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代外戚汉姓萧氏由来问题的探讨

2018-01-23 07:35都兴智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外戚兰陵突厥

都兴智

一、“小汉”与“萧翰”谐音说的再探讨

传统说法认为,外戚萧氏姓氏的产生是在辽太宗灭晋之后,与外戚萧翰直接有关。如有的学者主张:“萧翰本名小汉,因太宗灭晋回军时留为驻守汴京的宣武军节度使,为适应中原习俗,才由汉人以名字的谐音制定姓名为萧翰的,此后后族便以萧为姓。”①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3页。实际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来自《辽史》卷六十七《外戚表序》:“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将还,留外戚小汉为汴州节度使,赐姓名曰萧翰,以从中国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己、述律三族皆为萧姓。”这一说法是否可信?很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史料记载,萧翰在太宗灭晋后北返之际,被封为汴州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命其镇守中原。但外戚萧姓是否从太宗赐萧翰姓名之后才出现的,也值得再探讨。关于这一说法,更多的依据则来自宋方史料。但宋方史料记载又与《辽史》的记载略有不同,即萧翰之名非辽太宗所赐,而是李崧所制。如“(萧)翰,契丹之大族,其号阿钵。翰之妹亦嫁德光,而阿钵本无姓氏,契丹呼翰为国舅。及将为节度使,李嵩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姓萧。”②(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契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99页。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五:“欧阳少师作五代史乃曰:‘天皇王阿保机,以所居横帐地名为姓世里。世里译者谓邪(耶)律。昔萧翰为契丹大族,其号阿钵,本无姓氏,李崧为制姓名曰萧翰,于是姓萧’”。按李嵩即李崧。庞元英的史料显然是来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亦记:“萧翰,本国人,述律太后之兄子也,其妹复为太宗后。翰始以萧为姓,自尔契丹后族皆称萧氏。”①(宋)叶隆礼著,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契丹国志》卷17《萧翰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68页。另外《资治通鉴》卷二八六也有类似叶隆礼的记载。《旧五代史》卷九十八《萧翰传》:“萧翰者,契丹诸部之酋长也。父阿钵。刘仁恭镇幽州,阿钵曾引众寇平州。仁恭遣骁将刘雁郎与其子守光率五百骑先守其州,阿钵不知,为郡人所绐,因赴牛酒之会,为守光所擒。契丹请赎之,仁恭许其请,寻归。其妹为阿保机妻,则德光之母也。翰有妹,亦嫁于德光,故国人谓翰为国舅。契丹入东京,以翰为宣武军节度使,契丹比无姓氏,翰将有节度之命,乃以萧为姓,翰为名,自是翰之一族皆称姓萧。”以上所引宋代史料从成书年代上皆晚于《旧五代史》。宋代史料应该皆来源于《旧五代史》。应该注意的是:第一,萧翰的原名并不是阿钵,《旧五代史》记载很清楚,阿钵指的是萧翰之父萧室鲁。而欧阳修《新五代史》将阿钵误为萧翰之名。《文昌杂录》沿袭其错。《资治通鉴》卷二四六唐天复三年(903),“阿保机遣其妻兄阿钵将万骑寇渝关”。所记的阿钵就是萧室鲁。另外,阿钵很可能是一种称号而不是人名。如刻于穆宗应历九年的《驸马赠卫国王沙姑墓志》记载,沙姑驸马与公主有两个儿子,“长子达妲阿钵,次子突鲁斯阿钵”②向南:《辽代石刻文编·驸马赠卫国王沙姑墓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7页。;第二,上引的宋方史料不管是太宗赐姓名说还是李崧为制姓名说,都没有关于萧翰原名为“小汉”的记载;第三,据契丹小字《欧懒太山与平原公主墓志铭》和《萧居士墓志铭》(又称《尚食局使墓志铭》)的相关记载,萧翰的契丹名契丹小字为,汉译为术里者·安里。安里是孩子名,术里者为第二个名,《辽史》称为字。并无“小汉”之名。再说“小汉”根本不像是契丹人名。《辽史》后成,故“小汉”谐音说很可能是《辽史》撰修者根据传闻写进《外戚表序言》中的。即使太宗赐萧翰姓名是史实,也不能认为契丹人此前无姓氏。起码皇族耶律氏在太祖时期肯定已经确定下来了。太祖建国于神册元年(916),太宗大同元年为947年。一个强大的辽王朝建立之后在30多年时间里,皇族和后族还没有姓氏,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史风春先生也对“小汉”谐音说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种说法是《辽史》编修者的想象,并没有可靠依据。”“《旧五代史》所载的‘契丹比无姓氏’应该是‘翰(阿钵)本无姓氏’,或者‘契丹比无姓氏’指的是建国之前,《资治通鉴》所载‘自是契丹后族皆称萧氏’应该是‘自是翰之一族皆称萧氏。’……太祖时只把述律氏家族赐为萧,而太宗时又把萧翰家族赐为萧。”③史风春:《再论辽朝后族萧姓之由来》,《辽金史论集》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6页。笔者认为契丹“比无姓氏”应该是指契丹建国之前的情况。萧翰很可能在进入中原之前没有汉名,当他将要出任武军节度使、做中原汉民的最高长官之时,就需要有一个能被广大汉民族接受的汉族姓名,于是太宗赐其姓名为萧翰,或者是太宗命李崧为其制姓名,都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此前契丹无姓氏的结论。

二、萧氏来自青牛白马及音译说

关于契丹姓氏耶律和萧氏之由来,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契丹语的汉语音译。如王民信先生认为,外戚萧氏来自述律。“述律”急读音近“萧”,所以外戚萧姓与述律姓就是一个姓氏不同的音读关系。④王民信:《契丹古八部与大贺遥辇迭剌的关系》,《契丹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1973年,第58页。王先生的这一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述律”和“萧”无论是今古读音都有明显区别,“述律”急读也与“萧”字之音相去甚远,二者根本不搭界;述律是契丹姓氏,而萧为汉姓,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习读《辽史》的人都知道,契丹人本无汉姓,但外戚有审密氏,是契丹姓。唐代时曾赐契丹酋长皇姓李氏,但一般的契丹部民仍无汉姓。唐武后时起兵反叛的契丹首领李尽忠,就是朝廷赐的姓名。李尽忠的妻兄孙万荣,学者们认为他就属于审密氏,孙应该是审密氏自己改称的汉姓。辽代外戚萧姓,至金代改称石抹氏。蔡美彪先生认为“萧”就是“审密”的异译。“萧姓的来源自然不会是萧何和小汉,它其实只是审密的新译。”“孙—审密—萧—石抹只是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不同汉译,契丹语中仍是一词,并无改变。……太宗命萧翰为汉地节度使,只能说明萧翰本人此时有了汉译姓名。至于审密集团何时普遍称为萧氏,史籍并不见明确的记载。”“契丹审密集团以汉译萧氏为姓,当始于辽景宗初年。”①蔡美彪:《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笔者认为,蔡先生的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孙—审密—萧—石抹确实是辽代外戚不同历史时期的姓氏,但只能视为是一种姓氏变化的轨迹,而并非是同一契丹语的不同汉译。因为萧与孙不是契丹语,而是汉语。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说“审密”与“石抹”是同音异译尚属可信,如果说孙、萧与“审密”“石抹”为同音异译则显然十分牵强。蔡先生“审密集团以汉译萧氏为姓,当始于辽景宗初年”的说法恐怕也难以成立。穆宗应历十五年(965)所立的《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在叙述寺院建设历史时记:“又化助前燕主侍中兰陵公建讲堂一座,五间七架;又化助公主建碑楼一座,五间六架,并诸腰座。”②向南:《辽代石刻文编·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2页。向南先生认为,这里所记的前燕主侍中兰陵公,就是承天太后之父萧思温,可信。所谓燕主,指南京留守。《辽史·穆宗纪》载,应历十一年(951)三月,萧思温仍在南京留守任上。不久由高勋接任,故立碑时称“前燕主”。兰陵是萧氏郡望,称其为兰陵公,说明此时萧思温早已改为萧姓,称其郡望应在改汉姓之后。另,《刘承嗣墓志》亦明确记载:“嗣圣皇帝都成大礼,圣泽无私。崇德报功,行爵出禄。”③向南:《辽代石刻文编·刘承嗣墓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7页。所以外戚改为萧氏之举,绝不会晚至景宗时期。

日本学者爱宕松男先生亦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理解契丹人耶律和萧氏的由来,并且认为与契丹古老的始祖起源神话“青牛、白马”图腾说直接有关。他认为“在太祖太宗朝,汉姓萧似乎是契丹固有社会集团之一的总括称呼。不言而喻,这就是《辽史》音译的审密。”又说契丹人的刘和萧两个汉姓“是同本来的半族称呼耶律和审密谐音关联才选用的。”爱宕先生显然主张“萧”就是契丹语“审密”的不同音译,而耶律改为汉姓刘二者也是谐音。他又说:“耶律和审密本意是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图腾马和牛。”他认为契丹皇族姓氏的历史轨迹是马—耶律—刘—移剌,外戚是牛—审密—萧—石抹。④[日]爱宕松男著,邢复礼译:《契丹古代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页、第19页、第21页、第23页。关于契丹人青牛白马的神话传说,《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永昌军,“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孟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青牛白马,示不忘本云。”《契丹国志》卷一《初兴始末》也有类似记载。有学者认为:“《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的《皇朝实录》。”①刘浦江:《契丹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载《漆侠先生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也就是说青牛白马的神话传说是在辽代很晚的时候才见于文字记载。笔者认为,即使是这个传说很早就在契丹人的民间流传,也与契丹人的姓氏毫无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从音韵学角度分析,说耶律与移剌、审密与石抹音近,尚有几分可信。但马、刘与耶律,牛与萧、审密、石抹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一起。再从字义角度分析,马与刘、耶律,牛与萧、审密、石抹,都相差甚远。所以爱宕先生的说法只能说是一种想象和推测。

三、辽外戚萧氏与隋萧后无关

辽外戚萧氏为隋炀帝萧后遗族,这是前辈学者提及已久的一种说法,史风春先生最近又重新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说:“真实的情况是太祖时因述律后的先人来自中原隋萧后而赐后族姓萧,后族萧姓自太祖始。太宗时又把(应天太后母)前夫之族的萧翰赐为萧姓,由于萧翰的特殊地位,萧姓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并逐渐成为整个后族共同的姓氏,太宗时后族始有萧姓的说法是对材料的误解。”②史风春:《再论辽朝后族萧姓之由来》,《辽金史论集》第十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6页。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元史·石抹也先传》及也先曾孙《石抹继祖神道碑》文。《元史》卷百五十《石抹好先传》:“石抹也先者,辽人也。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石抹继祖神道碑》:“公讳明里帖木儿,别名继祖,字伯善。迪烈乣人。其先出于梁萧氏,隋萧后以族入于突厥,后归唐而其族留突厥,至辽为述律氏,仕辽多至显官。金灭辽,改命为石抹氏。”③(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27《沿海副万户石抹公神道碑》,元代刻本,第4页。史风春先生认为,隋萧后举族入突厥,唐贞观四年(631)萧后回到唐朝,而其族人仍留在突厥。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回鹘灭后突厥汗国,这部分人又在回鹘政权的控制之下。“安史之乱”起,契丹遥辇汗国依附回鹘,曾经流落回鹘的萧氏族人可能就在这个时期返回了契丹领地,成为述律氏。④史风春:《再论辽朝后族萧姓之由来》,《辽金史论集》第十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66页。如果这是史实的话,那么述律氏从族源来说,既不是契丹人,也不是回鹘人,而是被回鹘化了的汉族人。

以上所引史料和石刻资料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先看关于隋朝萧后的文献史料记载:“炀帝萧皇后,梁明帝岿之女也。……及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大唐贞观四年,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于京师。”⑤(唐)魏征:《隋书》卷36《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1页。“炀帝愍皇后萧氏,梁明帝岿之女也。……及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妬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是时突厥处罗可汗方盛,其可贺敦即隋义成公主也,遣使迎后。建德不敢留,遂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大唐贞观四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①(唐)李延寿:《北史》卷14《后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15页。以上所引两段史料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后者比前者更详细一些。需要说明的是,宇文化及之乱后,萧后流落窦建德处,当时迎接萧后北行的并不是突厥处罗可汗,而是东突厥的始毕可汗。可贺敦是突厥语,意为“皇后”。义成公主是隋宗室之女,始嫁东突厥启民可汗,启民死,按突厥收继婚俗,改嫁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处罗可汗是西突厥首领,其妻亦系隋宗室之女,名信义公主。始毕可汗“迎萧皇后,置于定襄。”②(唐)魏征:《隋书》卷84《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63页。毫无疑问,萧后于炀帝死后曾入突厥。但萧后的家属即娘家人是否也随其一起到了北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按常理来说,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时举国大乱,萧皇后不大可能将其家族成员一起带到窦建德处。至于始毕可汗派人来迎萧皇后入突厥,更不可能将其大批家族成员一同带往北方。再看《隋书》关于萧皇后亲属的具体记载:皇后之父萧岿,史称梁世宗,隋朝建立后,被封为藩属,在位23年,44岁薨逝。岿生五子,长子琮,炀帝时以萧皇后之故拜内史令,封梁公。后被废于家,未几卒。琮子铉,官襄城通守。琮侄钜,死于宇文化及之乱。岿次子瓛,与叔父岩一起投陈,陈亡后被宇文述所擒,斩之于长安,时年21。其余三子是“璟,为朝请大夫,尚衣奉御。瑒,历卫尉卿、秘书监、陶丘侯。瑀,历内史侍郎、河池太守。”③(唐)魏征:《隋书》卷79《外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87页。这里几乎将萧皇后的所有近亲交代得清清楚楚,没有一个随萧皇后北入突厥。同时上引《北史·后妃传》的史料也清楚记载,当时萧皇后是“携其孙正道及诸女入于虏庭”,这说明随萧皇后北行的只有皇孙正道和萧皇后所生诸女,他们的姓氏是杨而不是萧,即使有人后来留在突厥,也与辽萧氏毫无关系。关于皇孙正道,史书上也有交代。正道为炀帝与萧皇后二人所生第二子齐王暕之子。“(暕)有遗腹子政道,与萧后同入突厥,处罗可汗号为隋王,中国人没入北番者,悉配之以为部落,以定襄城处之。及突厥灭,归于大唐,授员外散骑侍郎。”④(唐)魏征:《隋书》卷59《炀三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35页。

此“处罗可汗”亦为“始毕可汗”之误。所谓“政道”,即前引《北史》所记的“正道”。再说萧后所领皇孙和几个女儿北迁,也不能算作是“举族入突厥。”更何况她所领的都是杨姓子女。如此看来,《元史·石抹也先传》和《石抹继祖神道碑》的记载根本经不起推敲。“其先,尝从萧后举族入突厥,及后还而族留。至辽为述律氏,号称后族。辽亡,改述律氏为石抹氏。”“其先出于梁萧氏,隋萧后以族入于突厥,后归唐而其族留突厥,至辽为述律氏。”这些说法应该都是元代人捕风捉影的无根之言,可以肯定地说,辽外戚萧氏的得姓与隋朝萧皇后并无任何关系。

四、比附汉人萧氏说才是正鹄

关于契丹姓氏的由来,《辽史·国语解》载:“《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两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汉译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有谓述律皇后兄子名萧翰者,为宣武军节度使,其妹复为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其说与纪不合,故陈大任不取。又有言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剌、石抹,则已无可考矣。”《辽史·部族表序》:“部落之名,姓氏之号,得其音而未得其字,历代踵讹,艰于考索。”这说明元代人修《辽史》时对相关问题已困惑不解,弄不清楚契丹人的姓氏到底是怎么来的。但提供的相关信息是:陈大任对耶律来自世里、萧氏得姓与萧翰有关之说是持否定态度的。陈大任是金代著名学者和史学家,他所编写的《辽史》就是元脱脱等后来修《辽史》的底本。我想陈大任之所以对上述说法予以否定,是因为他当时掌握了比后人更充分的证据。笔者以前撰文曾认为耶律姓之由来应与西剌木伦河有关,“世里没里”即西剌木伦。“世里是耶律的不同汉字音译。”①都兴智:《辽金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当学习了契丹文字和认真阅读契丹文字石刻资料后,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应该修正。因为“耶律”这一姓氏名词在契丹大小字中已经被确定无疑地解读出来了,大字作,小字作,与“西剌”“世里”肯定不是一个词。《辽史·太祖纪上》记耶律阿保机是“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耶律弥里人。”这在出土的辽代石刻资料中已经可找到相应的契丹小字对译志文。《辽史·国语解》:霞濑益石烈,乡名。诸宫下皆有石烈,没官治之。弥里,乡之小者。”弥里实际上相当于汉语的“村”。如此看来,耶律之姓应来自辽太祖出生地乡里之名。

《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应该是辽外戚萧氏由来的正解。萧相国,无疑是指汉高祖的名相萧何。宋庞元英记载枢密都承旨张诚使辽后的一段追忆是:“昔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臣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去刘也。其后亦赐姓萧氏。”②(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65页。张氏的这段话是他出使辽朝时的真实记录,且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相一致,所以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再结合耶律氏自称是黄帝之裔、兼称刘氏,以漆水为郡望封爵,萧氏以兰陵为郡望封爵的史实,更增加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从史料记载和出土的碑刻资料来看,辽宗室耶律氏,包括赐姓的耶律氏,不论男女,多以漆水为郡望封爵,并自称为漆水人,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耶律氏以漆水封爵,仅举耶律宗室成员的几个例子:《耶律琮神道碑》:“公讳琮,字伯玉,姓耶律氏,世为漆水人也。”其封爵为“漆水郡开国公”③向南:《辽代石刻文编·耶律琮神道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耶律宗政墓志》:“昔我太祖,创业称皇。漆水源濬,银河派长。”封爵是“漆水郡开国伯”;④向南:《辽代石刻文编·耶律宗政墓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陈国公主耶律氏墓志铭》:“其先漆水人也”⑤向南:《辽代石刻文编·陈国公主墓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家族很讲究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郡望这一概念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了。许多人至今对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自称“其先为漆水人也”大惑不解。溱水并非契丹人的故乡,而是周室勃兴之地。《史记·周本纪》载,后稷之裔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村用。”又引《正义》:“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又引唐李泰《括地志》:“幽州新平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漆水是渭河的一大支流,在今陕西岐山县附近。《史记》和《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自称是唐尧的后裔刘累之后。辽宁朝阳市出土的北魏《刘贤墓志》记,“君讳贤,字洛侯,朔方人也。自轩辕黄帝下及刘累,豢龙孔甲,受爵于刘,因土命氏”⑥王晶辰主编:《辽宁碑志·刘贤墓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9页。。明确说明刘氏就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祖后稷和唐尧是兄弟,二人同为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辽朝宗室耶律氏以漆水为郡望封爵和改汉姓为刘氏,自称“漆水同源,漆水源濬”,正是视黄帝为其远祖,认为自己与后稷、唐尧共祖,与周、两王朝一脉相承。契丹人之所以不以刘氏彭城而以漆水为其郡望,正是要标榜自己与周人同祖,皆为黄帝的后裔。2003年5月,在辽宁省阜新县平安地乡阿汉土村发现了辽永清公主墓志,志文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①袁海波、李宇峰:《永清公主墓志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辽朝外戚萧氏封爵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就是将自己比附为汉相萧何的后裔。历史上称兰陵地名有二:一在山东境内,为北兰陵;一在江苏常州市西北,为南兰陵。辽太祖建国,始以妻兄萧敌为北府宰相。有辽一代,外戚国舅族几乎全部垄断北府宰相预选权,国舅族即宰相之族,与“比萧相国”的说法相符。出土的石刻资料也与《辽史》的相关记载完全相符。如拔里国舅小翁帐阿古只裔孙萧德恭,其《墓志》记:“公姓萧,讳德恭,大辽人也。其先袭乐之封,系赞侠(侯)之族。”②向南等:《辽代石刻文续编·萧德恭墓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赞侯,即指汉相萧何。《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记,“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赞候。”拔里国舅大翁帐萧继远裔孙《萧闛墓志》记:“公讳闛,字蒲打里,姓萧氏,兰陵人也。其先本宋支子,食菜(采)于萧,因以为氏。尔后子孙蕃衍,不一其族。周王建社,独开乐叔之封;高祖论功,复善赞侯之略。迨乎汉侍中彪,始居兰陵,则为兰陵人也。……会我太祖圣元皇帝之王天下也,立其国舅之族,封以萧氏之姓。”③向南等:《辽代石刻文续编·萧闛墓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北宋时期成书的《广韵》引东汉应邵《风俗通》载:“宋乐叔以讨南宫万立不世之功,受封于萧,例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其后氏也。”《新唐书》卷七十一《宰相世系一下》:“萧氏出于姬姓,帝喾之后。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衎,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文天祥《萧氏源流序》记载:萧源出子姓。周武王伐纣,封微子启为宋公,启弟仲衍裔孙乐叔名大心,又称支子,食采于萧,后因以为氏。以上两墓志所记即为汉族萧氏起源的典故,故辽外戚萧氏显然比附的就是汉萧何之族。最近出土的《契丹故贵妃兰陵萧氏玄堂志铭》亦明确记载:“惟国家千龄启运,二姓辨族系。尊耶律,汉室之宗刘氏也。世娶兰陵,周王之重姜姓也。”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多伦县小王力沟辽代墓葬》,《考古》2016年第10期。契丹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后裔,系东北地区的土著民族,其先祖与中原的炎黄部落有继承关系的说法,是他们对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的一种文化认同。虽然远在陕西渭河流域的漆水和漆水县、山东和江苏的兰陵与龙兴于西剌木沦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风马牛不相及,但契丹人却以漆水、兰陵为郡望封爵。这种看似荒唐的比附关系,却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理解“耶律兼称刘氏”和“以乙室己、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的历史记载。

猜你喜欢
外戚兰陵突厥
一箭双雕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何向突厥称臣纳贡12年?
兰陵∶圣王高地的精神气象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