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敏
(开封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发展速度惊人、成绩可喜。但是在满足学生德才兼备、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对就业质量、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要等方面,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际上一流高职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十九大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调结构稳增长,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归根结底,经济增长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依靠更多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高职教育就必须和经济紧密结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高职教育融入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浪潮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大数据、智能制造、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和技术迅速发展。这些新领域和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适者生存,竟者发展,高职教育要想追逐潮头、挺立潮头,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企业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公办职业教育办学中,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职教集团共同办学、共建二级学院等方式”,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强化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校企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水平,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紧跟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领域,促进学校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通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等措施,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增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实践执行和实际成效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现实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发展困境。正如职教名家姜大源先生针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象的概括:“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央很重视,地方推动不力,甚至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政府官员很重视,但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学;学校愿意与企业合作,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这些都是目前校企合作发展的真实状况,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推进的大环境。归纳起来是“三大难”:
一难是配套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约束不足,校企合作深入持久难。目前,国家层面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视度非常高,有关政策相继出台,但是,宏观国家层面的政策较多,地方政府配套措施不足,落实有难度;政策性相关文件多,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不足,缺乏刚性激励和约束;教育系统牵头出台的文件多,企业相关主管职能部门支持政策少,很难对企业产生有效影响。企业主动性积极性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容易流于表面,不够深入,难于持久。
二难是校企双方追求价值取向不同,企业主体作用发挥难。高校与企业由于属于独立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的发展需求。企业在于用人、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高职院校在于育人、教育教学,产生的是社会效益。校企战略目标不统一、价值取向不一致。尽管高校的育人最终是为企业服务,企业是最终的人才使用者、受益者。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培养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从这点看,校企合作具备同频对话的平台、具备共同利益的共振点。可是,绝大多数企业缺少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缺乏人才储备战略眼光,认为投资办学是政府的事情,培养人才是高校的职责,只想坐享其成,通过招聘直接获取人才使用权,致使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内驱力远低于高职院校的主动性。
三难是校企沟通对接机制不完善,产教有效对接难。目前,校企之间合作没有很好的对话平台和沟通机制。高校为了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的成立了校企合作部门,有的在有关职能部门明确校企合作职责,而行业管理部门、企业还很少设置专门的对接校企合作的职能部门,如教育培训处,进行统筹安排、专门对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事务。企业在一心一意搞经营,政府在聚精会神谋发展,职业教育在地方教育资源配置框架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政府和行业主导,缺乏校企合作制度保障,缺乏校企实质性对接平台,这种情况下校企深度合作就会遇到瓶颈,产教供需对接就会存在严重障碍。
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题,离不开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离不开校企双方,本文提出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题的“双主导双主体四驱动”的解决路径。
“双主导”一指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各类相关政策法规制度,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二指行业组织机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起到促进专业对接产业的协调引导作用。
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市场机制下,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主导、推动作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规划,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和实现途径。行业机构与专业指导委员会要积极发挥中介协调指导作用。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协调指导作用。
企业与高职院校作为校企合作中两个运行主体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企业作为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方,从人才的岗位素养、职业能力到用人规格等,企业都是最重要、最直接、最敏感的需求主体,对供应方最有话语权。另外,企业是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主战场,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实现渠道。因此,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
高职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注重主动作为,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寻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切实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建立起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互利共赢机制。
“四驱动”是指创新双主体办学体制驱动、创新校企对接机制驱动、创新校企合作平台驱动与创新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四驱动”由“体制”改革到“机制”完善,再到“平台”构建,最后“项目”载体,四层自上而下、融会贯通、逐次递进、相互支撑,驱动校企“双主体”合作运行。
(1)创新双主体办学体制驱动。国家当前政策明确支持企业可以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公办职业教育办学中,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双主体办学体制改革。允许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学校也可以通过土地、校舍、设备等要素低租金方式交由行业、企业举办,实现学校办学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共赢,驱动校企一体化发展。
(2)创新校企对接机制驱动。在高校建设校企合作职能部门的基础之上,与企业行业积极沟通,在行业企业内部设置合作办学常设机构,创建校企合作工作站、教育培训处。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工作站、教育培训处是企业职工人才培养基地,是技术改革、产品开发的前沿阵地,专门负责规划落实对接校企合作,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来说,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合作处是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的对外窗口,是高校走向社会、吸引社会进入高校的关键对接部门。通过校企对接机构建设,创新对接机制,驱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持续深化合作。
(3)创新校企合作平台驱动。建立多种校企合作平台是驱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要素,包括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共同研发、教师发展双师培训、继续教育服务等各类合作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无缝”对接。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企业急需的技术问题和人才类型,高校可以开展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可以在培育过程中提前锁定合适的高技能型人才,获得更直接的技能服务和职工技能培训。合作平台与企业积极对接,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促进校企协同发展。
(4)创新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创新校企合作项目是“四驱动”的重要载体和合作纽带,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情况形成的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合作项目,包括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共建课程;订单班、学徒制联合人才培养;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共建技能鉴定与社会培训中心等项目,校企互利双赢,驱动校企合作紧密开展。
开封大学建校于1980年,为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创建单位,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单位,学校众创空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被确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首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长三角学生就业协作网企业公认就业服务特色院校、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等荣誉。
办校38年来,通过政府行业搭台主导、企业主体参与,学校大力推进校企校地校政合作,健全机制激发合作活力,凝聚人心增添协同力量,在“双主导双主体四驱动”解决路径指导下,主动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走出了一条“政校企行”合作共赢办学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封大学就开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遵照校企“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收益、共同发展”的宗旨,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美国七星国际控股集团、香港金鑫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金松先生倡导,于1994年成立了以热心祖国教育事业之社会贤达、知名人士、资深教育界人士、成功企业家等为主体的开封大学董事会。
校董事会广采各界精英智慧,加强对学校建设的宏观指导,帮助学校理清办学思路,形成了“两个三结合”的办学特色,即坚持“就业、招生、培养”相结合,坚持“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发挥协调与纽带作用,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拓宽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空间,与董事单位建立了多元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各董事单位向学校捐赠的现金和实物折合成人民币近千万元,设立各类奖学金17项,有力促进了学校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有效对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处,制定出台《开封大学校企合作促进与管理办法》和《开封大学校企合作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机制。近两年,多次组织召开开封大学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对接会、校友会以及各类校企招聘会,对外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和交流,对内积极向各学院提供校企合作信息,巩固和拓展就业、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
(1)持续开展“订单式”“学徒制”,与企业协同育人。为了精准服务企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多年坚持与企业联手持续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培养。先后开办了中联重工专班、富士康专班、士兰专班、恒锐新订单班、平安保险订单班、GAGA订单班、宇天化工订单班等12个特色鲜明的订单专班。学校积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按照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特点,提出专业培养要求,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工作要求、员工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学生“未走出校门,已踏进厂门”,为企业直接提供具有职业资格的实习工作人员,解决了留得住、能顶岗的技术工人,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了新路。
(2)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精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开封大学以国家级优质院校建设为契机,在地方政府搭台重点支持下,依托学校特色重点专业和人才智力支撑等优势教育资源,着力对接开封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组建了开封阀门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开封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农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宋代陶模研究开发中心、宋文化研究所等7个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
另外,开封大学结合我国绿色化学发展前沿、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整合优化学校教育和科研资源,与河南省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河南省新型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先进碳化硅材料重点实验室”,把高层次优质人才团队技术资源和企业资金市场资源紧密结合,提升了科技研发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学校依托这些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究机构,全面拓展校企合作内容,为开封市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技术保障。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与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20多种碳化硅新砂和再生砂产品;与河南晋开化工合作开发的“混酸法生产硝酸磷钾肥和硝酸磷肥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经企业应用后,工艺运行平稳,正常开车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3%。依托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海绵城市工程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完成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监理、建筑材料检测和施工技术指导等社会技术服务项目95项,为开封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做贡献。依托农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主攻智能农业大棚物联网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研究以及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研究,成为开封市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创新的引领者。依托区域经济研究所、旅游研究所、宋文化研究所与宋代陶模研究所,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智力支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引企进校引校进企,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以行业为依托、以董事会为平台、以校友会为纽带,“引企进校”,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先后共建了五轴联动加工中心、SMT实训中心、速录实训室等生产型实训基地,2017年,在河南省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中,学校新获批立项建设3项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分别为中机华远校企共建现代制造技术中心、郑州巨木校企共建服装设计生产中心、应用化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学校积极推进“引校进企”,先后与省内外300余家知名企业和单位共签校外“全真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包括富士康科技集团、山东高盛化工有限公司、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青岛光谷科技有限公司、中原证券、奇瑞汽车等。通过“引校进企”,使学生置身于全真的工作场景中,完成“零距离、无缝接”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校企互通互用,产教融合共育人才,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多赢互利。
(4)开放共享主动服务社会,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中心。近几年,开封大学树立开放共享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学校依托河南省首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3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7个工种的职业鉴定资格,积极面向地方、企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每年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培训万余人次,完成企业员工短期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及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年均7000人次。建立“开封大学社区服务站”,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培训,2017年培训规模近千人。2018年3月,学校与开封市工会在继续教育领域再签战略合作协议,在成人学历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文化扶贫等方面达成合作培训内容,为开封市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工人素质的提升、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