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提升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18-01-23 05:03张彩虹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育人院校融合

陈 圆 张彩虹 张 铎 张 龙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近30年来,在以发达国家高校为代表的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已经开展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旋律的多种形式和模式的教育改革,例如改变规模化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培养;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衔接、相互融通的课程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质量监测,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度;借助社会机构开展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等。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进入了全面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如何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衔接,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提升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改革思路得到了迅速落实。2006年,作为改革与建设的标志性引擎之一——示范校建设的“先导策略”,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些鲜明的战略性定位不仅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具体路径。但是,通过深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脱节。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仍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相匹配,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不相衔接,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不相同步,产教还没有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二是教师教科研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改革要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因教科研意识薄弱,加之自身能力欠缺,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或是没有明确、稳定的教科研方向;或是规划无持续性,没有教学科研的长期规划;或是研究基础不扎实,没有教科课题或项目为根基,从而导致教学改革无法深入推进。三是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并且与产业升级所需的人才吻合度不高。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实训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缺乏高水平的综合实训平台,实践教学与创新训练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积累单薄,实践训练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之间尚有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

适应性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属性,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欢迎,这才是高质量。为了切实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机制,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这在提升质量和创新模式的大背景下,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标志着职业院校的质量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基于质量提升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1.以区域性原则,设置专业集群

高职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而专业和地方产业都是以组群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集群,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真正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区域”,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基于对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医药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分析,探索构建了“制药服务双领域”的专业体系,通过改造、合并、新设等方式,动态构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制药类”“品控类”和“社会服务类”三大专业群。通过打造专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推进医药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2.以融合性原则,创新协同育人体制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紧扣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组建“校企融合发展联盟”,下设专业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指导、技术合作、教学质量评估六个委员会,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管理体制和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激发校企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校企融合深度发展。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国(泰州)医药城,与学院相毗邻,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学院以此为依托,创新构建“双岗双职一体化”校城融合管理体制和“双师三证”协同育人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3.以职业性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不断创新、实践与专业集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体制机制,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业互融、行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医药类三大专业群的特点,探索了“工学研融合”“双元一体化”“课堂—工作间”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做中学、学中做,促进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相融合,从而为区域企业提供优质的、与企业相“吻合”的技术技能人才。

4.以岗位性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要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大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依此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工作任务提炼课程核心能力,根据行业与职业规范设计核心课程模块,根据“项目”载体开展教学实施。这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5.以实践性原则,打造高层次“教练型”教学团队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我国著名职教专家马树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应成为产业的技能型高端人才。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师资队伍不仅在层次上要起点“高”,具有传授知识的本领,在内涵上还要体现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具有传授技术的“教练型”本领。因此,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需求,与政行企三方通力合作,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为着力点,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专业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努力把教师培养成捧起书本能讲理论,挽起袖子能做技术活的“双师型”教师。

6.以共享性原则,搭建育人实训平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共享性原则,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育人实训平台,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自身的专业人才优势和中国(泰州)医药城的产业集群优势,结合医药产业的特点,共建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药类专业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台、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与残留检测、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应用技术等五个子平台。借助共享型平台,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同时,联合科技攻关,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合作开展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增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了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

7.以协同性原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模式。高职院校要借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邀请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实施,通过系统设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框架,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通过聘用和吸引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建混编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实践,真正实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校企协同育人。

8.以开放性原则,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过程,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等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指出,建立诊断改进机制,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因此,要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方式,组织“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真正把人才培养质量的“话说权”交给社会,交给行业企业。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质量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实训平台为依托,以优秀创新团队为支撑;要建立新型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抓手,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猜你喜欢
育人院校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