8期,文章题目为“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的调查研究”[32]。
2010—2011年,内蒙古农业大学赵杏花、王立群、蓝登明、左合军和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张存厚等人对阴山山脉中段乌拉山进行了种子植物野外调查。具体采用的调查方法为:在乌拉山大小50余条沟中选取若干标志性点作为辐射中心,进行定点辐射调查;线路调查由辐射中心依不同生境选取若干调查线路,并进行标本采集;对于局部隐域生境进行重点普查。调查表明乌拉山有野生种子植物67科,22属425种,具体结果收录在2011年和2012年《西北植物学报》第31卷第1期“乌拉山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一文和第32卷第6期“阴山山脉乌拉山段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研究”一文中[33-34]。
2010—2012年,内蒙古大学田海芬、刘华民等人采用样线法在阴山山脉大青山植被区设置30个样地,进行大青山山地植物群落调查,并通过物种和功能群层次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揭示大青山山地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其结果发表于2014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第8期,文章题目为“大青山山地植物区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35-36]。
2012年,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曲瑞芳、刘佃林等人对阴山山脉大青山小井沟段海拨1100~1500 m区域,采用样方法进行百里香野外调查(海拔每升高100 m,设置一个观察点,共计5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其水平距离每个20 m设置1个样地,共计5个样地,每个样地随机取2个1 m2,记录其中百里香群落的植物组成和数量),其调查结果发表于2013年《贵州农业科学》杂志第4期,文章题目为“大青山小井沟百里香的生态群落特征”[37]。
2012—2015年,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旭日、陈龙及其导师赵利清等人采用定线路普查和特殊地区相结合的方法对阴山山脉进行植被调查和标本采集。所涉及到的调查采样地点有大青山的红山口、笔架山、白音不浪、灰腾梁、小井沟、红召和九峰山;蛮汉山的南天门、二龙什台森林公园、以岱海镇东南到马头山以西地区;乌拉山的梅力更、大桦背、清水沟、小庙西沟、大东沟、石房沟;狼山的大狼山、大坝沟、阿贵庙等地。3年期间共采集植物标本1000多号,所取得成果收录在旭日研究生论文“阴山山脉维管植物区系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和陈龙研究生论文“阴山山脉植被及其分布格局”(2016年,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中[3-4]。
2012—201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魏杰、内蒙古师范大学樊永军等人先后3次在阴山山脉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对真菌进行野外调查,共采集大型真菌85种标本180份,调查结果发表在《广东农业科学》杂志2015年第9期,文章题目为“阴山中段乌拉山地区大型真菌调查初报”[38]。
201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朱艳育、白淑兰等人分别选择阴山山脉大青山水磨村、小井沟、白石头沟3个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土庄绣线菊SpiraeapubescensTurcz.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调查,采集81个土样,共分离鉴定出根际丛枝菌真菌46种,调查结果发表在朱艳育硕士论文“内蒙古大青山土庄绣线菊AMF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2016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中[39]。
2014—2015年,包头市园林科技研究所孔德权、刘素清、姜金安、邬晓红、闫瑞仙等人采用线路调查法调查了阴山山脉的乌拉山、蛮汗山、黄花沟、九峰山、春坤山的野生花卉资源,其调查结果写成文章“乡土植物打造特色生态园林—乌拉山地区野生园林花卉植物资源调查”和“大青山野生冷色系花卉植物资源调查”,发表于《园林科技》杂志2014年第3期和2016年第1期[40-41]。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阴山山脉物产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成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从1933年至今,关于阴山的各类期刊论文2700余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向(801篇)、工程技术方向(394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方向(786篇);硕、博论文326篇,主要集中在近10年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向(228篇)。在自然资源考察研究方面,从1866年法国传教士对阴山山脉进行野外考察至今150多年的时间,特别是在建国后的近70年以来,关于阴山山脉的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文献记载的国内外学者、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对阴山山脉的考察研究有上百次,进行过考察、采集和研究的院所和科研单位有100多所,上万人次。
到目前为止,关于阴山自然资源(以植物资源为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中医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众多分类专家,如吴征镒、马琉泉、赵一之、吴庆如等及广大中青年学者及本专科学生来阴山山脉进行考察和学习。期间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发现新种40余种,发表了100余篇期刊论文,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及本专科学生,撰写了含阴山植物资源的多部著作及调查报告,如《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植物药志》、《内蒙古中草药》、《内蒙古植被》、《内蒙古大青山高等植物检索表》、《乌拉特后旗植物图鉴》、《狼山山地植被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基本特征》、《内蒙古大青山区种子植物检索表》(铅印本)、《乌拉山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手稿)、《内蒙古维管植物检索表》、《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重点药材专题报告》、《九峰山地区动植物资源考察综合报告》、《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药材资源名录》、《内蒙古野生种子植物名录》(手稿)、《内蒙古主要野生植物简介》、《内蒙古南海子湿地植物》等[3,4,11-12]。
纵观阴山山脉的近现代资源调查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述和展望。
(1)阴山山脉地处内蒙古中部,属偏远地区,1949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和战乱的影响,国内外植物分类学家对阴山的考察和采集工作贫乏,此阶段以外籍科研人员植物标本采集为主,发现新种较多,所采集的标本大部分被运送到境外各大标本馆收藏;1949年至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均非常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协同科研院所组织多次大规模的涉及阴山山脉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调查成果,涉及药用资源的普查当属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其中1984年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规模最大,取得的成果最多,所得数据结果至今对全国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有深远的影响。此阶段个人行为的调查研究较少;1984年至今,赴阴山考察的研究人员日益增多,考察范围亦逐渐扩大,从最初单纯的种子植物资源发展到动物、菌类、苔藓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种子植物调查也从最初简单的标本采集发展到植物区系、生物多样性、生态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此阶段个人、科研团体行为居多。
(2)在阴山的近现代资源考察中,有些涉及阴山的一部分,如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中对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包括阴山山脉中段及其周边)的考察;有些是以阴山的各主要山体为研究对象,如大青山维管植物调查,而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虽然调查范围均囊括了整个阴山山脉,但并不是以阴山为独立单元进行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据我们掌握的现有资料显示还未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以阴山整体为独立的研究对象,针对性对其进行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的系统考察。此外,在近现代资源考察中,除了3次全国大型中药资源普查以药用资源为主外,阴山自然资源考察是以植物资源考察为主,特别是种子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居多,动物资源考察尚显不足,少量考察涉及到菌类和苔藓、矿物等。今后,国家或自治区应该把区内各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的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物学、农学、动物学、林学、草原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联合在一起,对阴山植物、动物、菌类等自然资源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采集、整理、鉴定、系统研究,这不仅可以推动阴山山脉动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也为阴山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1]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高洪雷.内蒙古狼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年代学约束[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3]旭日.阴山山脉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5.
[4]陈龙.阴山山脉植被及其分布格局[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6.
[5]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部毗邻地区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6]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中国蒙古史学会.蒙古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9]贾昆峰.乌拉特后旗植物图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
[10] 吴传军,孙承烈,邓静中,等.黄河中游西部地区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11]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植物组.黄河中游黄土区植物名录[M].西安:西安第一印刷厂,1958.
[12]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内蒙古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3] 杨锡麟.乌拉山种子植物调查报告[J].内蒙师院学报(自然科学),1965:69-100.
[14] 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内蒙古中草药[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72.
[15] 朱亚民.内蒙古植物药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16] 包头市环境监测站.九峰山地区动植物资源考察综合报告(内部资料)[R].1987.
[17] 张树怀,孟焕文.大青山山区昆虫种类初步调查[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8,19(1):177-187.
[18] 吕占杰,张玉珍,张飞.乌盟沙棘自然类型划分初报[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7(2):26-27.
[19] 刘培贵.内蒙古大青山食用菌资源调查[J].中国食用菌,1990,9(5):26-27.
[20] 白淑兰,闫伟,马荣华,等.大青山、蛮汗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J].山地学报,2001,19(1):44-47.
[21] 周晶.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调查及菌根生态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2] 樊永军,蓝登明,李发虎.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地区早春植物初探[J].广西植物,2007,27(6):889-891.
[23] 樊永军,闫伟,王黎元.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初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68-172.
[24] 代海燕,张秋良,张翠霞,等.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综合生态效益的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5):98-102.
[25] 王振旺,邬国栋,张娜,等.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C].天津:中国药学大会暨中国药师周,2010.
[26] 吕丽娟,王振旺,张春红,等.内蒙古九峰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9):760-762.
[27] 任志龙.九峰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28] 任志龙,韩文清.九峰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11,2:27-28.
[29] 贾晓敏.内蒙古大青山和南部山地及丘陵苔藓植物区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30] 张仁.内蒙古大青山白桦林健康评价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31] 李树阁,卢学功,周世权.包头市九峰山发现桦木属新分布种硕桦[J].内蒙古林业,2009(9):17-17.
[32] 白育英,郭永盛,王晶莹.内蒙古大青山森林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9,35(4):25-28.
[33] 赵杏花,王立群,蓝登明,等.乌拉山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172-179.
[34] 赵杏花,蓝登明,左合君,等.阴山山脉乌拉山段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6):1245-1253.
[35] 田海芬,刘华民,王炜,等.大青山山地植物区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8):172-177.
[36] 田海芬.大青山山地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37] 曲瑞芳,刘佃林,康利平,等.大青山小井沟百里香的生态群落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29-31.
[38] 魏杰,樊永军,闫伟.阴山中段乌拉山地区大型真菌调查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9):149-153.
[39] 朱艳育.内蒙古大青山土庄绣线菊AMF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40] 孔德权,闫瑞仙,邬晓红.大青山野生冷色系花卉植物资源调查[J].园林科技,2016(1):16-18.
[41] 刘素清,孔德权,姜金安,等.乡土植物打造特色生态园林——乌拉山地区野生园林花卉植物资源调查[J].园林科技,201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