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地融合

2018-01-22 14:35张继艳
桂海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价值观核心

□赵 琴,张继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正确的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1],即理论只有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感知、认同,才能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并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思想意识形态,要想真正融入到国民的行为中,需要通过灵活有效的途径进行渗透、宣传及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国民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的群体多元,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要求较高,这就意味着在边疆民族地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必须掌握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掌握国民教育运行的特殊规律,把握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心、入脑的时代语境下,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意识,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凸显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维护国家与民族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一种重要尝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对稳定的价值理念。当今的时代,每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来维护社会的协调和稳定。这种认同与凝聚能力往往来源于这个社会最为核心的价值观。”[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三个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理清了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因此,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这样的国民教育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边疆民族地区国民教育,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要想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的关系,必须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起。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系列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4]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完整的结构,其内核是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由里到外有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5]。

由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紧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两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并得到了新的总结和凝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6]。同时报告还要求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耳,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到党的十八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在不断的加强,而从国民教育系列入手是最为便捷的渠道。

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边疆民族地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对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汉族居多,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不多,但他们大多分布生活在我国的边疆地区,甚至一些民族还跨国而居,这个特殊性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来都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是维护祖国安全和稳定的前沿阵地,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我国边疆地区的安全局势总体是好的,但一直以来,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没有停止过利用边疆民族地区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复杂的民族民俗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和分裂活动,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分裂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些年,西藏、新疆地区的反国家分裂活动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些分裂活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想维护这些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除了加强必要的经济援助提高这些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外,还必须同分裂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做坚决的斗争,那么关键是要凝聚人心,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增强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让广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裂分子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彻底决裂。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可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的意识文化形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防御和抵制分裂国家的活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稳定。

(二)在边疆地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可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凝聚力的巩固和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最大限度的凝聚民心,达成社会共识,为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由于地缘的影响,部分边疆民族地区长期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人就业环境不理想,收入不稳定,这些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如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甚或差距进一步拉大,那么就很容易在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心中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民心离散,如这样的情况被某些邪恶势力所利用,就极易造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所以,要想实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安定,除国家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少数民族的自力更生外,就需要有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做支撑,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下去,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调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凝聚各方力量建设边疆,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在边疆民族地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可以增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意识与归属感意识,其形成的前提与基础是对国家意识形态与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各民族人民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国家维持统一和稳定的保障。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多元,民众不断感受到自身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解体、外来文化冲击的危机,提升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国家认同感成为当下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增强少数民族人口的国家认同感,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培育有力的价值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以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与价值追求予以整合与统领,使边疆民族地区广大民众形成广泛的归属感认同与价值观认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国家主流的价值理念成为边疆各族同胞的精神信仰,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层面,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深层次整合。

三、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有效路径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做出努力:

(一)渗透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渗透性教育是指不通过直接的、明显的、强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而是通过隐晦的、间接的方法和途径,借用能承载教育信息和教育内容,或本身就包含有教育信息和教育内容的承载物进行熏陶、激励的教育活动,它是通过精巧的心理环境设计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增强教育效果。显性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育、教师的日常言传身教等,显性教育可以对受教者进行直接的管理、指导、调控,而其劣势是不能照顾每个受教者的主观感受。在边疆民族地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中,培养国民良好的道德和个人品质,必须把渗透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使两种教育方式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才能发挥出最佳教育效果。

借鉴西方的经验,采用渗透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在西方国家的课堂德育教育过程中,蕴含着德育观内容和价值观内容的教育会渗透在各种课程中,甚至在现实的生活、活动、环境之中也会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影子,他们以受教育者的“无意识”作为教育的形式,最终归为“有意识”的结果,寓教育内容于传播媒介和社会环境之中,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那么,在我国要想实现渗透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深入结合,就要在教育载体上下功夫。作为传统教育载体来说,课堂讲授、开会、谈话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但是,如果把这些传统教育载体和现代的渗透性教育载体相结合,将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让受教育者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教育。

(二)灌输与互动相结合

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另一个基本途径就是灌输与互动相结合。在国民教育系列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形式就是灌输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不会自发的产生,要通过理论的灌输才能实现和产生。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7]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过程中,传统的课堂仍然是必要的,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来帮助受教育者掌握方向。然而理论在进行灌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理论过于抽象、空洞,使人难以理解。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入互动教学,将灌输与互动密切结合,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意识,让学习者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体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所在的院校为边疆民族院校,地处祖国的边陲,其优势是周围少数民族居多,民风淳朴,民俗内容丰富,可以为互动课堂提供天然的教学场所。者对本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进行了调研,发现教师们采用了课题制教学模式,即讲授加互动,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讲授关键知识点,然后围绕着知识点,学生要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运用所学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研判,确定调研主题。其次就是进行实地调研,学生组成小组,实地考察调研,调查后回归课堂进行讨论和交流,先是进行组内交流,同时还请其他小组对此小组所做的调研活动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话题分析是否全面、运用的所学知识是否恰当等。最后,教师对发言的小组代表进行提问,了解本小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话题,小组成员对发言的同学是否满意等,然后再对评说的同学和点评的同学进行评说和引导。实践证明,通过灌输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热情,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全程,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过程中,该途径收效甚好。

(三)具体化与通俗化相结合

边疆民族地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去,必须要注意理论的通俗化和具体化。“核心价值观并不高深,它含有平易近人的特质,甚至从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也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元素。”[8]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让人民接受和理解,我们必须探索一些通俗化和具体化的策略与步骤,意识形态工作的本质就是凝聚共识,这个共识形成的关键是要以公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通过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把深邃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能明白的方式说明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顺利推广下去,使核心价值观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科学理论走入生动的社会实践,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普遍信仰、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语言交流困难的特点,我们在努力探索和创新理论的接收形式时,要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那些抽象、复杂的理论用民族地区广大人民所熟悉的日常词语、语句表达出来,尽量做到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壮族少数民族孕育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起成为“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是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发挥创新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9]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最好诠释。如:壮族洛甲文化。在此文化的影响下,这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认为,各族人民都是洛甲的子女,即“本是同根生”,这一思想观念在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的演化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民族团结性”,人与谷物、牲畜、植被等,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又比如,传说中刘三姐与白鹤秀才深情对歌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壮汉两大民族进行友好对歌的“民族团结性”,文人与农民阶层也可深情友好的交流,由此可见,民族之间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的观念早已是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再比如,花山崖壁画,它不仅描绘了远古社会的鲜活形象,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艺术修养及克服困难、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与其所蕴含的深邃道理,深刻地影响着世代壮族民众。这是深邃的理论和具体化形式相结合的最好例证。

(四)时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必须做到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融入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时效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要及时和有效。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尤其是信息化背景下,边疆地区各种文化思想互相激荡,价值选择日益复杂多样,国民的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呈现选择性、波动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及时变换教育途径和手段。针对性是指教育的内容要实在,对症下药,教育内容和手段真正的贴近群众、贴近人心、贴近实际。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受教育的对象基本都是少数民族青年,他们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民族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着根本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只有做到深入浅出、适合恰当,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教育内容上注意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稳定性和变化的社会热点问题即时对接。如2017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召开,为了让学生接触时事,并且能从时事中了解国家的发展走向,就把达沃斯论坛的资料进行仔细的搜集和整理,在课堂上围绕着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鼓励实业创业”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年轻人应该艰苦奋斗,从底层做起,从创业做起,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年学生,应扎根边疆,淡泊名利,踏踏实实,敬业奉献。通过这个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把传统的择业观教育和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融入教育,又能增加时效感和趣味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教育形式的生动多样性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的有机结合。生动多样的教育形式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并能让人很容易接受融入其中的教育内容,是长期的德育、美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的新媒体技术,开发创造出新的教育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教育模式展示边疆地区人民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能否在边疆民族地区有效地融入到国民教育中,关系着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关系着全党和全社会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