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研究
——以钦州市为例

2018-01-22 14:35余金梅
桂海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钦州市特色小镇小镇

□余金梅

(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广西 钦州 535000)

发展特色小镇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分工体系空间结构,有利于培育农村生产要素,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1]。如何抓住当前国家特色小镇建设战略契机,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向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以钦州市为例,对沿海特色小镇的发展概况、存在困难、战略对策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成为引领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而这些也构成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笔者于2017年7-12月期间,分别到了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浦北县龙门镇、钦南区大番坡镇、沙埠镇和尖山镇、钦北区大寺镇及钦州港区龙门港镇、犀牛脚镇等开展沿海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以座谈会、书面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并与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工信委、市旅发委等单位领导以及上述乡镇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一、广西沿海特色小镇基本情况及支撑条件

(一)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数量和分布

当前,广西沿海有3个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和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自治区级立项9个“特色小镇”(包含入选全国的自动入选区级的):钦州市的钦北区大寺镇和浦北县龙门镇;北海市合浦县的月饼小镇和海城区涠洲镇;防城港市防城区华石镇和东兴市江平镇。

(二)以钦州市为代表的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目前钦州市沿海特色小镇主要有三种形态:初步形成工业集群的小镇、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特色手工业和创意产业的小镇、具有优质观光旅游资源但工业薄弱的小镇。

1.初步形成工业集群的小镇

如钦州市灵山县的陆屋镇,人口达11万,具有相当规模,该镇正着力推进临港产业园,目前已有57家企业入园落户,总投资额超过51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为机电产业,已有来自浙江、福建等地的50余家相关企业签订进驻协议,其中24家企业设备已进驻,完成岭南风格标准厂房及生活区23万平方米建设,主要涉及直流电动机、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医疗保健器材、农业机械、电机电器零配件等各类机电产品,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机电产业正逐步形成当地特色产业。亦有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正规划投资9.14亿元的新光农场现代特色农业休闲示范区,其中广西桂味荔枝生态园已被批准为国家3A级景区。

钦州市钦北区的大寺镇,人口达9.56万,该镇是钦北区西部的经济中心。目前,已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糖业、木器家具、矿产加工、建材等支柱产业格局。尤其是,依托东昌林业等项目的北部湾林木产业园已纳入广西A类产业园区体系,愿景是要打造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最大、最高端的木业产业加工基地。境内有望海岭滑翔伞基地,一年可实现飞行250-300天,是国内极少数可进行冬训的飞行场地之一。另有娥眉湾生态园,被评为2017年度第二批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生态良好、物产丰裕、旅游配套设施完备,是集观光、休闲、养生、体验、科普、摄影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区。

2.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特色手工业和创意产业的小镇

钦州市沙埠镇,人口达4.5万,其特色产业为坭兴陶产业。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拥有2项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业相关产值也在自治区同类行业镇中排名第一。镇辖内正建设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规划面积约1440亩,目前已有81家企业签约入园,其中坭兴陶企业为50家。该镇亦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冯子材与刘永福故居等名胜古迹就在镇域内。

3.具有优质旅游资源小镇

龙门镇,总人口约10万,拥有原始次生红椎林20多万亩,其中连片11.38万亩,年产红椎菌约20万公斤,产值超2亿元,是全国最大红椎林基地,红椎菌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红椎菌特色小镇项目的创建,包括发展红椎林下种植中草药、养鸡鸭牛羊、养黑豚、养鱼及澳洲小龙虾等产业项目,并把国家地质公园、4A级旅游风景区五皇山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发展。利用浦北县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的资源优势,以红椎菌生产为依托,延伸其产业链,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和电商物流,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宜居、健康生态为一体的国际化特色休闲旅游服务名镇。

浦北县龙门港镇,人口仅8260人,是广西三大鱼港之一,已形成了对虾、大蚝、网箱养鱼三大养殖基地。2016年,水产品产量12.88万吨,所生产蚝苗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大蚝养殖面积达36965亩,产壳蚝100万吨,年产值近14亿元。另外,该镇生态优势明显,岛屿众多,海阔浪静,环境优美,所处的茅尾海是国内独有的最大内海,将军楼、玉进流香、中流砥柱、龙泾还珠等景点与疍家、福佬、军旅等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旅游度假观光开发的自然人文源泉。

大番坡镇,人口1.9万,其核心区为滨海新城,常住人口3024人,规模较小。主导产业为健康养老业,兼营旅游、教育、农业等产业,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小镇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山、湖、湾、林、海泉六大优质自然资源,其中红树林、大蚝等宝贵生物尤其具有地方特色。目前正开发项目有天津健康产业园以及疍家风情小镇等房地产项目。

尖山镇,人口3万,规模一般,产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较薄弱。该镇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蚝苗养殖基地之一,年出产临场苗达2亿串,产业收入达7亿元,另对虾养殖业亦大为可观,旅游业多基于其特色养殖业而发展起来,以休闲农业为主要形式,另有举办“蚝情节”“国际摩托艇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游客数量。

犀牛脚镇,人口7.3万,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较薄弱。该镇海洋资源丰富,盛产名贵鱼类600多种,贝类500多种,甲壳类30多种;旅游资源独特,该镇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为汉至宋代年间关键的对外贸易区域,承载着悠久厚重的海洋文明,其境内的三娘湾是国家4A景区、广西十佳景区,拥有“中华白海豚之乡”的美称,且又以壮丽的海潮而闻名。

(三)打造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支撑条件

1.顶层设计

钦州市《关于加快我市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建议》地提出,建议在全市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使之成为继港口经济、平台经济之后又一新增长点。在经过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了《钦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钦州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等政策方案,对特色小镇的打造进行指导和规划。总体来说,政府顶层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将特色小镇的首先打造聚焦在具有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海洋文化、古村落文化等资源优势明显的小镇上。

2.财政支持

政府的财政支持为特色小镇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钦州市乡村办提供的数字,2015—2016年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4.5亿元支持“美丽钦州”乡村建设工作开展,共投入财政资金3355万元,重点支持开展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及特色名村镇建设、城镇化“两延伸”村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广西乡土特色建设示范建设,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农发行支持钦州市农村人居环境贷款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这些举措确保了钦州市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3.组织保障

出台诸如《钦州市2017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方案》等行政命令,将特色小镇创建培育纳入年度工作任务,通过对政府行为施加外部约束以提升特色小镇打造的主观能动性。出台《关于做好特色小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的紧急通知》以组织和指导特色小镇的申报,要求各县区开展针对特色小镇培育名单的摸排,储备2-3个培育名单,且提出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历史文化等维度进行甄别遴选。

二、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集聚的水平不足钳制了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动力

特色小镇是一种逆城市化的经济现象,但逆城市化的产生要以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为前提。逆城市化是要以生产要素的集聚为模式。如果没有足够的集聚程度,生产要素不能向中心城市集聚实现更高的价值,必然持续由周围流向中心城市以增强其城市功能,而不是由中心城市向周围溢出从而形成特色小镇。例如:钦州市的本身集聚水平不足,这对周边特色小镇的内生发展动力造成钳制。据钦州市统计局数字,2016年,钦州市常住人口为409.13万人,市辖区户籍人口为149.74万人、常住人口为127.07万人。一方面,市辖区人口占比过低,仅为36.6%;另一方面,常住人口要低于户籍人口,是劳动力外流城市。两方面共同说明了钦州市集聚水平是不充分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打造特色小镇将面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棘手问题。

(二)产业基础的薄弱压缩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空间

特色小镇的灵魂在于特色产业,竞争核心在于产业生态系统[2-4]。如果产业基础良好,特色产业完备,特色小镇可依托的物质基础就较丰裕,可发展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钦州市整体产业基础较薄弱,多为自然资源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缺乏文化创意型和高新技术型产业。一方面,钦州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对集聚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太可能形成特色小镇。另一方面,钦州又缺乏文化创意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特色小镇所需要的产业基础更多的要从自然资源型着手,空间十分有限。

(三)民营经济的匮乏影响了特色小镇投资主体的生成

特色小镇打造的主体应当是市场,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民营经济成为了特色小镇投资主体生成的最关键的因素。钦州市的民营经济并不发达,一方面体现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规模相对庞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更偏好于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中就业。造成民营经济的匮乏,对特色小镇投资主体造成极大困扰。

(四)财政力量的有限性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的打造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形成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从而满足小镇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但这必须要有雄厚的财政力量作为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外部性,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完成,而基础设施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不进行建设势必对特色小镇产业功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瓶颈效应。但钦州市的财政力量极为有限,这不利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广西各市统计局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数字,2016年,广西14个地级市GDP平均数为1308.40亿元,而钦州市仅为1102.05亿元;广西人均GDP为38027元,而钦州仅为34160元;广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556.27亿元,14个地级市平均为111.16亿元,而钦州仅为49.51亿元。无论是间接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还是直接的财政收入指标,都表明钦州在广西各市排名中居于中低水平,而广西本身又是在全国排名中居于中低水平,钦州市政府能够拿出多少财政用于支持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容乐观的。

(五)行政资源的分散性削弱了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并非是一座座独立的孤城,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彼此经常性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特色小镇群落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是很重要的一个诉求,各小镇能在各自组织作用下共同促进发展,继而自发地完成演化与升级。但协同发展格局的实现,对于政府的组织能力是一项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对行政资源的协同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钦州市行政资源的分散性还是很明显的,这不利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钦州市政府还缺乏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沿海特色小镇的打造进行顶层设计。第二,当前在打造沿海特色小镇的进程中尚缺乏政府跨区域合作的理念。

三、打造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思考和建议

打造广西沿海“特色小镇”必须结合广西沿海城市的特殊市情进行布局:城市集聚水平不足就必须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产业基础薄弱就要选择特色旅游、文化创意、小工业产品生产和传承历史文化为主的模式;民营经济匮乏就先利用招商引资继而形成孵化效应;财政力量有限就宜建设以PPP模式为典型的多元化投资平台;行政资源的分散性就要求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协同。先形成沿海“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再以专业化建设品牌,为后续的整合产业链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以城市功能的提升激活特色小镇的生产要素

广西沿海城市的功能完善对于其周围特色小镇的打造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体系的本质就规定了城市与小镇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而中心城市又在城市体系居于主导地位,特色小镇必须依赖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才能有所发展。提升广西沿海城市的集聚水平,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产业,二是人口。产业方面,应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最能吸纳劳动人口,能够解决广西沿海城市当前劳动力外流的问题,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有利于其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第二,劳动密集型产业最能形成民营经济文化,有利于培养企业家精神。总之,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技术要求不高、资本积累较慢,但它是为转型升级打下了物质基础。人口方面,应深化户籍改革保障劳动力流动的权利,特别是积极促成农民市民化。打造沿海特色小镇,其目的不是为了要把人强行留在小镇,必须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实现劳动力在空间配置上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广西沿海城市的各县区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人口向城市聚集,制度创新,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市民化的转化成本,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

(二)以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整合沿海特色小镇的产业链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延长产业链的物质基础。应当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专业化,形成区域性品牌,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交融,提升特色小镇的竞争力,因此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是当前亟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建设好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品牌,必须要凸显广西沿海特色,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把握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聆听时代声音、讲好广西沿海风情故事、传承岭南特色。以钦州市为例:第一,陆屋机电小镇的品牌在于工业质量和产业特色,关键是要形成产业集聚和质量引领,陆屋镇当前产业涉及电动机、医疗保健、农业机械、电机电器零配件等,虽皆属机电产业,但范畴过大,可精选其一,做专做强,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引领质量建设,形成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第二,坭兴陶创意小镇的品牌在于文化特色和时尚特色,通过独具一格的坭兴陶文化打造千年古陶都,修造陶文化主题的建筑、景观、街区、店铺,积极运用会展比赛、节庆活动、学术研讨等多元方式宣传推介坭兴陶,并将艺术融合生活,辅之以互联网元素,形成具有创意性和智慧性的新时尚。第三,茅尾海旅游特色小镇群的品牌在于旅游特色和生态特色,以茅尾海独特优良的生态自然资源为发展基石,可以打造成为一张旅游名片,以支撑广西沿海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发展。譬如分布在风光旖旎、特产富饶的茅尾海周围且连成片的龙门港、大番坡、尖山、犀牛脚等沿海边镇,协同打造特色旅游观光小镇,秉承天人合一、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滨海岸线景观带及旅游项目,加强均等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优化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地域性、体验性、人本性、生态性的旅游品牌。但仍注意各自突显自身特色,实施错位发展。譬如除各自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疍家风情外,龙门港还可突出军旅文化、大番坡镇突出健康养老、尖山镇突出水上运动项目、犀牛脚镇突出海上丝路文化等。这样,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一个个海洋特色小镇点缀其间,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海洋特色小镇将成为广西沿海特色小镇建设中独具一格的清新蓝海。第四,大寺飞翔小镇的品牌建设则可以根据两条线展开,一方面加强工业质量和产业特色管理,另一方面提升旅游特色和生态特色水平,既大力引导木业产业的集聚,又积极开发滑翔伞旅游产品,相互结合,双核驱动。在各类型小镇主导产业以专业化形成品牌和特色之后,便具备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的基础和条件,陆屋镇的机电产业可向研发设计和工业旅游升级,大寺镇的木制品业可向艺术创意转型、滑翔运动体验可向飞行培训和飞行械材研发领域扩散,沙埠镇的艺术陶可继而抢占日用陶和建筑陶的市场,茅尾海诸镇的旅游业可延伸到海产品深加工和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领域。

(三)以多元化投资平台开发沿海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

政府财力有限,本地民营经济又不发达,但基础设施又属于瓶颈产业,需要一定的超前建设,在这种困境下,PPP模式无疑是一个很适宜的解决方案,以项目为核心,搭建一个“政府-社会-金融机构”构成的多元化投资平台,充分利用银行、保险、债权、基金、社会资本、政府扶持资金等各类资本,在遵循科学有效的投融资规划基础上,为沿海特色小镇提供金融支持。在这过程中,政府的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资本撬动上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广西沿海城市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晰优惠措施和运作细则。政府作为社会融资发起人应当做到总体把控,一方面要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可行性并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协调好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以及机构之间、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率。PPP模式本身又有许多模式,譬如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等等。其模式特点各有不同,外包类的特点是政府拥有项目所有权;特许经营类的特点是合同期结束后社会资本须向政府转移项目所有权;私有化类的特点是社会资本拥有项目所有权。究竟采取哪种模式,须根据宏观调控的目标,并结合项目属性、政府财力、本地经济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创新、安全、有效皆能得到兼顾。

(四)以各类主体的协同形成沿海特色小镇的共生格局

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将分散的行政资源串联起来。打造沿海特色小镇,促进海洋战略新型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有效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高效的城市体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既需要着眼于小镇,也需要结合县区市。既需要本区域的努力,也需要其他区域的协作。这是体现在:第一,当前的特色小镇面临着比较薄弱的产业基础,资本、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单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发展起来,需要政府进行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第二,各个特色小镇的打造,究竟发展什么产业,要将产业融入到本县、本市、本省区,甚至全国的产业分工网络中,仅仅依靠本小镇的领导干部,着眼本镇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很难有起色,需要各级政府协同,将小镇的发展纳入到本县、本市、本省区甚至全国的发展中。第三,沿海特色小镇具有空间性,就意味着要与周边发生联系,如果只注视本镇的发展,而忽视周边其他区域的发展,就不容易产生效果,需要各区域协同起来。譬如,特色旅游小镇一般是着眼于本镇,如果周边小镇都发展旅游业,各镇完全可以联合起来,联合打造品牌,这就涉及了区域间的协同,甚至是部队和地方也需要合作,龙门港镇辖区内军港所用地不属于地方,但依托军旅文化可开发出优质旅游产品,地方与部队可采取租赁、股权等形式进行合作,实现共赢。又如,招商引资,哪种产业适宜在镇上,哪种产业适宜在市里,哪种产业适宜在此镇,哪种产业适宜在彼镇,可以通过顶层设计进行定位,以形成专业分工、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这就涉及到各市各级政府的协同。如,资本运作方面,一方面要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或者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遵循市场规律的PPP模式来吸引资金,这就涉及了市场和政府的协同。通过各级别各区域的行政资源的协同,以促进广西沿海特色小镇共生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欢
钦州市特色小镇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例谈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区别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钦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