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成
古诗教学应“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即指诗人,读诗即读人,欣赏诗歌,首重了解诗人,对诗人全方位地了解,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传统诗歌课堂对诗人的介绍往往一掠而过,导致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仅限于姓名,甚至有的高中生连一些常识问题都会弄错。这样的教法没有把诗人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让学生了解,而是当成留在故纸堆里冰冷的老古董去排斥。学生对诗人的印象也仅停留在每天的复习资料中,或试卷的答案中。长此以往,对继承传统文化、探索诗歌作品意蕴、领悟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显然是不利的。
中学课文里选取的古诗篇目较多,涉及的诗人数量也比较多,再加上課时安排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位诗人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对诗人要分为重要诗人和次要诗人。在长期的备课活动中,对于重要诗人,教师应该要有一个深入的研究,这样既可以形成自己对诗人的独特看法,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对于诗人的深入了解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和论诗知人两个方面达到。
一、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说得很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因此,“知人论世”也需要用现代观念去审视诗人,不应该将古代诗人当成古人,拉开学生跟他们的距离,而应该将他们放在现实社会中,用现实的眼光去接触他们,甚至与他们做朋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尽可能多地翻阅资料,给学生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诗人形象,这个形象包括诗人的外在形象和诗歌形象。诗人的外在形象即诗人的外表、相貌、性格特征、人生经历、生活习惯等。诗人的诗歌形象则是指诗人在每一首诗中歌塑造出来的形象。以李白为例,首先通过资料分析李白的外在形象:
1.从外形身高上来讲,李白曾在《与韩荆州书》中提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李白的身高应该在170厘米左右。而李白的相貌在魏炎的《李翰林集序》中描写到:“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意思就是说李白目光炯炯有神,张口如饿虎般有气势。这样的长相并不太帅也不丑,但是很有气势。
2.从性格特征上来讲,《新唐书》记载: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旧唐书李白传》记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李翰林集序》记载:“白本陇西,乃放形。”三本史料都提到了李白任侠,志气宏放,方形,说明李白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
3.从生活习惯上来讲,很多史料提到了李白喜欢喝酒,《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提到:“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而且他不论喝酒的时候,还是喝完酒的时候,都喜欢唱歌,《新唐书》记载他:酣歌纵酒。可以看到,李白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喜欢喝酒喜欢唱歌的人。
当然,诗人的外在形象并不仅仅包括以上的三个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诗人的外在形象加以不同的理解,尽可能地对诗人的外在形象进行补充。
二、论诗知人
这里所说的“诗”不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它包括诗人所有的文章诗词在内。诗歌是诗人感情的积累和喷发,人们可以通过对诗人的文章诗词对诗人的性格和感情进行分析,进一步将诗人的形象丰满,让他们变得栩栩如生。
很多资料在分析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时,总是说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形象,这样的说法在本诗中无可厚非,因为此时的李白处在一种激愤的情绪中,说他蔑视权贵傲岸不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只是李白众多诗歌形象中的一种形象,不能就此断定李白就是一个蔑视权贵的人。事实上,李白在有的时候也会向权贵低头,比如,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一开篇这样说: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张中行先生对这一段评价说:“因求人赏识而过于称扬有权位的人,说严重些是阿谀奉承,就涉及自己的品格了。”这一段文字确实给人一种拍马屁的感觉,甚至可以说这段文字极尽阿谀奉承之事,是不是和李白一贯的形象不一样呢?还有,李白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但他并不是为了真正的隐居,《赠裴十四》中说得很清楚:“身骑白,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这表明李白隐居山中的目的是以隐居为手段,自抬身价,以便有朝一日得到君王重用,完成功业。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对诗人形象的解析,是诗歌鉴赏中应该放在重要地位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经过研究诗人的资料后,可以采取在起始年段进行专题讲座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诗人,了解诗人。这样的做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