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摘 要: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当下社会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思潮是社会思想的动态表现。社会思潮的影响力是综合的,但表現在个体上,又有它具体的区别和差异,它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但是又有着其影响的局限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它受到多元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又和个人成长、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受到社会思想的动态影响,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进而因为价值观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实践,这些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改变社会思想,这些反作用有好的也有坏的。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发挥主体作用,引领社会思想进步,运用进步的思想改造好社会,又要在校园里发扬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的现状
社会思潮即动态表达的社会思想,它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兴趣和需求,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也体现出了社会生活的未来倾向性。科学地分析和把握当下的社会思潮,并利用教育文化手段或通过新闻媒体的力量对于当下的社会思潮进行适宜的调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创造更好更高尚的生活环境。
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现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问题。社会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其特有的社会思想。同时,社会思想受经济政治影响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非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潮得到了消除,其余各种思潮也被压制了下去,对于非社会主义社会思潮的压制在“文革”时期达到了顶峰。后期随着“文革”结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得到发展,政治文化环境宽松,非社会主义思潮抬头,并作用于社会存在,挑战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地位。后期网络技术发展,非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资本主义思潮渗透进来,资本主义思潮向社会主义思潮的挑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导致制度混乱,计划和市场一体。但我国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势,在保证兼容多元文化的同时,又稳固了社会主义思潮的主体地位,正常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得到了稳固发展。
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核心要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最根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进步的象征。因此,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在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引领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道德感、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帮助大学生实现思想进步,武装头脑,实现个人价值,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辨明道路的同时,也要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向大学生输送优质的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自信。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当代大学生 ,增强其责任意识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大学生群体,有助于其树立远大正确的理想,使其加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队伍中,为之奋斗,以促进社会进步,反馈社会,实现中国梦。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有文化、有能力,也有热情,但是他们的思想是迷茫的。所以,我们要让其正确意识到:中华民族要想强盛、要想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思潮是社会思想的动态表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并且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会因为受到社会思潮的冲击而改变,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这在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生活中呈渐进式影响,是一个渐进式的缓慢且复杂的过程,是群体的影响,但在每个人的身上又有着其影响的差异性。从个体角度来说,表现为价值认识和价值认同,价值认识即接触到的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思想。价值认同阶段则是对所接触到的理想信念或意识形态的认同,并加以消化吸收进入个人特有的价值体系中。从价值认识到价值认同的过程是缓慢且复杂的,因此我们更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作用,教会大学生明辨是非、砥砺自我、不断前行。
结语
一个有发展、有前途的国家必须将其注意力投入到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才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只有靠他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从而使大学生知行合一,投入到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只有凝聚大学生的先进思想,我们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发展生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竞争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9.
[2]邓卓明.论社会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交互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