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迪
摘 要:一个人在阅读时,首先要对语言文字有所感觉,才能达到对内容的理解。感觉越敏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言文字是读者通往作者心灵必经的“桥梁”。只有有了语感,才能通过这座桥梁。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重在抓住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去品评体会,让生有所悟,有所感受,有所遵循,逐步实现“驾驶语言文字”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语境
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训练的量,也就谈不上训练的质;光有训练的量,也就谈不上训练的质。
培养语感,一定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用“读中理解,读中生情”的方法。如《清澈的湖水中》我做了以下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清澈的湖水怎么样?请你读读写湖水美的句子!”学生读完又展开了互评的活动。然后我又说:“老师也来读读,大家闭眼想象景色之美。”学生听完之后,纷纷举手说他们想象中的湖水之美。最后,我又说:“请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吧!”学生在背诵过程不仅感受到了湖水之美,更能感受到语言之美,不难看出,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入境融情,培养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的感情,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语文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培养语感,必须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课文《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呀,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我特做以下设计,生读完后问:“水静吗?”“想象一下,现在你所在的这个教室就是一艘小船,你的脚下是水,开始读。”读完后又问生:“坐在船上,你感觉到水的流动了吗?”生说:“没有。”师问:“静吗?”生答:“静”。“好,再读。”就这样,让学生在入境融情的状态下,反复诵读,学生的心灵与文体撞击,在撞击中触动,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情味感,培养了语感。只有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
三、在比较中培养语感
比较、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不同方式的比较如“替换”“替代”“删除”等,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形象、精炼。如《你们想错了》中有这样一句:“‘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我校老师在教学时则运用了调换重点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品读,他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下面两个句子中带点的词语各表达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读?(1)“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2)“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愤怒地说。他先让学生默读思考,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区别这两个词的重音和语速的不同。最后引导他们反复品读,使学生明白了“淡淡”一词表现了方志敏临危不惧、从容镇定、蔑视敌人的大将风度,若把“淡淡地”替换为“愤怒地”或“大声地”反而不恰当,会有损于方志敏的光辉形象。学生从中明确用词准确、精炼、形象的意义,继而培养了语感。
四、联系生活,想象画图,培养语感
语言具有形象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形态、色彩以及人物的容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受。
如《初冬》一文中,描写“下雾时”和“雾散后”指导抓住“发出”和“射出”两个重点词进行分析比较。通过让学生联系现实自然景象,想象画面来启发思考,让学生明白了“发出”和“射出”是一种怎样的具体形态。这样,阅读才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当学生读到那些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文章时,他们便会浮想联翩,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
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自然美景,穿越时间隧道去聆听狂风暴雨,作品的语言就不再是死的语言,而是学生心目中的美好画卷。
五、调动感官,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嘴动、手动,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強,在使用中提高。
靳家彦老师于3月15日在乌市实验小学所上的示范课《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又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画,画村庄、画小河的清澈、画山、画树、画空气以及画空气的清新。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感悟中得以升华。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抓住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去品评体会,让生有所悟,有所感受,有所遵循,逐步实现“驾驶语言文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05(4).
[2]吕小君.走出朗读指导的误区[J].小学语文教学,2005(2).
[3]黄彦.让孩子亲近美文之美[J].语文教学通讯,2004(12).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