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平
搭设遮阴棚遮阴降温,是菌筒安全越夏管理的关键性措施。应提早搭设遮阴棚,不可抱侥幸心理。棚内温度过高或光线太强影响菌丝生长,易造成高温烧菌;菌筒内也易形成大量瘤状物,且棚内杂菌猖獗繁殖。因此,必须保证两层遮阴网,层间距在50厘米以上。棚膜要改成活动式的,利于下雨时遮雨、天晴时通风。遮阴棚覆盖范围向外延伸2米左右,防止外围菌筒遭阳光直射。
今年部分冬菇生产较晚,接种孔菌丝生长范围达2厘米就可翻堆了。翻堆过晚的话,由于棚内和堆内温度高,易造成缺氧菌丝暗淡、无力、发红,也易使菌筒滋生杂菌,形成扩散。菌丝没有在接种孔周围长满的,不能翻堆,容易造成接种孔松动而人为增加感染。在翻堆时要认真检查菌筒,对出现杂菌的菌筒要及时挑出,另找地方培养,与发育良好的菌筒保持一定距离。行与行(横行和竖行)间距20厘米以上留通风道,并结合翻堆进行刺小孔,方法为:刺小孔用0.2~0.3厘米的铁丝,深度1.5厘米,在发菌的四周刺8~10个小孔。刺小孔应注意的事项:一是刺孔位置要选择在菌丝末端2厘米以内。二是菌袋空的地方不能刺孔,否则容易杂菌感染。三是刺孔时针要向内斜刺,防止将空气带到未发菌的地方造成感染。四是刺孔后每三袋一层按“#”字形摆放,最下层接种孔朝上或侧面,摆放时不能紧挨大棚,以防棚边温度高,造成烧筒,高度不超过7层。
当菌丝布满菌筒后,有个别原基(瘤状物)形成时就要尽快进行刺孔,严禁菌丝布满全袋后瘤状物已长很多,甚至开始转色时再进行刺孔。排大气的目的就是让菌袋排出废气吸收氧气,使菌袋充分分解养分顺利进入转色阶段。如刺孔不及时或者刺孔数量不足,将会造成菌袋缺氧,严重时会导致不出菇或产量减少。刺孔时未完全长满菌丝的要挑出,待长满时再刺孔。刺孔数量在60~70个。菌筒生产装袋装得松软的,应减少刺孔数量,在40~50个。
转色的标准:一是菌丝达到生理成熟,菌丝长满菌筒,折断菌筒,断面充满菌丝体,几乎看不见培养料。二是菌筒有肿胀现象,菌筒表面瘤状物占1/2以上。三是手摸菌筒有柔软感。四是接种孔附近呈棕褐色。
转色管理要点:一是把握好温度。脱袋后3~4天,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不必揭膜通风,让脱袋的菌筒菌丝在适温中复壮,4天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分钟,拉大温差,使气生菌丝受到抑制,不至于过分徒长。二是注意黄水珠。一般脱袋后7~8天菌丝开始吐黄水珠,此时要及时处理,否则会引起菌丝体自溶而易感杂菌,或造成菌被增厚。如出现黄水珠,用喷雾器冲洗菌筒。三是把握好光照。转色时必须有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才能对转色和出菇产生一定的诱导作用。四是把握好通风。转色时菌丝代谢旺盛,需要充足的氧气,而且菌筒处于高温环境,要加强通风,否则会使菌筒转色不良或引起霉变。要做好通风换气,每天2次以上,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拉大温差。若菌丝徒长不倒伏,可在中午揭膜1个小时,让菌筒接触光照或干燥空气,促使菌丝倒伏后进入转色。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转色一般需要10~20天。转色良好的特征是:菌被呈红棕色,有光泽,厚度适当,具有较强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