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娟
1.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2.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16
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它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在1825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尤其是《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笔者试着从于剩余价值和利润,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剩余价值不能等同于利润的结论。
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的基本矛盾逐渐暴露,在1825年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857年,马克思不止一次地预言的经济危机确实爆发了,他编写了危机期间每天发生事情的极为详细的日记,1867年9月,历经十年的努力,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1]
马克思为了说明剩余价值,使读者能够同意他的观点,在谈到剩余价值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首先需要一系列的概念做支撑,论证了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同种使用价值不具有交换价值,必须有社会分工。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存在的条件,既然有社会分工就一定有劳动,劳动产出商品,商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要进行交换,交换需要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个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货币的货币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接下来马克思又论证了“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从哪里来?这时候开始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有了著名的一个章节“工作日”,延长劳动时间为绝对剩余价值,加大劳动强度则为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相关,相对剩余任何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劳动强度的增加代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协作这种劳动方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生产方式。这时候马克思开始论证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对工人的意义。在第一卷的第7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总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所揭示社会生产的基本规律,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的必要条件,丰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学说,是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的解读。从《资本论》全篇,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对剩余价值做界定。第一,剩余价值是特殊的“增殖额”,第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在这一过程中,“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哪种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花费大量的篇幅如在“第三篇”“第四篇”和“第五篇”等中详细地论述两种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式,其目的是全面揭示这一规律。马克思完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部关系等一系列全面而有效的批判。恩格斯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的特殊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2]
从一个角度上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它使自身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分的根本标志,因此剩余价值规律起基础作用所涵盖的历史阶段非常漫长。在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中有
两个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利润,引起学界的关注两者是不是一个概念呢?在这个方面,有专家学者也做了讨论和研究。比如丁巧玲在《论剩余价值体系和利润体系及其关系》中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二者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在会计学上必然要考虑到利润,利润等于收入减去费用,其中的费用包括了在生产过程中的系列花费(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和付给工人的工资。在资本论里论述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收入扣除其不变资本的消耗和可变资本中付给劳动者的部分(即工资),那剩余价值和目前会计界所说的利润到底有没有区别?仅仅是阶级性质上的区别?
笔者认为剩余价值不能等同于会计上所说的利润,原因有如下:
1.剩余价值是站在社会全体的视角下研究资本,立足点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资本主义榨取工人劳动、占有剩余价值,并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会计利润则往往是站在一个会计主体即单一的公司来计算利润,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则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区别。
2.剩余价值和利润两者性质不同。(1)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利润,反映的是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利润率会逐年趋于下降,这是部门、行业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2)剩余价值是指可变资本中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时间的比率,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家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3.马克思所说的利润和会计利润不是一个概念。马克思在引入概念时是这样分析的:如果资本家采用效率更高的技术得到超额利润,得到的是相对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并未改善技术,生产效率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基至更低,却取得超额利润,这种情况下往往资本家取得的是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所说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是指资本家在生产的过程中剥削劳动者,生产出商品后售出产生的超额利润。这时候的超额利润,是在同行业产出既定的前提下,分配给资本家的利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如果站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是未分配利润科目的数值超出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部分,所以马克思的经济利润并不等同于会计利润。会计上所说的利润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每年年底,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可见两者站的角度完全不同,所以马克思所说的利润同会计上的利润更加不是一个概念。
也就是说,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正视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的价值。在马克思的文献中,可以读出剩余价值的社会历史意蕴,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同时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我们从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发,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资本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为这部著作付出了毕生精力,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1][英]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玲,译.马克思传(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