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贯通: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探

2018-01-22 18:00刘婧
中小学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课程

刘婧

伴随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北京新一轮课改努力寻求突破,其中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为学校和学科进行创造性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极大空间。

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如何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师间如何合作?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如何进一步发挥学校和教研部门的更大作用?笔者仅以北京市丰台区五所学校的实践为例,介绍丰台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教研部门主导,引领区域整体推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1.围绕主题巧融合,设计跨学科综合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的跨学科学习。这种跨学科综合课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综合运用知识、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堂形态。在跨学科综合课的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学科的无痕融合是一个关键点。

例如: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附属学校开设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将历史、音乐、美术、思品四个学科整合,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教学。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引领学生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实现了综合课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四科教师紧扣主题,以学生的展示为依托,改变原有的学科授课形式,不同学科间相互穿插知识内容的讲授:同时,通过加入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由此达到了学科间整合的最佳状态,体现了学科综合教学的优势。

在这样的跨学科综合课上,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这也正是学生逐步形成综合素养的过程。

2.长程规划重贯通,实现实践活动系列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積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强调综合、融合、贯通,既穿越学科边界,又要有清晰的主线。

例如:北京市西罗园学校设计了为期三年的“走中轴品京味”的综合实践活动规划。初一学生走永定门、天桥、前门,初二学生走故宫,初三学生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紧紧抓住中轴线这个北京文化之魂,形成了鲜明的活动主线,让学生在行走中轴线的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北京历史味道,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以初一学生的活动为例。活动中,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分别以永定门、天桥、前门三个地点为代表开展探究活动,既有三个学科各自的特色,又以北京文化串起整个活动,突出主题的同时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完成实践活动任务单,学生能够把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延伸、整合、提升。在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思路,指明学习的方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自主检索信息、认真观察现场、亲自动手实践、组团合作探究,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提升了综合素养。

3.汇报展示相整合,体验性学习中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体验性学习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致力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体验性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将经验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并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如情景剧、场景再现、作品展览等。潜移默化地助推学生转变。

例如:区教研部门和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师生联手,举办了一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市级展示研讨会,以情景舞台剧的形式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学农的一天”和“学农归来”的场景。两个篇章将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无痕地连接起来,打破了学科界限,融通了三科知识,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再现“学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负责展示人员的选择、角色的分工、剧本的编写,一起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

无论是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以表演的方式再现该活动中的某些环节。学生都是在进行着实践与体验。如学生在讨论除草剂的问题时学会了辩证看待除草剂的优劣:在打扫马厩的过程中,关注到了保护环境的责任:在田野中观察农作物生长时,体会到劳动的美好: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对比中,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养成了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家国情怀。成果展示则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不仅让不同的学生彰显各自的才华,更使学生从中获得持续的终身受用的能力与素养。

4.统整优化社会资源,在场馆课程中实现学科穿越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即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静态的社会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学习活动。我们与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单位合作,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资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开发适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现资源整合、学科穿越的创新。

比如:在充分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博物馆教育共同特点的基础上.教研部门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了归纳、梳理与挖掘,设计出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并编制了活动手册,使博物馆资源得到课程化开发。学生通过参与模拟考古、书写竹简、汉服和投壶礼仪、雕版和活字印刷等一系列体验活动。锻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博物馆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二中学还依托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发了“汉服手绘”“汉代瓦当泥塑”“汉代画像砖临摹”“VR体验”四门衍生课程。

5.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彰显实践活动主体性

任何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设计都致力于服务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渠道,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只有充分发挥各方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开发、科学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并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实践活动课程才会显示出应有的魅力。

例如:区教研部门以学校为主体,结合佟麟阁中学的自身特点,开展以抗战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特色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学校利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了寻访佟麟阁故里、感受抗战精神、清明祭扫、小小讲解员宣讲等系列活动。历史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觉传承佟麟阁将军的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学校进而将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发展成为特色校本课程。

在这项依托学校特色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是活动主体。学生能够从中切身感受到将军的精神,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感,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辑崔若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课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