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英,王艺晴,张明顺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武警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5)
尾骨错位常因高处坠落致使臀部跌伤,尾骨骨折、脱位或者骶尾部软组织损伤而发病,临床就诊患者多以尾骶部疼痛为主。尾骨作为脊柱的最后一节段,其空间移位对整个脊柱生理曲度将产生影响。脊柱解剖位置改变或脊柱力学失衡而致肌肉力量失衡或骨关节不同程度的位移,压迫刺激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类疾病[1]。因此临床也常出现尾骨错位患者就诊并非以“尾骶部疼痛”就诊,而是因顽固性头昏、呕吐、胸闷前来。无论从生理学还是病理学角度[2],人体将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每个生理过程都需要整个机体的参与。笔者随导师学习运用整体观思维诊治脊源性疾病,现将跟师以来治疗尾椎错位相关性疾病11例进行总结报告。
笔者收录2015年10月~2017年5月至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就诊的11例尾骨错位相关性疾病患者,其中1例主症为头昏;1例为持续性胸闷;1例兼有呕吐、胸闷症状。男性7例,女性4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
(1)既往存在尾骶部坠落伤、车祸撞击伤等。(2)患者具有腰骶部疼痛,或兼有呕吐、胸闷等神经刺激类症状;(3)体查:患者坐于床边,双脚悬空稍分开,术者食指顶住肛门上1 cm处,嘱患者身体侧弯,手指压在骶骨下半部分朝上施力,若产生剧烈疼痛为骶尾骨损伤[3]。(3)经X摄线骨盆正侧位片回示尾骨骨折或错位、骶尾椎生理曲度改变。
符合上诉诊断标准且60岁以下,男女不限。
(1)尾骨骨折初期;(2)局部皮肤溃疡,不得施手法操作的;(3)重度骨质疏松患者;4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者。
直肠内尾骨错缝术操作步骤:(1)患者排便,屈髋屈膝俯卧位,臀部抬高;(2)术者站立与患者右侧,带无菌手套后,抹松香油于右手食指,从肛门进入,予患者耐受力度对尾骨肌、肛提肌使用指柔法;(3)术指上抬固定勾住尾骨下端,术者左手掌根部置于骶部向下发力拍击,同时右手食指上抬纠正错缝尾骨;同时行口令嘱患者咳嗽,增加腹内压,帮助复位。2、施术后患者1周不得骑自行车、不得久坐。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1)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2)显效:临床不适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3)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或改善。(4)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反而加重。
11例尾骨错位患者1次手法后8例临床症状均消失,2例明显有效,1例腰骶部仍见轻微疼痛。行第2次手法后余下3例症状消失;两次手法间隔1周。随访:1月后随访未有复发。见表1、表2。
表1 1次手法后临床治疗疗效对比(n,%)
表2 2次手法后临床治疗疗效对比(n,%)
患者李某,男,39岁,主诉“胸闷、气短3年”,3年来出现持续性胸闷,伴见轻微腰骶部疼痛,坐位稍久则见胸闷加重,平卧后稍缓解,既往体健。体查:腰曲过大,胸腰椎椎体、棘间、棘旁无明显压痛、无叩击痛,胸、腰椎活动正常。既往辅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骨盆正侧位X线检查回示:骨盆正侧位未见明显异常;尾骨骨折。向开维教授阅片后发现:患者骨盆前倾并见右旋,尾骨陈旧性骨折。追问患者诉少年时爱好打篮球,曾经多次向后摔倒,但当时只是骶部局部疼痛几天便可缓解,未予重视。向开维教授行“尾骨错缝术”1次,患者胸闷症状改善。术后1月随访未诉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胸闷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功能性胸闷、心脏神经官能症、脊源性胸闷等;骨盆正侧位发现尾骨骨折,尾骨由3-5块尾椎骨结合而成,骶尾部受损,易产生疼痛、腰痛或眩晕等尾椎相关性疾病[5];尾骨受伤、生理曲度变大,硬脊膜盲端被牵拉使张力增加,神经节刺激增加产生胸闷等神经症状。从中医经络来说,尾骨属于督脉起点处,尾骨损伤,督脉运行受阻,督脉乃阳脉之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则杂病丛生。因此尾骨受损不仅会带来局部的疼痛,还会出现头昏目眩、面黄眼干、心烦胸闷、下腰部酸痛等症。尾椎韧带非常重要,它是唯一能借助操作而直接影响脑膜管的韧带[3]。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生理曲度的恢复程度并不需要恢复到原始状态,而只需使生理曲度达到足够的功能所需,这一点应当在临床实践中引起重视[6]。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手法纠正尾骨错位,使局部肌张力减弱,减轻神经刺激以缓解症状目的。
尾骨错位常隐匿多年后表现为尾骶部疼痛,尾骨直肠内复位也有较多医者使用,马常青[7]、姚萍等[8]手法复位治疗尾椎错位均是分析手法复位对尾骨受伤后尾骨部疼痛的改善;然临床小部分尾骨错位患者常隐匿多年发病,症状多数复杂。此类患者就诊时不能局限于某个症状,而因从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治,考虑到局部区域相关性疾病,诊疗时针对病因施术,解决问题。笔者此文目的不单论述尾骨直肠内复位的效果,更是强调中医诊疗的“整体观”思维。文中案例,患者主症为“反复的进行性加重的胸闷”。在综合患者就医情况后老师再次运用整体观思维[9],找出致病原因。诊疗过程不是“见山只是山”,局限于患处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去思考,再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上下同病,当治其中”、“筋骨同治”的思维模式;时刻牢记只有在思维模式不断开阔的同时学习诊疗技巧,明确病因,才能更好地解决患者实际问题。
[1] 范宏元,向开维,孙 珺,赵 婧,杨序宏,田 松.“筋骨并重”在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中的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04):740-741.
[2] (比)Philipp Richter,[意]Eric Hebgen.肌肉链与扳机点 -手法镇痛的新理念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7.
[3] (法)让-皮埃尔.拜卢,(法)皮埃尔.莫西尔.内脏手法调理术[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1:164-16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6-187
[5]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03:11.
[6] 储 波,张 慈.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与脊柱相关疾病的联系[J].光明中医,2011,26(06):1114-1116.
[7] 马常青.手法复位为主治疗尾骨骨折4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03):25-26.
[8] 姚 萍.手法复位治疗尾椎错位23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35):4886-4887.
[9] 孙弘扬,向开维.整体观手法治疗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0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