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就“昆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热点问题深入全市11个区镇进行百村调研,分别召开了由各区镇的部分村书记和经管办、农服公司、建管所、国土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真知灼见,并回笼135份统计资料。
从我们调查座谈与资料分析看,党的十九大后,全市各级各部门继历年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闻风而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问题厘定,施策有方。如今,统筹有序振兴乡村已成为社会共识、人们的自觉行动,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活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不移担当志,不停改革步。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因村因事制宜施策,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真金白银有效投入,激励释放发展活力,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使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昆山扮靓得更加富裕妖娆,并彰显以下“五个聚力”的共同特点。
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于这样的认识,昆山各级各部门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强化责任担当,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经济由资源型向资产型、资产型向资本型、单一农业型向产业多元型、生物单一型向多样型、经营粗放型向精细优质型转变,同步建设“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乡村田园综合体,打造“水韵魅力昆山”,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筑牢乡村之“基”。据市农办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1亿元,稳定性收入9.38亿元,村均分别为720万元、558万元,最少村的稳定性收入也都在200万元以上。昆山高新区正在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生态园,涉及庙灯、迎丰、大公、白渔潭等村的7400多亩农地,打造成集培育新农艺、观光旅游、乡愁情怀等多功能的田园综合体,一期工程投资1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工程,使之成为失地农民再务农的载体、科技实验再创新的平台、乡愁记忆再守护的地标。锦溪镇把振兴农业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位,充分发挥全镇拥有15000亩水稻、15000亩养殖水面、15000人口的资源优势,并与中科院、上海水产大学等院校合作,运用社会生产要素,建设“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去年全面推行生产有机大米,还试行稻蟹、稻鸭混养种植,水稻亩产达1100~1200斤,水产亩均效益四五千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巴城镇是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也是全国蟹产品交易集散地,蟹经济已成为该镇强村富民的重要支柱。镇党委、政府为持续提升阳澄湖大闸蟹品质和经营环境,去年以来,聚集各村力量,先后投资5.97亿元,扎实推进万亩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建设,重点改造与完善园区生态循环建设、面污染在线监测等设施,并结合“稻田+鱼虾蟹综合种养”示范探索,实现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有限资源,由此使农业产业振兴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今,巴城镇依托大闸蟹产业园基地和蟹舫苑、渔家灯火、春秋水城,以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大闸蟹产业链,带动就业1.1万人,年销售收入38亿元,发展了村级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
振兴生态,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是提高乡村颜值的必然选择。昆山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引进项目时,就十分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当初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有污染的不进昆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自觉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频出新招,革故鼎新,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力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面貌。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农村广泛开展“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和“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市、区镇、村建立河长责任制,每条河、每个村都由书记挂帅,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实行网格化管理,成果较为明显。全市2816条河道,通过河湖划界管理,全面实行河长责任制,业已形成按季按月按周长效巡查考核机制,有效提升管护水平。今年上半年立案整治的931家“散乱污”企业,已整治完毕的881家,占94.6%。此次调查的135个行政村中,计划整治328个自然村,已完成整治任务的有277个自然村,占84.5%;计划整治河道24.63万米,已完成21.98万米,占89.2%;农村垃圾全面实行集中分类处理,基本达到全覆盖的要求;农村公厕改革由点到面有序推进,实行专业队伍长效管理。张浦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资13813.48万元,清理农村河道18万米,新建改建农村道路20400米,新增公共绿化面积159650平方米;先后投资13343万元,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01座、提升泵站4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601吨,铺设污水管网275公里,实行雨污水两分开;垃圾分类处理实现村村全覆盖,专人负责,监督实施。凡此种种,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该镇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现已拥有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三星级康居村16个,苏州市级美丽乡村3个。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和乡愁记忆最丰富的区域,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昆山各级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传承和弘扬驰名中外的“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炎武《日知录》中升华归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理名言、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以及陆家浜鼓手、锦溪宣卷等先贤民族文化,广泛开展“举本土乡贤,树乡风文明”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地域特色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强化村民素质教育,精心打造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域化实践,牢牢守住乡村之“魂”,坚定不移地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周市镇朱家湾、东方、永共、城隍潭等村,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弘扬与恢复五大传统乡土文化,即田园农耕文化、传统戏曲文化、特色饮食文化、古人遗迹文化、侨乡多彩文化。同时以“大文化”服务理念,广泛开展“欢乐文明百村行”、野马渡民族文化节等文化展示活动,不断举行“昆北民歌”“周市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从而增强干部群众重塑原乡故土文化自信,提振乡村精气神。巴城镇绰墩山村、张浦镇赵陵村以挖掘、传承、保护故土良渚文化为重点,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前者着重发展阳澄湖大闸蟹经济为主轴的蟹文化,后者突出发展果园经济的现代农耕文化,不仅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而且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花桥经开区特意拨款帮助徐公桥村建设黄炎培主题公园,恢复重建民众教育馆,设置黄炎培雕像,并借助中华职教社的力量,挖掘黄炎培故居资源和历史价值,以留住乡愁,发扬革命先驱精神。
为民致富,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昆山各级领导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都市农业”为功能定位,着力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政经分开”改革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进农民财产权益,公开、平等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最明显的是通过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培养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有效改变农民收入结构。调查的135个村,共有31.46万人,去年人均纯收入达44108.9元,高于全市平均数11.9%,其收入结构来自二、三产业占到90%以上。座谈中反映,往后随着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快速提升,多门路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人员及其收入日益增多,农民持续增收的意愿将会充满希望,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将会逐步改变。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富民强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区11个村(社区)10355户、42408人,去年人均纯收入39567元,高出全市平均700多元;共有经营性资产5.2亿元,租赁资产20.38万平方米,去年村均总收入995万元、可支配收入861万元;有18家社区股份合作社,量化给农民的经营性资产9.07亿元,去年每股分红328元;11家富民合作社,农民入股金额6749万元,去年分红总额592万元,红利率8.3%。今年预计又有较大增长,据测算社区股份合作社每股分红在500元左右,为百姓带来更多实惠。周庄镇是枕水江南的百年历史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为全球十大最美小镇,镇党委、政府凭借拥有淀山湖、太史淀、白蚬湖、无花荡、南湖等得天独厚的湖泊众多,景色迷人的优势,以及盛产享有盛誉的鲈鱼、白虾和万三蹄等土特色,开辟全域旅游,村村有特色,处处有景点,被国家评为5A级优秀旅游景区,获联合国范例奖。2017年接待旅游500万人次,全社会旅游收入20多亿元,一大批农民从中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乡村振兴,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然形成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党支部”的依靠对照定律。在乡村振兴中,各镇村就提升党的政治、组织功能,层层开展了“三大活动”,即大力开展“头雁工程”活动,积极推行“行动支部”工作法,常态化加强专题培训,着重提升村、社区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素质、组织能力、业务水平;大力开展“党群服务”活动,运用大走访等活动平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力推进市镇村三级党群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履行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健全村级重要事项听证制度,把为民办好事、实事落到实处;大力开展“勤政廉政”活动,发扬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严肃整治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微腐败”,以及作风浮躁等问题,倒逼村、社区党组织、村委会一班人履职尽责,发展好、维护好农村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周市镇市北村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田园建设、河道环境整治、创业就业增收等方面的先锋引领作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超20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4万元,去年达4.5万多元,成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综上所述,昆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是成效显著,这是无可置疑,但不能估计过高,对照乡村振兴20字总体目标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在调研座谈中,普遍认为需要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亟待研究、妥善处理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去年全市全面推行村级集体资产“政经分开”改革,通过清产核资,全市实有村级集体资产87.84亿元,其中23.01亿元划给村,64.83亿元划给村股份合作社;共负债14.62亿元,其中村负债8.64亿元,合作社负债5.98亿元。突出的问题是集体资产“两证”(土地证、房产证)缺失严重,占到80%左右,导致无法进入资产管理平台,加之经营合协不清不全、权益不明不细,较普遍存在经营不佳等问题。调查显示,凡无证经营的收支清单一般都很不完善,尤要引起关注的是“政经分开”后的合作社经营收入这一块因政策调整而减少的问题。
按照“清脏、治乱、拆违、增绿”的整治要求,首先碰到棘手的问题是拆违工作。调查中反映,2000年时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实施“三有工程”(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各镇村发动群众一哄而上建起来的许多农户出租房、小作坊等,视作对市里提出“家家有物业”号召的响应,但绝大多数是无序的违章建筑,有的隐患确实不少。在拆违行动中,砍掉老百姓这一块收入,有些群众非常抱怨。于是往往出现“执法要无偿拆除,户主求评估赔偿”的两难尴尬境地。其次,整治脏乱时,对农户饲养禽畜,特别是对养殖大户的粪便处理,群众有反感情绪。
据周庄建管所反映,办事难、难办事,新农村建设规划审批程序复杂、关口多。大体从环保局环评起,然后经水务局同意、发改委列项、土地局审批、规划局和住建局办理有关事项,还要到苏州市图纸中心和市财政局审核,再回到住建局领取施工许可证,前后共380天。巴城镇座谈反映,一般要花6到8个月方可落实施工。同时,新村建设中农房翻建还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一味强调原宅翻建,缺乏研究原有宅基地占有不均不合理和布局不当的问题,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调整。其次是新一轮农房翻建的式样、楼层等方面只顾按上级“一张图纸”管到底,不问农户具体情况与要求,一律执行“三分宅基地,层高6.8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死规定,群众对此做法很有意见。
普遍认为昆山农业增加值占整个经济总量不到1%,尽管各级和有关部门仍十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要整体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空间不大,油水不多,而要发展二、三产业则缺人才、资金和合适的项目,有些干部感到“一头雾水”,门路不广,难度较大。尤其是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已超千万元、500万元以上的村再往上发展提升,反映力不从心,有危机感。同时,昆山实行村书记、主任的工资均由市镇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对其工作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村里经济发展好差、收入高低与其自身利益基本不挂钩,助长部分村干部得过且过的思想,发展愿望不高、内生动力不足,致使“后进不求进,中游不争先”的状况未彻底改变。
诸如,塑造具有时代特色、昆山特点的党建品牌,还不够广泛、深入,且重表面形式、轻实际效果,尚未深透到各领域起引领作用;坚持以配强村书记为重点的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尚未全面落实到位,不少村书记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实践经验,于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挖掘与培养乡贤、田秀才、土专家等人才队伍,以及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爱”工作队伍,有些地方缺乏真抓实干的有力举措;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制度,以及“黄色提醒、橙色警示、红色限期整改”的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功夫还未真正下到点子上。
期盼有关部门和区镇对历史遗留的集体资产“两证”缺失的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分类分档,区别对待,妥善处理。尤其是建筑物体量较大,经营状况不错,又无安全、污染隐患的集体资产,要求开辟绿色通道,以补办手续、完善措施的办法助其更好地发展;“经政分开”改革后因税制变动而出现的经营减收的新情况,则要求财政、税收部门会同区镇从支持振兴乡村、富裕百姓的角度实行政策倾斜,以确保改革不减少村级集体和合作社股民的实际收入。同时,对产权不明的集体资产要加快确权,明晰所有者权益,纠正混乱状况。
可借鉴推广有些镇村有效的做法,缓解矛盾与困难,以顺利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如拆违清障工作,周市镇在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他们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种方法和平台广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目的要求,做到家喻户晓,形成“瓜熟蒂落”的强烈政治氛围,增强干部群众整治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对严重影响环境污染、无证非法经营的项目及建筑物,不论何人,一视同仁,按章办事,限期治理。他们对“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沿娄江河岸28个无证经营的装卸码头,无序经营,在污染环境、制造河障、影响交通路面拓宽改造等方面带来不堪入目的诸多问题,但拆违的阻力与难度很高,他们在此次整治中,过细地做好思想工作,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终于使延续11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彻底清除完毕,群众称赞不绝。
说白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一切的一切都要靠人来实现,人才是关键。全市共有土地股份112个、经营面积16.75万亩,新型合作场48个、经营面积4.416万亩,入股农户达到100%,而一年四季与这么多土地打交道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老年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虽已有820人,但文化水平也不高,大多在高中以下,业务知识缺乏,急需“充电”。何况,兴办农村新产业、发展新业态迫切需要现代科技人才。基于这个状况,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增强紧迫感、危机感,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实践中培养等途径,加快“三爱”人才、工作队伍迅速壮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座谈中大家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户翻建住房的历程,大体由“草房翻瓦房,平房翻楼房”“一户三间一转头”,呈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派建设新农村景象;上世纪90年代起因大开发需要而冻结农户翻建新房,这项禁令一直延续至2012年才逐步解冻,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兴起了新一轮农房翻建热潮。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件为民办实事好事有序落实到位,呼声较高的是:一要加强统一规划指导,克服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户与户之间的宅基地占有不均、悬殊过大,以及随心所欲乱布局、“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强调新村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二要深化审批程序的改革,能简则简、能合则合、能放权则放权,发挥市和区镇两级审批中心“一站式、一条龙、一个窗口”办事程序的功能,克服“关口多,久拖不决,决而不行”的老毛病,讲究办事效率,提速行事效果;三要翻建新房讲究新颖别致,在不超宅基地面积总量的前提下,不画死杠子,不搞一刀切,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权的职能,并支持他们敢于作为,布局该调整则调整,式样能创新则创新,邻里关系要协调处理好,从而使新一轮农房翻建翻出新面貌新气象,让江南水乡美丽村庄遍及昆山全境,更快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让城里人更加羡慕美丽的新农村。
这是昆山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昆山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攀升,以江南田园、水乡、古镇、古村、工艺、土特产等为特点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现在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个性不突出,俗套类同的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1区镇已创办农家乐635户,民宿面积4.65万平方米,大多集中在周庄、巴城、锦溪3个镇,分别占94.3%和83.1%,有4个区镇空白。之前,全市办的一批休闲观光农庄,有的虽花了不少本钿,因特色不明显,加之经营管理不善,至今盈亏不平;去年以来办的农家乐、民宿,因特色欠佳、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有的地处偏僻,导致门庭冷落,毫无起色。鉴于此,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农民宅基地及空置房的沉睡资产,多样化办好民宿和农家乐,尤其要吸引工商资本投向以发展民宿、农家乐、园艺体验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业,更好地满足城里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于乡村旅游至今空白的区镇,要从思想上引领,组织上保证,资金上扶助,鼓励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各自特点的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项目,促进平衡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