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兰,周 松
(1.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2.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671003)
京族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兴市的澫尾、山心、巫头三岛之上,因此也被称为海洋民族。京族聚居地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高温高湿,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疟疾等类型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1]。海洋给予了京族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同时海岛的封闭性和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又使得京族人民只能自给自足,医疗方面也是如此。正是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京族医药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问题受到普遍重视的新时代,更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
一般认为,京族祖先是16世纪从越南迁入我国定居的[2],经过与土著居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今天的京族。由于海岛远离陆地,出岛治病非常困难,因此在岛上解决医疗问题成为京族对抗疾病的首选。京族医药是京族同胞在长期的海洋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因海洋生活实践而生,充分运用了海岛和海洋物产,就地取材、方便易行,具有鲜明的特点。
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生产生活实践的对象主要是海洋。与其他55个民族相比较,损害京族群众健康的原因也主要来自于海洋。京族医药的产生就是为了应对京族人民在海洋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类疾病和身体损,其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海洋生产生活的实践而来的。
京族医药取材广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海岛和海洋物产。特别是京医将盛产于京族三岛之上的红树林入药,是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重要特色。据相关研究,京族三岛附近有十余种红树林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如老鼠勒[3]。京族三岛艾绒资源丰富,对艾绒的应用也十分广泛[4]。此外,海洋物产入药也十分常见,如用鲜沙虫煮枸杞叶或沙姜预防胬肉增生、白内障等疾病,用八爪鱼治疗新产妇泌乳不足等[5]。这也是京族医药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一大特色,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京族是我国唯一一个海洋民族的特征。
京族生产生活环境的局限决定了京族医药必须就地取材,方便易行。一方面是环境限制:京族三岛环境湿热,有了伤病如不及时救治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京族三岛资源有限、过去与外界联通困难,如不在岛内及时医治,也没有便捷的途径送出岛外就医。
京族医药文化中,不仅重视医治病患,对疾病的预防以及日常养生也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保健和预防方面,京族民谣有云:“海浴能健体,更可治身痒”[6]。海洋是每个京族人从小到大都会亲密接触的重要场所,长期在海水中游泳不仅锻炼了体魄,更是京族预防皮肤疾病的重要法宝。在养生方面,京族颇重食疗。京族饮食中,沙姜用途广泛,煮鱼、炖汤、做菜,几乎处处离不开沙姜。《本草纲目》中对沙姜的药用价值也有记载[7]。京族食疗文化不仅表现在吃什么的问题上,还表现在何时吃、如何吃等诸方面。
虽然各民族医药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从组成要素来说,除了医生和药品,还要有能维系医药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民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莫过于要理顺人、药、钱这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目前,京族医药在这3个方面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
“人”在此处有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指通晓京族医药的专门医学人才。医学人才是医药存在的基础,没有专门的京族医生,自然也就不会有人运用京族药。第二,指京族医药的受众,即愿意用京族医药治病的病人。
近年来,京族三岛大力发展旅游,取得了比单纯出海捕鱼快得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和全民医保的铺开,京族聚居区也开始建立了基本医疗机构,京族群众也普遍被纳入到了新农合等医疗保障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京族同胞对医药的认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现代医疗机构代表着更为“先进的”医疗文化,新农合等医疗保障体系代表着经济补偿。目前,除了一些小病之外,京医并没有太多的施展空间。
而京医也因为缺乏年轻人接班而面临消失的风险。京族医药大多就地取材,价格低廉,单纯靠行医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这导致普通年轻人不愿意学京医,就算是京医世家,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人”是民族医药各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环,失去了医生这一使用者,失去了病人这一受众,京族医药面临尴尬的境地。
京族用药大多取自京族三岛及海洋物产,许多本是平常之物,并无太多珍稀药材,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京族三岛的生态随着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和大批游客的到来而不断改变。京族医药赖以存在的药用植物资源受到很大影响,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引起重视,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尤其是随着非遗项目的推进,我国每个民族的主要文化项目都得到了国家的直接支持。京族哈节作为京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就被列入了非遗名录,但是京族医药并没能享受如此待遇。
实际上,各个民族的民族医药都存在着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京族医药也是靠个别的京族医生行医来维持,本就缺乏多种渠道的资金供给。事实上,随着医疗机构的建立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京族医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受众而变得岌岌可危,京医也只剩下寥寥无几的老京医来维系,因此很难在现有模式下拓宽资金来源。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现实中,京族医药面临着“缺医少药没钱”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京族医药是在其“海岛”型封闭居住环境中形成的,是在长期缺乏外来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形成的。而在新时代,旅游开发和精准扶贫的推进都已经打通了三岛与外界的联系,外来资源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海岛上。这种深刻的时代变化,是京族医药日渐式微的重要背景。
但是,京族医药在京族群众的长期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族医药文化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点。因此,作为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族医药有其存在下去的必要性。
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其基本内涵。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京族医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对京族医药体系的细致研究,对京族医药的具体分类、具体用药、疗法、医学思想等具体内涵的挖掘和整理还远远不够。应该在2013—2015年调研的基础上[8],加快对京医京药的深入挖掘。
应系统加强京族医药相关学科的研究。尤其是对京医广泛使用的红树林植物的有效药用成分分析、对症分析、用药禁忌等相关研究,在今后应该更加系统。应该加强对京族医药研究的立项支持,确保研究经费,培养研究力量。对京医京药的保护和传承,最起码应该做到进入书籍,进入博物馆,如有可能,应该进入课堂。
在现代化医疗普及的前提下,过分强调京族医药的现实作用实际上是徒劳的。应转变观念,多发挥京族医药文化中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方面,如保健养生和食疗文化。此外,对京族医药的传承不能只靠行政手段,京医、京药的退化是历史必然,只靠行政手段也无法阻止历史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京族群众已经不只满足于消灭病痛,更希望强身健体,因此对本民族医药文化中的保健养身和食疗文化自然有着更好的接受度。
京族特色医药文化是在京族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因此不能将京族医药的传承保护独立于京族发展的进程之外。京族医药的产生本就是为京族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在新时代不断挖掘京族特色医药文化,完全可以使京族医药在京族的发展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人们更加关注文化和保健的新时代,可以结合京族医药文化进行文创产品、保健型特色农产品海产品开发,也可结合海岛旅游开发深度体验型的食疗体验项目。京医善治风湿,如爬墙枫适量同猪骨煲食,就可以开发成为药膳类饮食项目;如用披北木根150~200 g泡酒,或用木瓜公果泡酒,可开发为保健型药酒项目。正确认识到京族医药文化的现实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土医土药”是落后的。
在新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自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官方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包括京族同胞自己在内的有志之士都能有意识地进行发掘、保护和传承。要正确认识京族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点,并大力发扬。京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应该是个系统工程,要与京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只有不断推动京族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才能使京族医药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