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高职院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途径—以天津高职院校为例

2018-01-23 05:36:19周晶晶吕静韦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京津冀校企协同

周晶晶 吕静韦

(1.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2.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四年来,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技术的协同发展,更多的是包括职业技术人才在内的人才协同发展。职业教育应当全力支持和配合相关要求,推进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做好人力和智力支撑。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必须在如何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个课题上出思路、找途径。

一、区域内高职院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2015年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这必然要求人才与之相适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日益增多的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而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据京津冀三地人社局统计,企业对技术类人才需求逐年递增。截止至2017年,北京拥有25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达3.4万余人;天津拥有25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达5.2万余人;河北省拥有58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近11.5万人,发挥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天津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在“十二五”建设期间,经历了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校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先进的专业办学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以建设百所优质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

二、区域内高职院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从众化,调整不及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学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地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输送者。“十二五”期间,通过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校建设、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以往那种只注重规模扩张而轻视内涵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路子,越来越跟不上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要。2018年1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将是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高职院校,尤其是京津冀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快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调整完善办学定位、加强专业建设,夯实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面化,人才培养成效较低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天津重点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河北把承接产业及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开始从向“人口红利”要效益转变为向“人才红利”要效益,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进行“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管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种种探索,但从现实整体情况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有些职业院校仅仅对与行业产业结合紧密的专业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一些专业根本没有合作企业,或者某些专业与企业合作仅仅停留在短期的“订单培养”上,没有考虑校企合作的发展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学生在企业缺乏指导,使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不够,对接产业发展不明显

2018年1月,天津发布了《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智能生产方式导致的岗位设置变化,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以加工、制造类为主的低端技能型岗位带来巨大冲击。在对天津地区企业走访调研发现,目前企业随着“机器换人”的快速发展,急需一批能够驾驭与维护高端、智能化设备的操作人员。如智能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岗位,正在形成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满足智能制造需要的人才,必然具备多种能力的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截止目前,天津高校开设智能制造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仅有四所院校,且三所为本科院校,一所为中职院校,在高职院校中还未开设。这体现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布局设置上还存在不尽合理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此外,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专业规模大、专业种类全,导致师资队伍、实验实训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费;同时,专业动态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动态调整常态机制尚未建立。

4.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必然要进行区域功能调整、产业迁移和人口转移,这些都需要基础教育配套建设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来提供支撑。《2017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指出:高职生均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各地差异较大,北京以生均57389元位列全国之首,天津生均近23000元,河北生均近11000元。按三地2017年人口数量及拥有高职院校数量计算,天津市平均每万人拥有高职院校0.02所,北京平均每万人拥有高职院校0.012所,而河北省则为0.008,为三地资源最少;按照2017年三地生师比衡量,北京10.9∶1,天津14.9∶1,而河北省为师资资源最为紧张,为15.6∶1。由此可见,京津两地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河北省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且质量不高。三地职业教育资源存在的差异,为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内生动力。

三、天津高职院校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途径

1.以功能定位为前提,提供“定制化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北京市“四个中心”、天津市“一基地三区”以及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角色、责任与路径。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三地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结合三地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主动对接三地的功能定位,培养当地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天津高职院校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天津城市定位、京津冀区域经济重点领域及雄安新区建设需要,服务建设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瞄准天津“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为天津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人才培养和技能人才培训,做好智力支撑;抢抓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机遇,通过共享天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专业帮扶和社会服务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2.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责,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以服务求融合,主动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在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中,校企协同育人,实现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前提,校企共同参与教学、投资和管理,校企共商培养规模、共同开发培养方案,推进“四对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瞄准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聚焦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专业设置要以满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及时增设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同时及时调整现有专业。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申报新专业时要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以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加强对专业群的整体规划。此外,专业要真正与行业建立依托关系,按行业大类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要建立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的机制,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适应社会与经济需求,优胜劣汰。对就业前景好、需求量大的专业,可以适当扩大招生规模;调整淘汰社会需求饱和、就业困难的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契合。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专业群建设紧贴天津重点产业,如围绕先进制造业整合汽车专业群、机电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中,以汽车专业群为例,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要求,增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并与北汽新能源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北汽新能源校企合作基地,此举,既培养了本土急需的技能人才,又有效疏解了北京非首都功能。

4.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建立三省市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制度的“枢纽站”,开展以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跨省市现代学徒制、共建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建立区域间中高职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立交桥”,加快推进三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人事流动激励机制的“高速路”,促进三省市职业院校教师、企业能工巧匠之间有序交叉流动。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探索京津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以三地职教集团或联盟建设为载体,加强京津冀地区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整合教育资源,拓展三地职业教育合作手段,完善各地资源调整配置水平。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京津冀分部、京津冀眼视光专业职业教育联盟、京津冀文秘(速录)职教联盟,积极发挥集团作用,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引领和带动京津冀各区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探索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联合政、企三方共同发力,通过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区域间教育资源共享、根据区域发展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京津冀校企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