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远媚
摘要: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教育模式在各高校、各专业相继铺展而开,在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声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产、学、研分析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产学研 高校声乐 声乐教育 声乐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99-02
在国内设有高校音乐教育的学校里,声乐、钢琴、舞蹈、器乐几乎都是各高校必开的专业课,而这些课程是需要实践作为支撑的。无可厚非,各高校的这些专业课程也都要求学生每个学期或每学年结束要开学习汇报会。但是,请问这些学习汇报会的观众都是谁?普遍都是该学校的领导、老师、同学,也有邀请校外一些亲友团之类的来观看的,但社会影响力极低。很多高校声乐教师演唱水平极高,特别是21世纪以后,各高校新进的声乐教师都有硕士以上的学历学位,有些还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声乐博士,但是在外出镜率极低,有些教师安分于上完声乐课搞几场关门自演的学生音乐会就算完成工作量了。而相比之下,央视捧出来的草根明星每周一场的选修节目,一年下来也积累了一定的观众基础,而后还不断的作为嘉宾和评委出现,其社会的影响力很高。因此说,高校的声乐教育产学研脱节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一、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产
(一)高校声乐教育要产什么人才
高校声乐教育要呈现出健康良好、向上发展的状态,在供给侧的背景下看是一定要追究其教育的源头问题,也就是“产”的问题。21世纪,中国高等声乐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美声、民族、通俗的说法虽然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目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概念代替人们心目对唱法的分类。通俗唱法最具有群众基础,是不是意味着高校的声乐教育都应该重视通俗唱法,侧重培养通俗歌手呢?那也未必,通俗唱法之所以排在人民大众心目中对声乐需求的前列,不是唱法本身的因素而是因为电视台的单一侧重性的传播问题,一些特殊场合(如:酒吧、商场、广场等)搞演出活动一般都是通俗歌手为主,一些通俗歌手出场费甚至于大于歌剧表演艺术家一年的酬劳。这只是导致民族、美声唱法在人民大众心目中失去地位的原因之一,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呢?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作曲家写的新歌不是为青歌赛、金钟奖等青年歌手量身定做,就是为这个那个晚会宣传主旋律而用,久而久之,群众们一听到的所谓民族、美声必然想到政治成分。当然作曲家也有创造了很多老百姓们爱唱的歌曲,如:父亲、母亲、儿行千里等歌曲。而且民族、美声唱法歌手一般都喜欢选择音乐厅开音乐会,并且采用无话筒演唱的方式。现在比较有档次的音乐厅,特别是有声学效果的音乐厅租金也相当高,为了平衡开支这样的音乐会一般也会开设售卖门票这一环节。因为民族、美声唱法是侧重于学术型的歌唱,通俗唱法现今的艺术功能更侧重于娱乐化,这就是曲高和寡的真正诠释。问题又来了:并不受民众欢迎的美声唱法课程难道就不开设了吗?高等声乐教育本身开设民族、美声唱法课程是追求学术性、保持传统的一种象征,但不能不重视民众的反馈。歌唱家们演唱外国作品一般使用原文演唱,由于语言的天然屏障这种就造成了美声唱法不容易让普通的中国观众理解并接受,也就更加不可能演唱了。以上分析的是三种唱法在市场上的需求,各高校对于三种唱法人才的培养想必也有各自的特色,如:随着快男快女、中国好声音等一些选秀节目的开展后,四川、广州等一些音乐学院纷纷加强了对通俗歌手人才的培养。怎样平衡三种唱法的人才培养,准确定位各自的培养特色是高校制定声乐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高等声乐教育要怎么产这些人才
笔者认为定位于培养学术性声乐表演人才的学校肯定更侧重于民族、美声唱法歌手的培养,而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一些一线城市音乐学院培养通俗歌手也是时代的呼唤。而怎样培养这些人才?首为重要的是声乐课堂教育。也就是说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理论知识与演唱技巧的获得都必须要在课堂里解决。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必要相互平衡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声乐演唱水平。老师一厢情愿的付出,学生不愿意学习,抑或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却遇上会忽悠的老师等教与学不均衡的现象都不利于学生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其次,要考虑增加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机会,如:与当地歌舞团合作共建艺术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参加歌剧、音乐剧、歌舞、独唱等演出的排练与汇演,使得大部分学生每周、每月、每学期都能参与到社会艺术实践中。学生汇报音乐会也直接往可以往社区开,稳定群众基础,使得高等声乐教育更好的服务到群众中去。再次,要把握时代机遇,进行国际、两岸四地、省际声乐艺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在声乐艺术交流的过程中开拓视野,而教师们在声乐科学理论研讨中也能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最后,21世纪是运用科技手段的新时代,很多著名的网站都开始使用3D模拟教室或者在线视频教学。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被吸收到现代化的声乐教育教学当中,如:声乐教学APP、声乐教育在线等。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学
产学研之学指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习,向谁学习?传统的思维而言,高校的声乐教育一般都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三以上的授课形式,课上由教师给学生练声到演唱声乐作品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演唱方法以及歌曲的情感处理、表演艺术等知识。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們要从传统的声乐课堂走出来。首先,声乐课堂要与互联网教育展开联系。戴玉强老师主讲了一个声乐慕课的经典之作“戴你歌唱”,在中国大学公开课平台中,赵登营老师也主讲了声乐微课。这些声乐网络学习平台的出现给学生多了很多学习的声乐的方式,进入这些平台能直接的、免费的了解国内高级的声乐教育家的教学理念,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其次,声乐学习要走出校园。名人名家的音乐会、声乐讲座、歌剧表演等都是学生们能学到本领的好去处,但由于各地情况各异以及学生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学校本身请进来,实际上很多高校一直来都有做名人名家的音乐会、声乐讲座,但歌剧表演一般还是要去到歌剧院才能观看的。而现在有了互联网以后,学生们能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国内外的优秀歌剧表演。笔者认为现代的大学生学习声乐要从意识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单一的向老师学习,转为除了向自己老师学习以外,还要向同学学习、向民歌传承人学习、向歌唱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
三、高校声乐教育中的研
高校声乐教育研究什么?在我国高校,教师们要进行科学研究、学生们同样要围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的研究。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并且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并不一致。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实际上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接近的学生。例如:一名声乐教师所教授的声乐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不一定和自己声乐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种时候可以与其他老师一起商讨以学生的论文题目为中心,以研究方向接近作为原则选择适合的人选。教师与学生的研究方向一致无论是对教师的科学与教改研究抑或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写作都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在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应多重视自己多参与社会实践,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声乐研究的科学性。教师可以到歌剧院、文化艺术团体挂职。如果说一个教歌剧表演的老师,连演都没有演过哪怕是片段,那教授学生声乐理论那不就是纸上谈兵吗?而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桥梁,则是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产学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翊.高校声乐课“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03):47-48.
[2]王茹.基于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声乐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魅力中国,2014,(21):154.
[3]陈荔.高职院校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0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