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日光
摘要:自2016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针对扶贫开发当中的“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又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当前,扶志还需要扶智。在广大的农村,有很多年轻一辈因经济困难等因素无法入学继续深造,长期滞留家中容易变成不稳定群体。广西通过开展贫困家庭成员中期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型就业最终脱贫的方式,开辟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
關键词:建档立卡;技能培训;就业
一、广西目前的扶贫情况
广西是一个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的边疆省份,也是全国脱贫工作的一个主战场。据相关数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广西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012万人减少到2015年末的452万人,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9万,年均减贫12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7.9%左右。但是,目前广西还存在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未全面改善。
根据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攻坚五年、圆梦小康”为主题,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十大行动”,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二、技工院校开展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中期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型就业最终脱贫实践分析
学一技之长,发洪荒之力脱贫。2016年起,有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扶贫办、财政厅联合发文,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结对帮扶全区54个贫困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开展中期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型就业最终脱贫这一活动,极大地减轻了贫困户家庭的经济压力。2016年底,广西共有5997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中期就业技能专项培训。在入学的“两后生”中,17周岁以下的占69%,初中毕业生占89%。
(一)中期培训保障学习连贯性,有助于工匠精神培养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开始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大背景下,不能没有年轻人的身影,贫困家庭的青年学子正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强大动力和人才库。广西适时抓住了精准脱贫和贫困家庭成员中的学生两个关键点,以中期就业技能培训为顶层设计,避免了因短期培训技能的基础不够牢固的情况,以前的培训重在走过场,“听了就忘”“听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让培训虽然投资多但是回报率特别少,更是难以传授工匠之道。但是通过中期就业技能,让学员在学校吃住学、融进学校的生活中,不但扎实打牢了技能基础,而且培养学员的纪律性以及团队精神,通过成才先成人的方式,以德育为基础,努力规范良好的公民道德以及职业道德,让学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今后进一步培养工匠精神具有推动作用。
(二)依托技工院校资源,开展“两后生”培训
据统计,广西区内拥有48所技工院校,这些学校预计在校人数达到1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每年为社会培养电焊、电工、家电维修、汽车美容等行业人员约3万人。基于这个思路,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扶贫开发办公室制定了《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方案》c从2016年至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精准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两后生”,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以上职业技能,技工学校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帮助参加培训合格的学员实现技能型就业,而且在学员就业过程中,技工院校对学员进行长达一年的就业跟踪服务,确保培训后的学员能够实现技能型就业,有稳定收入从而带动贫困家庭脱贫。
(三)统筹资金帮扶,减轻贫困户家庭经济压力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相关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发[2016]74号)等相关文件内容规定,“两后生”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财政给予1.2万元/人/学年的补贴。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进行补贴。
(四)校企合作的订单模式解决贫困户家庭学生后顾之忧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就业好,才是真的好。考虑到为了免除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两后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广西技工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订单模式方法,将培训合格的“两后生”推荐到企业就业,保证学员不仅能就业,而且就业有选择,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比如技工院校与生源地企业联合开办成立“精准扶贫班”,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直接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种订单教学可以快速的培养符合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性人才,也可以给贫困户家庭尽快脱贫起到很好的效果,据统计,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学员,在当前与技工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的企业当中,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待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以后会达到4000元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开展“两后生”为主的种种脱贫的活动后,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学生通过此途径继续上学顺利就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源头教育薄弱导致后续教育吃力。在乡镇等地方幼儿园、小学高中等基础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偏弱,导致孩子从小对学习没有兴趣。二是学生以及其家长对当前社会生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还认为只要有力气就可以打工挣钱,因此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三是从社会氛围看,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初、高中毕业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他们更热衷于参加学历教育,而贫困家庭又难以承担起学历教育的压力,导致贫困家庭成员无学历有无技能实现稳定收入而进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四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是因为家有老弱病残没有劳动力,“两后生”选择在家里务农“照顾家庭”不愿意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更不愿意在外就业。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思想观点尚未转变,教育方面的投入较少。很多情况下教室环境的改善多靠公益慈善组织的捐款捐物改进,政府主导投入力度不大,导致乡镇一级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软环境都不如市级同等级别学校。二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文化的提升,科技领域的人才更是难以吸引。人才的匮乏更造成了贫困地区越来越贫困的恶性循环。
基于上述情况,对技工院校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有以下反思:一是对于贫困家庭的初中应届毕业成员来说培训一年后年纪还相对较小,他们去就业仍属于未成年工,因此在确定培训工种是一定要做好策划,一定要考虑到该工种就业岗位的劳动强度问题;二是虽然中期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在德育、职业道德培养以及工匠之道的传授均有所考虑,但是培训结束后其所获得的职业资格等级比较低而且由于学制未达要求不能获取中职教育的学历证书,所以在学员就业跟踪服务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员参加再教育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或者学历证书,以便其今后发展有更充足的动力。
四、结语
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扶贫不光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广西开展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中期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型就业最终脱贫活动,可以说让贫困劳动力家庭成员掌握了一技之长,更是通过培训提高了职业素养,实现了从寒门弟子到产业员工到技能人才的转变,切切实实地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资源,不仅促进了一个地方的就业增长,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