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不平衡性与实质性对比研究

2018-01-22 10:29曲根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

曲根

摘要: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的出现昭示着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审美样式的出现,本文从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的实质性、观念性及联系入手,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关键词:现代 后现代主义 不平衡性 对比与联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41-02

西方艺术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初的视觉饕餮盛宴之后,在20世纪60、70年代之后转向后现代艺术,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状况可以归结成为:继承与演变;批判与反思。较早指出艺术上的“现代性”的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1821-1867)在阐释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上的一半,而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也就是说构成艺术美的一种成份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多少难以加以确定;另一种成份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可以说它是时代、风尚、道德、情欲等因素中的一种或者是因素的兼容并蓄。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凸现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两种构成要素:一种是传统古典式的永恒和不变,另一种则是完全与之相对的新因素偶然性与瞬间性的“现代性”。也就是说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开始了古典审美范式向现代审美范式转变的过程,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艺术的发展则更明显的表现出传统审美范式消亡的现象,以一种其他的方式并存在新的审美范式之中,并且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一、现代艺术发展的实质性

人们在19-20世纪之交得到这样一种直观的感受:整个西方艺术世界“变了”甚至“乱了”,人们曾经认为是美德,现在有人弃之不顾;曾经那些“丑陋的”,却如珍宝般被爱惜,曾经和当今之间似乎形成了一道深深的沟壑。这种变化实际上提示了一种新的方式的出现,这可能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或者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昭示着这种新旧观念之间的不同与冲突。这种变化表明审美领域发生一场革命,审美范式势必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艺术家不断的更新自我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此对抗来观众长期的审美疲劳,逐渐从古典的样式转向了现代的样式,这种审美的现代性经由视觉领域快速的显现出来。

现代派的艺术家本着抵抗传统美学体系的目标,在艺术创作的美感和艺术性、作品体现的思想内核、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倾诉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突破和探索。在观念上,现代派艺术家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以无逻辑的表达方式阐述内心,揭示社会内核,他们喜好依靠的符号、结构、形式,来使观者感知。就艺术评论家而言,在对于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似乎呈现出无能为力,因为现代艺术的创作过程跟多的艺术家本身观念的输出,而视觉图像不能够完全成为观念的物质形象,害怕观者因为解读过程的个人性暗示而误导。

一些现代派美学在这特点的时期中,一些形而上学观念在不断涌动,这种表现在存在主义、信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的美学中。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体现为“现代科学与极权国家都是技术的本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技术的随从……归根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本身交给技术制造处理”;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则针对着“中世纪结束以来,人一方面觉醒过来,另一方面又由于自己的孤独而感到压抑和挫折”的精神心理事实,主张“以人为中心”返回到“以神为中心”,以神本主义代替人本主义;萨特设定”存在限于本质”。前者思想类似于老子,以虚无为存在的背景,并且坚持这种永恒性,所持有的观点将虚无当作存在的永恒背景;而萨特认为:在充实的存在中没有余地容纳作为不在场的否定物,虚无乃是由意识的存在来构成现实之物同存在主义相对立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认为:所谓的形而上是要深入到深层的本质共性的结构中去寻求对任何转换形式的最终揭示。

二、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相似性与差异

现代、后现代艺术家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一些现代派的艺术家在70年代后,通过访谈录表达观念,他们表现出的状态类似现代广告一般,期间不乏高谈阔论、甚至哗众取宠。有的艺术家为了突出艺术的个性,选择即兴表演形式,力图取消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作品、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偶发艺术、状态艺术、表演艺术这种以行为和肢体语言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出现。但是这些流派的内核还是想争取使用全新的表现形式,吸引观者,表述内心,传递观念。

就作品本身而言,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得以生产各色各样的图像来呈现这个新生事物此起彼伏的时代,同时开始提供搜奇探胜的有力手段。现代、后现代艺术家将前代的古典主义艺术家作品中的“信息”及其“密码”都变成了自己的内容。从修辞学、话语学的角度看,这种继承性和对古典主义经典作品的理解是借助并使用“反讽的语境化”的手段展示出来的。作品纳入了某种更高的逻辑系列中,融入了与其说看起来是一种独立性内容还不如说是像容器一样使其他图像得到归属的图像之中,出现了一种传统与现在的“兼容”现象。

但是事实上,后现代艺术家对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追求本质上还是与现代主义对纯粹造型形式的表达存在差别的。观者过多接触形式主义的花样之后,会渴望具有主题、形象、内容的艺术时,更加为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事实上,后现代藝术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现代主义与传统艺术冲突格局中妥协的产物,它重视公众欣赏心理定势的自然移变,在折衷的同时并不满足于对等的调和,呈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整合性。

三、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的联系

就艺术实践来看,欧洲画家在创造新的图像、推出新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其抉择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过去的艺术遗产。传统已经比任何一个画家的生命周期漫长了许多倍,画家必须背负传统的重担,而对传统的诸种方式往往就是他创作的中心问题。对艺术家来说,“他要么由于模仿过去时代的艺术而受约于某种风格的共性(比如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共性),要么觉得自己在传统的位置上只是一个晚辈,或者两者同时兼而有之。这种现象在现代及后现代艺术实践中有所表现,对于影响艺术创作的观念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得也如此显著。

利奥塔德在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性上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在美学上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进行了表述,认为后现代是现代的一个构成的部分。现代主义创作中经常性的流露出叙事性和抒情性,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乐于投入,仍旧保持诗学风貌,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质。

后现代文化是另一番情调。它把‘不可言说的表现在‘再现本身中。后现代是一种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的形式。它在寻找全新的表现方式的同时不再以相同的品位来集体分享乡愁的缅怀。后现代主义想传达给观者‘不可言说的认识”。如果根据未来(以后 post)的先在(modo)的这一悖论基础上进行探讨则更容易理解后现代主义的真谛。利奥塔德表明:后现代知识并非为权威者所役使的工具,而是促进了观者感受形形色色的事物,从而得到承受宽容异质的标准。后现代知识并不是专家的一致性,而是属于创造者的悖谬推理和矛盾论。

利奥塔德在对后现代知识发展状况的论述中提到:即便哈贝马斯的交流理性也在后现代思想冲击的过程中失去了那些永恒的幻想。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叙事知识)在新的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矛盾加深,却又不可分离,传统的知识已经出现了合法性危机。现代科学的范式向伪证主义倾斜的话,本身的合法性会受到动摇;理性与科技的进步也会对人类对于理性中的自由、博爱、平等的理念带来冲击,人文系统的知识的合法性便会出现危机。

事实上,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发展就状态状而言,混杂在艺术其中还包含着非艺术、反艺术,它们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甚至有所矛盾的状态,却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格,这些也正是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法]利奥塔德.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字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2][德]海德格尔.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哲学论文著选集[M].陈清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丕显.对立与互补:马列文论和现代西方思潮[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

[4]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现代
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现代语言学探讨
后现代主义设计
碎片与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