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余:书画合璧 津门大家

2018-01-22 03:05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画派书法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分行 俞 栋

历史上画派的产生和认可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自然产生,逐步形成,后世认可。典型的如明代“浙派”和“吴门画派”。这两个画派的代表人物戴进1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间(1426—1435年)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后因遭谗言被放归,浪迹江湖。、沈周2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和文徵明3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等都没有自我标榜画派的创立,而是到了晚明才被人们认可并加以冠名的。二是自觉追求,意向明确,名震当时。如晚明的“松江派”。其代表人物董其昌4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有非常强烈而鲜明的开宗立派意识,他不仅在画派画风的推行上践履躬行,而且形成了一套明确而系统的画论。而“津门画派”无疑属于第一种情况。与雍容华贵的“京朝画派”、纵横恣肆的“海上画派”、清劲秀润的“岭南画派”、质朴务实的“西安画派”相比,“津门画派”更有兼收并蓄、雅俗共赏的地域特征。尤其是解放后“津门画派”以富于时代特色的画风崛起于中国画坛,蜚声海内外。其代表人物穆仲芹、王颂余、赵松涛、萧朗、爱新觉罗·溥佐、孙其峰、孙克刚、王学仲有“津门八家”之美誉,他们大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画,五六十年代成名,“文革”动乱中饱经劫难而艺术大成,可谓“人人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其中,作为“津门八家”之一的王颂余先生还曾在金融机构工作过。

《白云深处》

《仿古山水》

王颂余(1910—2005年),原名王文绪,有“安素阁”“易简楼”等斋室名,天津市人。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历任天津津沽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分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画技法述要》《书法结体探津》《王颂余书画选》《王颂余书画艺术》《困学偶记》等,中国画《把余粮卖给国家》《凯歌黄金路》《滦水清兮清且甘》(与白庚延合作)分别入选第二、四、六届全国美展。作品选送日本、新加坡、美国、西德、芬兰等国家展出。

王颂余自小天资聪颖,兴趣多元,尤爱绘画、书法与国文,1927年肄业于天津汇文中学,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艺术教育,但勤奋好学,转益多师,并有幸得到多位大师巨儒的亲炙:1934年受业于章(太炎)5章太炎(1869—1936年),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先后从溥心畲(溥儒)6溥心畲(1896—1963年),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刘子久7刘子久(1891—1975年),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初学测量,继嗜国画。1920年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学山水、花卉。1927年参加湖社画会,任导师。1937年以来任天津市美术馆秘书,创办国画研究班,从事国画创作和教学20余年。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有《支援前线》《长城放牧》等。学画;1938年从溥默公(即爱新觉罗·溥修)8爱新觉罗·溥修(1896—1956年),字仲业,号默公。满族,清宗室,其父载濂为道光帝嫡孙。末代皇帝溥仪以同族关系,曾托溥修代为照料天津的私产。不曾出任任何职务。擅长诗文书画。1955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学书法;古典文学还曾受业于闻一多9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裴学海10裴学海(1899—1970年),语言文字学家。曾用名裴会川,河北省滦县人。1928年入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后于1954年调河北大学工作,任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古汉语虚词研究及音韵、训诂方面。等。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为王颂余将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使其综合学养远胜于一般艺术家。但出于生计需要,王颂余早年并未专门从事艺术工作,而是进入金城银行11以投资工商业闻名的金城银行创建于1917年,由财经专家周作民一手创办,创建初期其股东以倪嗣冲等大军阀为主,后周作民逐渐通过增加小额股本等办法有效削弱了军阀对金城银行的控制力。周作民财经背景出身,极富经营头脑,善于结交各方面势力,在他的精心努力下,金城银行在创办后的几年中即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存款额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跃居全国私营银行第一位,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金城已经成为一个机构广布、称雄一时的大银行。支持和投资民族工商业是周作民的重要经营思想,在其指导下,金城银行投资了100多家企业。做职员。创建于20世纪前后的天津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分别被称为“北四行”和“南三行”,在当时金融界颇负盛名,并在近代金融业发展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峡》

《壁立千仞》

言归正传。王颂余精于画、长于书、通于诗、谙于文,尤以山水画著称于世。应该说,对他绘画艺术影响最大的是溥心畲、溥修、刘子久三位老师。而这些老先生又正是以其对于传统中国书画的钟情和精深体验而称著于世的,尤其是溥心畬先生更是当时世所公认的传统绘画领军人物。在诸老的影响下,王颂余形成了“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艺术特点,故人称之:“书如画,画如书。”所以,评王颂余的画,首先要论其书法。其书法虽从“二王”入手,但并不囿于此,而是广泛参以汉简、画像、刻砖等民间书风,后期还注重借鉴日本近现代书法艺术,进而从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对“书画同源”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所以,他水墨交融、结体夸张的书风与专业书家迥然不同,实为画家书法之典范。当然,亦有不少专家和评论家认为他的书法不够“专业”,失之于“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书法大开大阖的结构、富有韵律的线条和层次丰富的墨色即使专业书家也难以企及。记得,笔者在初学书法时,对字的间架结构难以驾驭,虽然看了不少理论书籍,但仍不得要领,后来偶然看到王颂余写的《书法结体探津》一文后,豁然开朗,对汉字的间架结构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总之,深厚的书法功底为王颂余绘画追求“形思交融”“质健为妍”的境界提供了强大支撑。

《乱云不凝》

《西冲涧》

《太行清溢》

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王颂余,其山水画兼有广阔与精致两种品格。其作品大多描绘北方山水,场景宏大,与“小桥流水”的江南截然不同,但在写景造境中又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形成了博大、雄浑而又平和、隽永的画风,自成一格。作为主要从事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家,王颂余十分注重造型,反对那些以写意不写形为借口的挥洒涂抹。应该说,这一点也许与他同时代的画家不太吻合。因为自黄宾虹以来山水画界流行的画风是轻视造型而独尊笔墨符号,以为有了某某大师的笔墨符号,便得到了传统真谛。殊不知在绘画中,笔墨虽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它同时也是一种造型语言,只是其不同于西画写实素描的造型,而是用笔墨在平面上通过黑白、虚实、浓淡、轻重来处理空间中“形”的问题。这里说王颂余有坚实的造型功力,不仅仅指其写实技巧高明,画山像山,画水像水,而主要是说其对中国画的笔墨造型理解深刻,即:通过对景物具体形象的各种变化的观察,融入自己的精神思想,对景物形象加以适当改造,借助景物形象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精神思想,从而做到形神统一。因为只做到画面的形似,就会失去神韵;而一味追求画面神韵,忽视具体形象,则会造成画作的空洞抽象。只有做到形神统一,才能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妙处。

英国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美丽,波状线作为美的线条变化更多,它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因此更美,更舒服。”王颂余在山水画中,以书法入画法,以书理证画理,最典型的是其吸收书法中“屋漏痕”之笔法,用具有书法审美意味的线条来表现山水、树木、流云、瀑布、舟车等物象轮廓。总体来看,无论是表现高山峻岭、巨岩沟壑,还是描绘苍松翠柏、杂树丛林,抑或是潺潺流水、袅袅烟云,都以厚重的慢行笔为主,同时又以富于节奏感的快行笔辅之,疾徐交错,轻重交替,既没有因运笔重缓而使线条钝滞,也未因滑笔轻快而使线形流于轻飘,可谓“滑而不流,涩而不滞”。这不仅显示了他既为画家又为书家的深厚功力,而且完成了在技法层面上的书画合璧。

中国山水画讲究画面构图的多样与统一。所谓多样就是反对构图平淡无奇,抵制千篇一律,主张构图的多样与出奇,并采用夸张的景物对比,奇特的构图形式展现山水地貌、亭台楼榭。五代著名画论家李成著的《山水诀》有载:“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层峦叠嶂易起伏峥嵘而各异。”观王颂余的山水画构图正是胜在新奇,其景物安排往往出其不意,多险峰、巨岩、奇石,且以简为要,力戒繁杂。并且赋色不多,喜将浅淡的赭色或花青与笔墨渗化一体,酿成清奇雅逸的不凡格调。

《松瀑》

《东坡诗意》

除技术层面的造型、笔法、构图和用色外,中国画更讲究意境。王颂余不仅在笔墨上深有造诣,而且深知笔墨语言需为整个画面意境服务,所以其山水画更注重意境与情思。诚如宋人范欷文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虽然,基于“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的认识,王颂余也重视写生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研究,但其决非“忠实”地写景,而是借景写情,表达心中的真切感受,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他勾画的每一幅画面,不仅包涵了物象的风神与气质,而且更多地凝聚着画家自己的所感与所思、理想和寄托,故在创作中其总是通过“迁想妙得”,设法把景物衍化为自己的情思。从他的画作来看,很多作品虽取材于写生稿,但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往往只是截取其中最动人的“一幕”,然后凭借奇思妙想,大胆取舍,或取山之雄峻,或写松之高古,或绘帆之轻盈,或染江湖之辽阔,以造成咫尺万里之势,既写出了自己内心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又使人情致高远,感慨系之。

《八达岭》

王颂余多年来对艺术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淡薄功名,不求闻达,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进行着人格的自我完善,其人品与艺品令人钦佩。并且,他还无私授业,甘当“教书匠”,先后教出了白庚延、孙贵璞、喻建十等一批津门名家,使“津门画派”顺利实现了代际传承。

笔者一直生活在江南,“国美”“南艺”等著名艺术高等学府和兰亭、西泠印社及“浙派”“海派”“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等的存在,使江南画家始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其实,中国画发展至今,长江以北的“京派”“津派”“长安画派”等也早已声名鹊起,足以与江南各大画派相比肩。所以,建议搞艺术的人,将眼界放得更开阔一些,才能走得更远。(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沙孟海研究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画派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细”节的热爱——谈尼德兰画派作品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