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舜
摘 要:在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当中,体育改革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育工作。”随着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和实施,社团活动成为高中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一些教育现象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方法策略,为学校体育良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社团;教育教学
一、高中学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
各种各样的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体系中除体育课外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体育锻炼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学业紧张,高三学生的体育课通常会被压缩,甚至被取消,所以学校要想办法补救。完成体育课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低要求,而种类繁多的学生体育社团则成为学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主要载体。中学生喜欢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弥补学校体育课程不足的缺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的体育社团和体育课程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校园体育运动的风气,对体育教学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学校的体育社团对培养人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人们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社团的含义
体育社团活动不同于体育课程,它的形式比较自由,组织比较灵活,活动时间也比较随意,社团独特的个性吸引了许多中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中来,而社团的灵活性和大家的共同爱好,使之成为一个非正式组织的小团体。不同的社团规模也不一样,这是在一种比较公平自由的环境下,通过有趣的体育项目把学生和教师再次联系到一起。通过发挥体育文化的多元性,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赋予体育社团和体育精神新的含义。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凝聚学生的团结力,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性质和意义,通过组织和参加体育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创造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以兴趣为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虽然高中生的课业比较繁重,但是要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通过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三、目前高中体育的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不科学
现在上课的主要内容还都是一些跑步,足球,篮球这样传统的竞赛项目,课程比较单一无趣,很少有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运动。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缺乏积极性,并且对于一些传统的上课模式感到很乏味。上课前的热身运动,仍然是绕着操场跑圈或者原地做一些准备活动等。这一系列的行为让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2.教学方法枯燥
教师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还是以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没有进行“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忽视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和感受。现在学校的一些编制设置得不合理,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只注重文化成绩的学习,因此在编制上文化老师会多于专业的体育老师,具有相关专业素质的老师比较少,在人员匹配和专业素质水平上都不同,这些都给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也让相关课程的老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的课程失去了信心,使他们的积极性变低。体育锻炼需要有相应的场地和场所,这是开展体育锻炼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局限性,没有办法设置一些新时代需求的教学场所,例如游泳池、网球场等,因此使体育教学大打折扣。
四、体育社团的宣传工作
学校的体育社团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场所,因此在安排社团活动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社团活动要以促进学生体育发展为重点来进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工作要领,学生在加入社团的时候要自觉地服从管理,还要做好实名登记,这样对后期的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社团招新都是在每个学期的开学进行的,因此社团干部要做好人员安排和宣传方面的工作,可以印发自己社团的广告,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社团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情况、工作总结材料要及时报学校备案。学生社团除按自己的计划活动外,应积极参加学校统一策划的大型活动,承担相关工作。
總之,中学生体育社团对发展学校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我们要很好地发挥体育社团的优势,促进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程春凤.体育社团对中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2]王良宇.试述中学生体育社团对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6.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