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飞庆
摘 要:高中体育课在义务教育阶段都会开设,但由于各地要求不一样,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学科功能。通过分析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去弥补高中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所存在的缺失,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缺失;矫治
高中体育课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体现出体育整体的教育思想,反映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可以有效地根据目标的设计,进行课堂教学,从而通过学习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
一、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实施之前,首先要对课堂进行整体的目标设计,在授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模式的选择。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明确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能力。体育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主要是以应试教育和分散教学为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经常会有所变动。高中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课程在开启之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对于所制定的一些教学体系也不够理解。整体的模糊教学就造成了无法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的运动形式较少,对于学生所建立的教学项目也较少。
二、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一)全面性目标与简洁性目标相结合
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将目标进行全面性和科学性的结合,推动高中教育课程设计的发展。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摒弃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缺点,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学习技巧。简化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于重要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而细致化的设计,通过仔细的研究制定措施,解决体育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存在的纰漏。在设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时,突出教学的主要目标,强化体育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方面能力发展,促进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发展,深化体育教学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设定体育教学目标时,选择目标要在体育教学的范畴之内,在确定完目标之后,就要通过一些教学措施来实现目标。通过一些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加强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掌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相结合
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科学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预先设定教学的目标,可以按照教师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拟定。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一般不会将教学的目标设置得太高,通常都具有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在教学的具体流程上,并不会太复杂。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会像教案中所写的那样简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彼此互动共同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收获到新的知识,认识到新的领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生成性目标,总结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全面去应用课程中的资源。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如,教学“跳绳”和“掷实心球”内容时,首先交代给学生:跳绳和掷球项目人人都会,大家都有成功的可能。然而,绝不能轻描淡写地应对这两个项目,其中它们的动作要领非常重要,诸如跳绳过程中的跳跃高度如何,跳跃频率怎样,还有在规定时间内要避免失误,延续其稳定性等。只有在开始阶段预设好运动过程中的阶段和结果,方能达成较好的生成性目标。教师可让学生分成若干比赛小组,小组内协调合作,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最终结果提请大家一起分析哪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结果,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反复尝试,最终得出共识。
三、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主体性
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通过教学的目标来展现主体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现代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并且在一种较为快乐的氛围当中去体验知识的力量。在高中体育课程目标设定时,就要充分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學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体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多样性,由于每一个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和知识都不一样,就会体现出所教授的班级呈现出差异性。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统一化设定,要灵活运用教学知识去设定教学目标,推动体育教学稳定而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应该被各界所重视,为了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应结合所在班级的学情,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并将所有教学目标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并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