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管理模式的同伴反馈话语研究
——以课堂学术研讨为例

2018-01-23 03:27陈新仁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研讨

陈新仁,李 捷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引言

课堂环境下的礼貌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这是由于课堂中的活动兼具教学性和交际性,从而使得礼貌承担了重要角色(徐英,2003)。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环境中所运用的礼貌策略以及礼貌原则方面(亢志勇,2012;Senowarsito,2013;张译方、彭爽,2014),所关注的课堂均为教学形式,对于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论文研讨课堂缺乏关注。而这种学术研讨形式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之外,通常还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其中所涉及的礼貌现象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变的特点,因此更具研究价值。当前的绝大部分研究所借用的框架均为传统的面子论,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治,并不符合课堂环境中交际者频繁互动的实际情况。

有研究多关注翻译的原则和术语翻译的化,而忽略了翻译对目标语演变的影响和 Spencer-Oatey(2000,2008)所提出的关系管理模式(Rapport Management Model,RMM)在成熟之后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该理论突破了传统面子论过于强调个人自治的弱点,“超越了关于面子和礼貌的研究,从语言产出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中人们如何管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袁周敏,2016)。很多学者运用关系管理模式作为框架研究交际中的同情、命令/请求、威胁及回应、干预等行为(凌来芳,2010;李成团,2013;王琼、宫齐,2015;陈倩、薛媛,2017)。但是这类研究大多聚焦于网络语境和影视作品,对于课堂同学之间互动环境下的礼貌现象关注较少。本研究以关系管理模式为框架,聚焦学术研讨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分析课堂环境中同伴反馈话语中的礼貌现象,以揭示该语境下该群体进行人际关系管理的倾向,并深入探究其关系管理倾向的动因,为礼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背景

1 关系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Spencer-Oatey(2008)认为,关系管理应包含三个部分:面子管理、社交权利与义务管理和交际目标管理。由于面子牵涉到尊严、荣誉、地位等(Ting-Toomey &Kurogi,1998),它与身份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Spencer-Oatey又将其划分为个人面子、集体面子和关系面子。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着身份在交际中的不同维度上所承担的角色。社交权利与义务体现了人们在交际中对于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期望,主要由平等权和联络权两方面组成。而平等权又包含了损失-受益和自治-受迫两个核心概念,同时联络权主要受交际参与-分离和情感参与-分离两个因素的影响。交际者对于社交权利与义务的考虑往往和语境、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以及交际目标等诸多因素相关。交际目标管理和交际者具体的交际任务相关,主要包括事务型交际和关系型交际两大类。这种需求在关系管理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成败直接决定了交际者的情感反应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目前对于关系管理模式的考察主要集中在非礼貌话语的研究。有些学者通过对冲突性、冒犯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来探究关系管理模式的解释力(冉永平,2010;冉永平、杨巍,2011;冉永平,2012)。也有研究者关注威胁、干预等不礼貌言语行为,借助关系管理模式来揭示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取向以及语用理据(王琼、宫齐,2015;陈倩、薛媛,2017)。除了对具体某一类话语进行分析,还有些研究把不礼貌作为总体研究对象。比如,赖小玉(2013,2014)聚焦反讽、批评、贬低、辱骂等一系列不礼貌手段,利用关系管理模式和不礼貌模型,研究不礼貌在人际互动中所体现出的和谐-挑战取向以及不礼貌作为一种策略在不同语境中的分布。李成团和冉永平(2014)基于关系管理模式中的和谐取向概念对虚假礼貌背后的语用理据进行了分析,并最终证明关系管理模式对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的本质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还有一些针对关系管理模式的研究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性。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社交规范、语用规则不同,在交际中管理关系的方式自然也不同。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交际者的关系管理策略可以揭示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比如,Aoki(2010)考察日本和泰国的交际者在事务型交际中的交流互动,并试图发现两种文化中的交际主体在非正式场合下的群体交谈中如何呈现自我以及建构关系,从而揭示日本和泰国两种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不同交流风格,进而深入探讨这种交际上的不同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李成团(2013)在关系管理模式和身份构建理论的关照下探究中国、日本、美国三种文化环境中交际者对于关系管理不同维度的考量以及身份建构,体现出不同文化中群体和个体关系的差异。

2 课堂环境下的礼貌研究

到目前为止还鲜有研究关注利用关系管理模式来考察课堂环境下的礼貌现象,填补这一空缺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当前课堂环境下的礼貌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互动中所运用的礼貌策略,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礼貌策略以及课堂环境下教师所使用的礼貌策略对学生的影响。

徐英(2003)以北京几所高校的8节实录课堂为语料,研究教师控制性言语行为的实施方式,从而发现外语课堂环境下教师如何使用礼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倾向于通过直接型策略来实现控制性言语行为,而其中的礼貌因素则是利用直言修饰来实现。张译方和彭爽(2014)以Brown和Levinson(1987)所提出的维护面子的五大礼貌策略作为框架,通过对14位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录音以及所作的笔记进行分析,来考察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发现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运用除了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之外的其他四种策略。Senowarsito(2013)也是基于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论研究两节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礼貌策略。与前两个研究不同之处是除了关注教师的礼貌策略使用,该研究也关注学生的礼貌策略选择。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一般采用直言不讳、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三种策略,影响礼貌策略选择的因素包括社交距离、年龄差距、权势关系等。

White(1989)以幼儿园的36节课堂录像和89份采访的文字记录为研究对象,分析幼儿园教师和学生在社交课堂上使用语言的方式,试图描述初级教育中的礼貌话语如何有助于塑造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环境,发现使用礼貌策略可以使教师隐藏自身的较高地位,从而帮助儿童参与知识的构建。赵端阳(2007)以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论作为理论框架,通过向 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礼貌策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使用礼貌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应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礼貌策略的充分利用。Zhang(2011)对 15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教师请求的礼貌程度对于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服从意向的影响,发现礼貌级别高的请求更容易触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进而影响服从意向。Zhang和Sapp(2013)通过两项研究来考察在课堂环境下教师提出请求的礼貌程度和合理性、社交距离以及教师的可靠性对于学生抗拒心理的影响,发现请求的礼貌程度越高,师生关系越亲近,学生的抗拒心理就越弱,请求的合理性比教师的可靠性更具影响力。

综上所述,课堂环境下的礼貌研究所借用的理论框架基本上都是 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论,而此理论由于本身的欠缺,并不能充分反映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管理的本质。本研究采用关系管理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对于课堂环境中的学术研讨进行分析,以揭示同伴反馈意见时关系管理的倾向,并考察其背后的动因,从而推动礼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语料与研究问题

本文以关系管理模式作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学术研讨课堂上同伴在言语互动过程中的礼貌现象来揭示交际者在该语境中的关系管理情况,并深入探究学术研讨课堂上同伴反馈意见时进行关系管理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研究语料来自于江苏省某重点高校论文研讨课堂的录音,实际录音从2016年2月到12月,所收集到的录音共有35次,总时长为29小时30分11秒。本研究拟回答学术研讨课堂环境下同伴在话语交际过程中的关系管理有何倾向?其背后动因是什么?

四、学术研讨课堂上的关系管理倾向

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在学术研讨课堂上交际者主要关注关系管理中的五个维度:个人面子、关系面子、公平权、联络权和交际目标。

1 个人面子管理

学术研讨课堂中交际者对于个人面子的管理是比较突出的。因为人们总是渴望他人给予自己积极的评价,希望他人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要发现自己的缺点(Spencer-Oatey,2008),而个人面子则集中体现了人们对于自己特征的积极认识,在关系管理中得到较多关注。与个人面子相关的个人特征包括性格特点、外貌特征、智力水平等,受到本研究中语境的影响,学术研讨课堂上个人面子主要和学术能力相关。例如:

(1)这个太高大上了,所以理解了很久,还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就很佩服啦首先。

这是一个学生在对汇报者的论文提出建议之前所表达的赞誉,也是在学术研讨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礼貌策略。由于所提出的问题或建议都有可能让汇报者对自身的学术能力产生消极认识,进而损害汇报者的个人面子,绝大部分的学生采用先赞誉后建议的方式,达到有效维护对方个人面子的目的,同时也体现出策略使用背后的和谐-维护取向(ibid.)。

(2)其实我对这个具体内容也不是很懂,刚刚看 XXX分析,我感觉她看得好细,都抓住了每段的那个比如说标题啊,然后每段的关键句啊,然后,就整体上,还有包括有的细节上面,都讲得很全面了,其实她说留了问题给我们,其实留的不是很多。

这是学生A在对汇报内容提出建议之前对前面刚刚提过建议的学生B所作出的评价。显然A所提的建议并不会对B的个人面子产生损害,这一言语行为对于B的个人面子具有提升作用,从而对A和B的关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出关系管理中的和谐-提升取向(ibid.)。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对汇报者还是对其他提出建议的学生,大家普遍使用赞誉言语行为来管理个人面子,通过表达对于学术能力的认同,实现双方关系的有效管理,其中也体现出积极的和谐取向。

2 关系面子管理

学术研讨课堂上对于其他人的称呼可以体现出交际者对于关系面子的管理。称呼既具有交际者社会角色和关系的定位功能,又可以塑造新的人际关系和身份,可谓“人际关系的‘晴雨表’”(刘永厚,2010)。关系面子代表着群体中个体之间位置和身份的关联性,而称呼则是这些关联性最直观的表现,可以从称呼看出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状况。本研究所用语料中的学生绝大部分师从于同一位老师,互相之间以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相称。例如:

(3)有没有人讲过?师姐有没有讲过?

(4)就是之前几位师兄师姐就是提到了很多,就是比如说那个在前面第一段引言里面他提的几个问题嘛。

上面两例中的称呼既体现了说话者和被提到的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护这种关系。师兄/师姐这种称呼表达了说话者的尊敬,也进一步明确了对方在集体中的位置和身份。通过将双方置于整个关系之中有效维护了个体之间的关系面子。因此,合适的称呼可以帮助人们在交际中顺利前行(黄碧蓉,2009)。

3 公平权管理

公平权(equity rights)又可细分为两小类:得失类和自治-强加类。在论文研讨课上,关系管理往往涉及自治-强加类,而不涉及得失类,表现为使用各种模糊限制语、疑问句式等来避免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对方。例如:

(5)第一个建议呢就是那个,找语料这个问题,书面语可不可以?

(6)所以在这块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我觉得你还是用你那个表格会更清晰。

在(5)中建议者使用了“可不可以”这样具有商量语气的表达方式,缓和强加程度。在(6)中建议者使用了“我觉得”这一模糊限制语以及一个含蓄的条件句来降低自己的强加幅度。这样的建议方式体现了对公平权的管理。

4 联络权管理

联络权作为社交权利与义务管理中的其中一个原则是指交际者有权利和他人进行符合双方关系的交往(Spencer-Oatey,2008)。联络权既包括与他人进行适当交际的权利,还包括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权利。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联络权的维护至关重要。如果在话语交际和情感交流过程中发生了不符合双方关系的变化,如对关系一般的朋友突然使用比较亲密的话语,就侵犯了对方的联络权,不利于双方之间关系的发展,对于关系管理势必产生负面影响。在学术研讨课堂上为了保持关系的和谐发展,学生必须有效维护交际中的联络权,防止对他人的联络权造成侵害。例如:

(7)师姐这篇文章的,可能主要的一个贡献,或者一个很新鲜的地方就是……

(8)然后就是读了XX姐的这个文章,然后我就觉得,几个最初步的印象哦……

(9)好像X姐就是按照三个流派再这样写的,对吧?

以上三个例子中的说话者均为同一年级的学生,且三人均为女生,她们所称呼的对象也是同一个人,且年龄均小于被称呼的对象,但是三个称呼却各不相同。(7)中的称呼为师姐,(8)中的称呼为“姓名+姐”,而(9)中的称呼为“名+姐”。可以看出三个说话者和被称呼对象的亲近程度是不一样的,三个称呼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也是不同的,而她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各自维护与被称呼对象之间的联络权。如果(7)和(8)中的称呼互换的话,就会侵犯被称呼对象的联络权,不利于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管理。

5 交际目标管理

由于学术研讨课堂上的交际主要为事务型交际,目的在于传达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思想,学生必须努力完成交际目标——提供学术建议。通过分析语料发现每一位发言者都认真地提出了建议,帮助汇报者发现论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论文的水平和质量,这也有助于双方之间关系的提升。实现交际目标是关系管理的重要手段,既帮助汇报者发现问题,又在讨论的过程中拓宽了大家的认识,对于整个群体的关系管理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学术建议的交际目标也是研讨课上关系管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取向。试想如果在学术研讨课堂上发言者没有认真地提出建议,而只是一味地赞扬,势必会造成汇报者的不满,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和谐。

五、学术研讨课堂上关系管理倾向的动因

Spencer-Oatey(2008)将影响关系管理策略使用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和谐取向、语境变量以及语用原则和惯例。

1 和谐取向

和谐取向反映了交际者对于双方之间关系的期望,对于交际中的关系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按照 Spencer-Oatey(2008)的划分,和谐取向可分为四类:和谐-提升取向、和谐-维护取向、和谐-忽略取向及和谐-挑战取向。和谐取向对于交际者在具体环境中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学术研讨课堂上学生坚持和谐-提升取向与和谐-维护取向,所有的言语交际都以这种取向为前提,这种环境下的关系管理呈现出积极健康的面貌。为了实现和谐-维护取向,交际者在提建议之前先进行赞扬;为了实现和谐-提升取向,提建议的学生互相赞扬。交际者之间恰如其分的称呼有助于他们之间良好关系的保持和促进,也反映出他们积极的和谐取向。学生的和谐-提升取向以及和谐-维护取向还体现在他们提出建议时的认真态度和委婉用语。

2 语境变量

语境变量主要包括四种:参与者关系、信息内容、交际角色和活动类型。在学术研讨课堂上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是参与者关系和信息内容。从参与者关系来讲,这些学生来自同一个专业,应该说是属于一个联系较为紧密的集体,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关注对方的集体身份。一般来说,两个分属不同集体的个体交流时通常会关注对方的集体身份。比如,两个来自不同大学的学生交流时可以通过赞扬对方的学校获得认同,从而有效促进双方关系的提升。而对于本研究中的学生来说,大家都来自同一个集体,不需要通过赞扬对方的集体身份获取认同,这就解释了为何语料中的交际者很少通过关注集体面子来管理关系。

信息内容折射出交际者对于损失-收益的考虑。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人际交往需保持语用平衡,因为“维持言语交际的平衡是交际得以继续的前提”(陈新仁,2004)。由此可以充分解释交际者在提出建议时为何要以赞扬开始,他们担心建议言语行为可能会损害汇报者的个人面子。通过赞扬言语行为可以提升汇报者的个人面子,从而提前对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以达到言语交际中的平衡或者正向的不平衡,并最终实现对于双方之间关系的有效管理。

3 语用原则和惯例

语用原则和惯例体现的是大的文化框架下个体在交际活动中所受到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不同文化中的关系管理差异性可以通过语用原则和惯例的不同来解释。本研究中的学术研讨课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受到了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交往中遵循谦虚准则和赞扬准则,学生大多利用赞扬对方和自谦的方式来维护对方的个人面子,实现积极的和谐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的称呼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西方。称呼是表达情感和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关系管理中发挥着突出作用,不仅用来维护交际者与对方的关系面子,而且标志着双方联络权的保持,成为关系管理的重要途径。

六、结语

本研究在关系管理模式框架下考察学术研讨课堂中的礼貌现象,以揭示该语境下关系管理的倾向,并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在学术研讨课堂上交际者主要关注关系管理中的四个维度:个人面子、关系面子、公平权、联络权和交际目标。在个人面子维护方面,既有对汇报者的赞扬,也有对其他建议者的赞扬,分别体现出关系管理中的和谐-维护取向与和谐-提升取向。而称呼因其独特的东方特色既可以作为维护关系面子的工具,也可以充当保证联络权的途径。交际者通过提出学术建议来实现交际目标。学术研讨课堂上关系管理倾向的动因可以从和谐取向、语境变量以及语用原则和惯例三个方面来阐述。该语境下的和谐取向主要包含和谐-提升取向与和谐-维护取向,影响力突出的语境变量主要有参与者关系和信息内容。

本研究在理论上及实践上都一定的启示。在理论上,我们尝试运用 Spencer-Oatey提出的关系管理模式来分析学术研讨课堂中的人际工作,充分展示了该理论对相关语境下礼貌实践的解释力,同时也拓展了该理论模式的运用范围,也发现了该机构语境下人际管理的一些特点及中国文化特色,为进一步完善该模式,深入推进人际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开展跨文化、跨体裁的人际关系管理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条件。在应用方面,本研究结果对学术研讨课堂下如何更好地创设人际交流氛围,提升不同参与者和谐相处的人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来自异域的交流生更好地认识中国课堂文化,以更加得体的方式参与学术讨论。由于本研究只收集了同一个班级的课堂录音,语料稍显片面、单一,因而无法更全面、细致地捕捉中国论文研讨课堂语境下的人际关系管理路径、策略与方式,而且也缺乏充足的语境支持,一些讨论有欠深入。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考察不同专业学术研讨课堂中的礼貌现象,以求更加全面且准确地反映中国文化环境下课堂的关系管理情况。

[1]Aoki, A. 2010. Rapport Management in Thai and Japanese Social Talk during Group Discussions[J].Pragmatics, (3): 289-313.

[2]Brown, P. & S. Levinson.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A]. In E.Goody (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Brown, P. & S. Levinson. 1987.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Culpeper, J. & M. Haugh. 2014.Pragma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5]Eelen, G. 2001.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6]Fraser, B. 1990. 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 219-236.

[7]Fraser, B. & W. Nolen. 1981. The Association of Deference with Linguistic Fo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7): 93-109.

[8]Leech, G. 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9]Levinson, S. 1983.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Locher, M. 2006. Polite Behavior within Relational Work: The Discursive Approach to Politeness[J].Multilingua, (3): 249-267.

[11]Mills, S. 2003.Gender and Politene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Watts, R. 2003.Politene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Senowarsito, S. 2013.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an EFL Classroom Context[J].TEFLIN Journal, (1): 82-96.

[14]Spencer-Oatey, H. 2000. Rapport Management: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A]. In H. Spencer-Oatey(ed.)Culturally Speaking: 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C]. London:Continuum.

[15]Spencer-Oatey, H. 2008.Culturally Speak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C].London: Continuum.

[16]Ting-Toomey, S. & A. Kurogi. 1998. Facework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 187-225.

[17]White, J. 1989. The Power of Politeness in the Classroom: Cultural Codes That Create and Constra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Curriculum & Supervision, (4): 298-321.

[18]Zhang, Q. 2011. Teacher Request Politeness: Effects on Student Positive Emotions and Compliance Intention[J].Human Communication, (4): 347-356.

[19]Zhang, Q. & D. Sapp. 2013.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nd Resistance Intention in the Classroom:Effects of Perceived Request Politeness and Legitimacy, Relationship Distance, and Teacher Credibility[J].Communication Education, (1): 1-25.

[20]陈倩, 薛媛. 2017. 网络互动语境中干预及其关系取向的语用研究[J]. 外语教学, (1): 61-66.

[21]陈新仁. 2004. 论语用平衡[J]. 外语学刊, (6): 42-47.

[22]黄碧蓉. 2009. 称呼语变异使用驱动机制解析[J]. 外语学刊, (2): 69-73.

[23]亢志勇. 2012. 英语课堂教学中礼貌原则的应用[J]. 教学与管理, (27): 108-109.

[24]赖小玉. 2013. 人际关系管理语用观下言语不礼貌的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3): 23-27.

[25]赖小玉. 2014. 家庭冲突中强势反对的不礼貌研究[J]. 现代外语, (1): 42-51.

[26]李成团. 2013. 中日美命令/请求言语行为回应中关系管理与身份构建的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 51-55.

[27]李成团, 冉永平. 2014. 虚假礼貌的实现方式及语用特征分析[J]. 外国语, (2): 42-51.

[28]凌来芳. 2010. 人际关系管理视阈下的同情言语行为[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3-86.

[29]刘永厚. 2010. 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 语言文字应用, (3): 89-97.

[30]冉永平. 2010. 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 现代外语, (2): 150-157.

[31]冉永平. 2012. 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 外语教学, (4): 1-5, 17.

[32]冉永平, 杨巍. 2011. 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 外国语, (3): 49-55.

[33]王琼, 宫齐. 2015. 不礼貌理论视阈下的汉语威胁语及回应语研究——以电视连续剧《捕风》为例[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51-154.

[34]徐英. 2003. 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 62-68.

[35]袁周敏. 2016. 关系管理理论及其运作[J]. 中国外语, (1): 41-47.

[36]张译方, 彭爽. 2014. 对外汉语教师话语中的礼貌策略[J]. 汉语学习, (4): 99-106.

[37]赵端阳. 2007. 礼貌策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调查与分析——教师的指令性、否定评价和批评的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影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7): 104-107.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研讨
面子≠尊严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某贪官的面子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做错题》《给足面子》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