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燕
摘 要:在研究课程标准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总在设计如何适时将地理信息和资源带到地理课堂,在课本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创造性地重新组织素材使课本真正活起来,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内在的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针对不同内容适时增设地理实验课,挖掘教材的开放性特征,利用实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關键词:学习方式;地理;教学
一、开展地理实验课的必要性
1.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物理、文学的相关观点和知识来论证地理知识,并使之更有用、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科学的发展和需求。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地理科学的价值也得以体现。从学生身边教起,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地理事物教起。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回想中学阶段的所有课程,很多已经没什么印象,而能够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充满兴趣的往往是那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和实践。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学生处在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兴趣程度取决于对课程价值的认识。对于只凭老师讲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识,他们觉得枯燥、乏味,难于想象和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对于他们可动手操作探究获得的知识,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
3.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占据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得不到均等机会的现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上积极参与,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验活动,使其创造性得到升华;要通过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4.应对高考典型的地理实验题,需要学生平时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应用课本的基本知识及原理进行设计;实验器材简单、实验方法简便可行、实验过程清晰、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原理;实验步骤一般分为多步进行,加强对比实验,或重复步骤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二、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理实验课课程盘点
开设实验课,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地理实验课的开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即合理挖掘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在正常的地理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设地理实验课,将会成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广阔空间。
三、分享成功的实验课例和学生的精彩表现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知行合一”,教学要让“教、学、做”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功能,在进行地理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地理实验教学的功能。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活动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推理结论,培养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案例1:必修一中,在学习河流堆积地貌时,为了理解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学生可以自己模拟这个实验,在初步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又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最终请同伴将实验过程用DV拍摄下来,上课时,可以以微课的形式播放出来,与同学共享。
案例2:针对第二章中特别抽象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我采用了先动手实验再理解知识的做法。以全班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各小组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其实材料也很简单,就是地球仪、透明胶布、纸条、彩笔,准备起来很容易。在各组边制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说出东北信风、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形成原因,最后总结分布规律。
案例3:还有一类“探索和技能”实验,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影长,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中采光面与楼顶的交角、楼房间距的设计、室内采光面积的大小等,这些都是比较抽象又难理解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测量和计算会突破难点,使学生精神振奋,对地理课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和积极性。
案例4:在讲解“断层和褶皱”这部分内容时,选两块厚约5cm的海绵块,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在两块海绵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学生在自学阅读之后,就可以动手演示了。将海绵平放在桌子上,两手抓住海绵的两端,用力向中间挤压,海绵便鼓起来,可以形象地把褶皱表现出来。
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升华到由重“关注学科”向重“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由个体独立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由机械记忆学习向探究创新学习转变。
参考文献:
[1]尹弘飚.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李广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3(2).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