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峰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中小学校园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自觉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广大教师针对中小学校园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积极探索,但是当下不少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遭遇了发展难题。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校园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分析了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然后对当前传统文化引入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民族文化;重要意义;建议
近年来,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与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很多学校纷纷通过开设诵读班、兴趣班、国学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形式,进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本文希望通过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研究,探索一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小学校园引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国人的根。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之以恒发展的动力。正所谓“童蒙养正、明礼导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督促每一位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传统文化引入的现状
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拉开了大幕。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范围较为狭小,内容相对狭窄,更多集中在文学、德育方面,对于其他领域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涉及较少。同时,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也略显滞后。
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一)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化
问卷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当然是好事,但是天天看古文、学唱民族歌曲这类文化活动实在让我们提不起兴趣,希望跟传统文化有关的文体活动可以更加多元一些。开展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又有助于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化,是当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我校将每年的9—10月定为传统文化艺术节,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本学期的艺术节主题为“君子展艺,爱我中华”,分设礼、乐、御、射、书、数六大项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9—10月是秋季学期的第一个月,由于刚刚结束漫长又悠闲的暑假生活,因此很多学生的心思还不能集中到课堂上。选择在这个时间段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我们的指导老师在上个学期结束之际就将主题告知学生,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搜集相关资料,这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又展现了学生的蓬勃朝气与才华,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的内在品格。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问卷调查中有学生直言不讳地表示:传统文化是不是有点土气?现在都是二十一世纪了,学习那些老掉牙的东西还有用吗?这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入,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投身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我校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开展传统文化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成立传统文化研究社团,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支持下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四书五经研究小组”“苗族舞蹈文艺社”“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俱乐部”等,都是几个活躍度较高的社团。由于这些项目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因此他们的探究欲望格外强烈。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拓展教育活动,学生的配合度明显高多了。
(三)民族文化进课堂进课本
课堂教学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教育形式,课本知识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本,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还可以丰富学校教育内容。问卷调查中有学生指出:从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希望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相关内容,课本里面经常插入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就能了解更多的民族风情。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积极在校本教材里面引入传统文化知识,这既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又有效达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这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以上是笔者对这项课题进行的简要分析,很多问卷调查结果只是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解的,并不足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深入见解。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还会进行深入探究,希望能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链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参考文献:
李东平.明明德,至至善:深圳市文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J].中国德育,2013(11):54-55.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