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018-01-22 17:32王晶雄
桂海论丛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情

□ 王晶雄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0433)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这一目标。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党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1]这意味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因而,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准确把握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描绘宏伟蓝图的科学依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习近平同志反复提示我们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近一个世纪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之所以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确引领。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从一般回到个别。虽然个别离不开一般,但是“个别”始终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人们若不能正确认识“个别”,就不可能上升到“一般”。因此,正确把握“个别”无疑是正确认识“一般”的前提条件。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2]309这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若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本国的国情,只有认识“特点”才能把握“规律”,“特点”和“规律”两者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党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并且对中国的国情认识越准确、越全面,对规律的认识才能越深刻。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一段经典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3]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彻底颠覆了柏拉图以降的观念论哲学,确立了“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新世界观,建立在“现实历史”基础之上的“物质实践”也就成为我们“观世界”的重要出发点。以现实的历史为基础,“从物质实践出发”,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不能从抽象的观念出发,也不能从过时的经验出发,而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国情”无疑是最重要的“现实的历史”,“国情”无疑是最重要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列宁在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经指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4]777。这是因为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因此,列宁认为:“在爱斯兰这样一个人人识字和全国都是大农业的小国家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情形,和俄国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形,不可能是相同的。”[5]列宁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若要取得胜利,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从国情出发,既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

二、从国情出发是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都经历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不昭示后人,社会主义事业若要取得胜利,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早年在探索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6]列宁认为,由于俄国是一个介于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半文明国家”,1861年通过农奴制改革虽然开始逐步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俄国的国情仍然有别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1915年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的国情,并结合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发展,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他说:“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554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俄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

然而1918至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从某种角度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变得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忘却了苏联“半文明国家”的基本国情,战争结束后继续沿用内战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用这一本来“临时”的政策指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致于在1921年苏维埃俄国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于这段历史,列宁是这样论述的:“到了1921年,当我们度过了,而且是胜利地度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阶段以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很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危机。”[7]719危机首先出现在农村,作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要内容的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一场特大的饥荒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全俄各地相继爆发了农民暴动。而在城市,工人罢工,铁路停运,钢铁、石油产量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1921年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还发动了武装叛乱。爆发这场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对此,列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问题就在于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7]763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文明程度也还够不上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虽然我们已经具有这样做的政治前提,”[7]796问题就在于“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7]720。这就说明导致1921年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在制定革命策略的过程中没有坚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痛定思痛,严酷的教训使列宁深深认识到,必须实行“退却”[7]720,在小农国家“有实际必要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7]661。所谓“退却”即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彻底废除了三年内战时期的余粮收集制,恢复了集市贸易。这一符合俄国国情的政策实施以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苏维埃社会主义事业转危为安,并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景象。1923年列宁虽然病魔缠身,但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是因为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7]768。由于剔除了这一“绊脚石”,东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不仅可以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一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可以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7]768。令人遗憾的是,1924年,54岁的列宁过早去世,苏维埃俄国又走上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在100年前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围绕着“中国何处去”的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一大批有识之士探寻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如何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思想并不统一。1923年陈独秀从抽象的观念出发,在《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论著中提出了“二次革命论”的主张,他认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这一思想成为我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经历严重挫折的重要根源。北伐战争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并且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退让政策,还交出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当国民党宣布与共产党决裂以后,大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残遭杀害,血流成河,血的教训极其深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为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因为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领导权,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命。”[2]48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在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教训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像俄国那样发动工人群众走城市暴动的道路,而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与俄国的国情不同,城市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对薄弱,而广大农村恰恰又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通过土地革命广泛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秋收起义以后,针对党内有些同志不愿意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错误认识,毛泽东深刻指出:“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2]97-981930年,针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111-112他还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115毛泽东善于用中国风格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然而,在1931-1934年间,王明等人不顾中国的国情,一切以俄国的经验为出发点,把俄国的经验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继续推行“城市中心论”,最终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受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经过成千上万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新中国终于诞生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1982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2-3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看来,关键在于“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8]3,关键在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还特别提醒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8]370-371党的基本路线之所以要管100年,其根据就在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近40年间,我们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时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带领13亿多中华儿女团结拼搏、砥砺前行,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是最好的教材。苏联和中国走过的艰难历程无不启示我们:从国情出发是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坚持从国情出发,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若从抽象的观念出发、从不合时宜的经验出发,社会主义事业必将遭遇挫折甚至失败。

三、从国情出发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现实诉求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时期,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对于我们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梦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从国情出发,牢牢把握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作出科学判断,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科学依据。坚持从国情出发,必须从当下中国的国情出发。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9]根据当下中国国情的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所以,从国情出发,必须要从变化中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新需要,一方面,“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1]。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1]这意味着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直接关乎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

第二,坚持从国情出发,牢牢把握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但是,“变”中蕴含着“不变”的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虽然我们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1]在民生领域、社会文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所以,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松劲,不懈怠,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坚持从国情出发,牢牢把握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国情、民情、社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当下中国社会有些人不顾中国的国情,不顾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三道四,希望用“普世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宪政民主”取代社会主义民主,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根源就在于这些人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所以,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任何时候把国情置于思考问题的优先位置,对于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伟大梦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更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现实诉求。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具有理论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6.

[4]列 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 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2.

[6]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7]列 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1).

猜你喜欢
国情
脉脉酒香路 赤子报国情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山西省地理国情监测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漫画
地理国情(市)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
地理国情普查统计数据网格化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