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娟
数学教学的基础,来源于学生对“计算”的感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通常可以用简单的“计算”来解决,特别是简便运算,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更是独当一面。如果学生的计算水平高,学习数学就能得心应手。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呢?
一、重视引导学生简便计算意识
简便计算是一种特殊的计算,它运用运算定律,使一个很复杂的式子变得简单。在平时一定要不断教授学生简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简算的优越性。例如:妈妈到超市买东西,买了4个学生用杯,每个4.5元;买了6支苹果醋,每支4.5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在做这道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说出答案。学生A:我先算买学生用杯的总价:4×4.5=18元;再算苹果醋的总价:6×4.5=27元;然后加起来算出一共要付的价钱:18+27=45元。但有的学生就很快地说出答案了,学生B:因为学生用杯和苹果醋的单价上相同的,所以可以直接算10个4.5是多少就可以了,我是这样算的:4.5×(4+6)=45元。很明显,学生B比学生A算的速度快得多,这时候,学生就会深刻感受到简算的魅力了。
二、帮助学生养成“凑整”思想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前渗透学生“凑整”的数学简算思想。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有些数字搭配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因为25×4=100,125×8=1000,所以学生在计算时,应当看到25就想4,看到125就想8。通过整数的“凑整”思想的渗透过渡到小数和分数当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125×48时,学生出现的简算方法就尽不相同了。学生A:125×48=125×(40+8);学生B:125×48=125×(50-2);学生C:125×48=125×8×6。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并对比,会发现学生C的方法是最简便的。也就是说如果将一个数拆分成乘法能达到简便的目的,要比拆分成加减法要简便。当然,这是要求学生对这些“特殊值”有足够的记忆才能运用自如。
三、有意识地将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作为教学的重点
小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主要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除法和减法性质。这些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要将这些定律的教学作为重点。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有些计算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中某一概念不清导致的。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让学生加以区别:42×99、42×99+42、42×101、42×101-42。这几道题类型相近,很多学生会混淆不清。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它的正向应用和逆向应用的不同之处。
教学时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42×99是表示99个42相加,已经有99个了,我们可不可以看作是100个42相加呢?那如果算了100个42相加,比原来多算了几个42了?多算了1个42,那就在变式上减掉1个42就可以了。即42×99=42×(100-1)=42×100-42×1=4158。实际上就是将原式的99拆分成(100-1)的差。但一定向学生强调,将数进行拆分,一定不能改变数的大小,否则就会改变原式的结果了。42×99+42是表示两数的积和一个数相加,求和是多少。观察式子,前面是99个42相加,加后面的1个42,99个42加上1个42是不是100个42相加呢?所以42×99+42=42×(99+1)=42×100=4200
42×99和42×99+42两题质的区别是:42×99是将99拆分成(100-1)的差,而42×99+42是按原式大小直接进行计算的,因为式子已经呈现是100个42相加,不需要将数进行拆分了。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道题的区别,对于后两题当然就迎刃而解了。
四、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有很強的针对性
作业布置要遵循少而精、有针对性、层次性、及时性、趣味性、多样性的原则。作业的设计要具有代表性,能紧扣新知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形式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做计算题。教学中为防患于未然,可让学生多做改错题。先判断算得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6 ×25 102-2×46
= (4 ×9)×25 =100×46
=4×25+9×25 =4600
=100+225
=325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强化训练,学生的简便意识逐渐得到提高。加强学生简便计算技能的教学探索已成为一种趋势。使学生在一种自主自发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简便计算技能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数学科组每学期都举办数学口算、计算或解决问题等小竞赛,涌现出一大批计算技能很强、解决问题很精练的学生,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