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主要危险外来入侵植物识别与防治技术

2018-01-23 01:59韩建华王一帆王孟文周春敏王景震
天津农林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杂草危害

韩建华,王一帆,王孟文,周春敏,王景震

(1.天津市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站,天津 300061;2.天津市静海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600)

外来入侵植物在不同程度上已经对天津市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害。及时科学应对外来植物入侵突发事件、控制和减轻外来入侵植物造成的危害,是保障天津市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以下针对近年来天津市发现的8种危险性外来入侵植物的识别和防控技术进行介绍。

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

又名二齿黄菊,菊科(Asteraceae)黄顶菊属(Flaveria),1年生草本植物。

1.1 形态特征

茎粗壮,有纵沟槽,高可达2 m以上。叶有短柄,交互对生,长圆状矩圆形,基出3脉,叶缘具齿。花序分枝总体按二歧聚伞花序排列;头状花序总苞片3~4枚;小花花冠黄色,多为两性管状花,舌状花少,雌性。瘦果黑色,具10条纵肋,略扁平,无冠毛。

1.2 传播与危害

1.2.1 扩散途径 种子可通过水、风、农产品调运、车辆和人畜携带进行传播。

1.2.2 主要危害 严重消耗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根系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并最终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1.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1.3.1 农业防治 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土壤深翻;苗期进行人工锄草。

1.3.2 物理防治 花期前人工拔除或使用机械铲除。

1.3.3 化学防治 可使用的药剂有三氯吡氧乙酸、二甲四氯钠、氨氯吡啶酸等。

1.3.4 综合防治 以农艺措施,替代控制和化学除治相结合。利用麦秸覆盖、薄膜覆盖与除草剂相结合控制黄顶菊农艺与化学技术模式;利用不同植物组合替代控制农田、果园、荒地等生境中的黄顶菊。

2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又名粗山羊草,属禾本科(Gramineae) 山羊草属(Aegilops),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

2.1 形态特征

秆少数丛生,高20~40 cm。叶鞘包茎,无毛,边缘具纤毛,叶舌薄膜质,长0.5~1 mm;叶片宽约3 mm,微粗糙,疏被柔毛。穗状花序圆柱形,小穗圆柱形,嵌于穗轴凹陷内,具3~4小花。颖长圆形,革质,7~9脉,先端平截或具2齿。外稃披针形,先端稍平截,芒长约1 cm,穗顶部的芒长可达4 cm,5脉。

2.2 传播与危害

2.2.1 扩散途径 引种、调种活动是节节麦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串种以及小麦收割方式的机械化是其在新发生区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2.2.2 主要危害 随麦种播入田间,不仅争夺小麦生长所需营养元素,而且妨碍小麦生长,争夺垄行空间,造成通风不畅,影响小麦产量。杂草种子落入田间,可继续危害下茬作物;若混入小麦中还会降低小麦加工质量。

2.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2.3.1 严格检疫 调运种子必须进行检疫,凡混杂有节节麦草籽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检疫处理。

2.3.2 严格选种 精选麦种,杜绝种子传播。

2.3.3 化学防治 于小麦越冬前,杂草出齐后,每667 m2用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0~30 mL加助剂拌宝60 mL兑水30 kg喷雾防治,此期施药效果最佳,杂草已大部分出土,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药剂能充分发挥药效,再者麦田覆盖度小,喷洒的药液与杂草接触面大,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保证除草效果。也可于春季小麦返青后拔节前,每667 m2用3%的世玛油悬乳剂30 mL加助剂拌宝60 mL兑水30~40 kg喷雾,但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不如秋冬防,提倡人工拔除。

2.3.4 人工拔除 结合麦田管理,在节节麦成熟之前进行拔除。拔除要及时、细致、全面,不留后患。拔掉的节节麦必须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2.3.5 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争取苗齐苗壮,形成麦苗的群体生长优势,可起到生态抑草、以麦压草的效果。

2.3.6 科学施肥 有机肥充分腐熟后下田。畜禽饲料也要经过加工粉碎,使草籽失去活力。

3 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

苋科(Amaranthaceae)苋属(Amaranthus),1年生草本植物。

3.1 形态特征

株高可接近3 m,浅绿色,雌雄异株。茎直立,粗壮,绿黄色或浅红褐色,分枝斜展至近平展。叶片无毛,卵形至菱状卵形,先端钝、急尖或微凹,常具小突尖。穗状花序生于茎顶和侧枝顶端,直立或略弯曲。果近球形,长1.5~2 mm,果皮膜质,上部微皱,周裂,包藏于宿存花被片内。

3.2 传播与危害

3.2.1 扩散途径 主要通过棉花、粮食、豆类及饲料等农产品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

3.2.2 主要危害 长芒苋是农田和果园的重要杂草,植株高大,与农作物争夺肥、水、光照和生存空间。抑制本地物种的生长,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植株体内含有硝酸盐,家畜家禽过量采食后会引起中毒。

3.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3.3.1 加强植物检疫 杜绝长芒苋种子随农副产品调运传入新的区域。

3.3.2 精选种子 农作物种子在播种前要严格精选,发现带有长芒苋种子时,要彻底清除。

3.3.3 物理防治 在长芒苋幼苗期至植株结子期前进行人工或机械铲除。

3.3.4 化学防治 在长芒苋2~3叶期,用2,4-滴丁酯乳油、灭草松水剂等进行防治。

4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禾本科(Poaceae)米草属(Spartina),多年生草本植物。

4.1 形态特征

植株茎秆坚韧、直立,高可达1~3 m,直径在1 cm以上。茎节具叶鞘,叶腋有腋芽。叶互生,呈长披针形,长可达90 cm,宽1.5~2 cm,具盐腺,根吸收的盐分大都由盐腺排出体外,因而叶表面往往有白色粉状的盐霜出现。圆锥花序长20~45 cm,具10~20个穗形总状花序,有16~24个小穗,小穗侧扁,长约1 cm;两性花;花粉黄色。颖果长0.8~1.5 cm,胚呈浅绿色或蜡黄色。

4.2 传播与危害

4.2.1 扩散途径 种子随潮水传播扩散。

4.2.2 主要危害 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影响船只出港。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植物消失。

4.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4.3.1 物理防治 人工拔除幼苗、织物覆盖、连续刈割以及围堤。

4.3.2 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会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娱乐、渔业造成影响。

5 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又名白刺杏、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苋科(Amaranthaceae)苋属(Amaranthus),1年生草本。

5.1 形态特征

株高30~100 cm。茎多分枝,有带红色,下部光滑,上部近无毛。叶桨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端渐狭,顶端常有细刺,无毛,基部两侧各有1刺。雌花簇生于叶腋;雄花集成的圆锥花序;雄花有雄蕊5;雌花花柱2~3,脑长圆形,盖裂。花果期5~10月。

5.2 传播与危害

5.2.1 扩散途径 主要通过种子扩散,兼通过无性器官传播。种子可通过水、风、农耕或其他昆虫进行远距离传播。

5.2.2 主要危害 以杂草的形式危害旱地作物田、菜田、果园。植株带刺可扎伤人畜。

5.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5.3.1 物理防治 在其种子成熟之前将植株铲除,并需反复不断加以清除。

5.3.2 化学防治 非耕地用除草剂百草枯、草甘膦、氨氯吡啶酸等除草剂防除。

5.3.3 农业防治 增加荒地可耕种性,减少抛荒,减少其繁衍空间。

6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又名艾叶破布草、北美艾。菊科(Asteraceae)豚草属(Ambrosia),1年生杂草。

6.1 形态特征

高20~250 cm。茎直立,具棱,多分枝,绿色或带暗紫色,被白毛。下部(1~5节)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片三角形,1~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两面被白毛或表面无毛,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雄性头状花序有短梗,下垂,约50~60个在枝端排列成总状。瘦果倒卵形,包被在坚硬的总苞内。

6.2 传播与危害

6.2.1 扩散途径 通过农产品调运、农具、建筑材料、车辆轮胎等进行远距离传播,还可随水传播或借鸟类传播、牲畜携带。

6.2.2 主要危害 豚草产生的花粉是人类花粉过敏症(枯草热)的主要致病原,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作为杂草危害蔬菜地、果园、桑园、苗圃、牧场等。混杂于牧场、掺杂在饲料中,影响奶和奶制品的质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豚草花和全株可感染甘蓝菌核病,并作为中间寄主感染甘蓝。

6.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6.3.1 替代控制 可用紫穗槐、沙棘、小冠花、草地早熟禾、菊芋等替代控制豚草。

6.3.2 物理防治 豚草开花结实之前人工拔除和人工割除。

6.3.3 化学防治 较有效和常用的除草剂主要有:西玛津、莠去津(阿特拉津)、扑草净、二苯醚、敌草快、百草枯、草甘膦等。

6.3.4 生物防治 豚草条纹叶甲、豚草卷蛾、豚草蓟马、豚草实蝇、及豚草夜蛾等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7 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又名刺茄、尖嘴茄、黄花刺茄、堪萨斯蓟。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

7.1 形态特征

茎直立,多分枝,分枝多在茎中部以上,茎基部稍木质化,株高可达80 cm以上。全株生有密集粗而硬的黄色锥形刺,刺长0.3~1.0 cm。叶互生,叶片羽状分裂,裂片很不规则,着生5~8条放射形的星状毛;叶脉和叶柄上均生有黄色刺。花两性,排列成疏散形的总状花序,花序轴从叶腋之外的茎上生出,每个花序产花10~20余朵,花冠黄色,5裂,辐射对称,下部合生,直径2~3 cm,雄蕊5个,花药靠合。浆果,球形,绿色,直径约1 cm左右,外面为多刺的花萼所包裹,刺长0.5~20 cm,果实内含种子多数。

7.2 传播与危害

7.2.1 扩散途径 主要依靠种子被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

7.2.2 主要危害 农田、果园、草场中的杂草。全株具刺,能产生神经毒素茄碱,牲畜食用后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人接触其毛刺后导致皮肤红肿、搔痒。刺伤人体,影响农事操作,是我国一类检疫对象马铃薯甲虫和马铃薯金线虫的重要寄主。

7.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7.3.1 植物检疫 防止人为传播扩散。

7.3.2 物理防治 4片真叶前的幼苗期铲除安全有效。

7.3.3 化学防治 可使用2,4-D加麦草畏进行防除。

7.3.4 替代控制 可选用紫穗槐和沙棘等作为替代植物。

8 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

又名石矛高粱、宿根高粱、阿拉伯高粱、琼生草、亚刺伯高粱、石茅、约翰逊草、宿根高粱。禾本科(Poaceae)蜀黍属(Sorghum),多年生草本植物。

8.1 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成株茎杆直立,高100~150 cm,径约5 mm。地下具匍匐根茎,根茎各节除长有须根外,都有腋芽。叶宽线形,叶舌具缘毛。圆锥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轮生,与主轴交接处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对,其中一个具柄,另一个无柄,长3.5~4 mm,无芒,被柔毛。颖果棕褐色,倒卵形。

8.2 传播与危害

8.2.1 扩散途径 种子混杂在粮食中,是假高粱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种子还可随水流传播扩散。

8.2.2 主要危害 恶性杂草,造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的减产,具有毒性,牲畜取食可导致中毒。

8.3 预防、控制和管理措施

8.3.1 严格检疫 防止人为传播扩散。

8.3.2 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可用风选等方法去除混杂在种子中的假高粱;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将其根茎置于高温、干燥环境下,田间暂时积水。

8.3.3 化学防治 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防治。

[1]刘全儒.中国菊科植物一新归化属—黄菊属[J].植物分类学报,2005,43(2):178-180.

[2]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张国良,付卫东,刘坤.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国良,曹坳程,付卫东.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生物应急防控技术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杂草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拔杂草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药+酒 危害大
拔掉心中的杂草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