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才轩
从去年毕业季开始,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再次打响,截至今年3月末,随着北京、上海的加入,本轮“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前人才争夺“硝烟”弥漫,诸如 “前置拦截”大学生、面试及创业补贴、租房购房补贴、亿元项目资助等措施,配合着大尺度的户口政策,令人目不暇接。在个别地区的“抢人”成绩单中,人们嗅到的是区域竞争的紧迫感。细梳各地政策,这一轮人才争夺具有如下特点:国际视野、一流标准,资金大投入、政策最优惠,院士顶尖、大学大专人人皆贤,三线二线、北上广深个个争先。各地力度之迅猛、步调之紧凑,再次说明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从理念迅速落地成创新与发展动作。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提出:要突出厚植高端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把国内外顶尖人才往山东引、往山东拉。要注重发挥本地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既要招得来“女婿”,更要留得住“儿子”,“输血”与“造血”并重,“女婿”与“儿子”同心。
区域竞争的本质是产业的竞争,培育“儿子”、引进“女婿”,要紧紧围绕自身产业基础及规划,要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下找到各自的位置,需要的是世界级顶尖人才的助推。所以,顶尖人才的争夺,才是这一轮人才争夺战的关键。在顶尖人才引进、聚集、留得住上,山东“一事一议”模式值得称道。
2017年1月,山东省正式出台《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实施办法》,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办法的设立,就是为灵活引进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其引才标准必须是掌握世界级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强,能够对我省顶尖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和产业突破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才及团队。
具体来看,山东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才分为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两类。杰出人才包括诺贝尔奖等8个国际性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两院院士、美国等国家最高学术机构会员及国际知名学者等;领军人才主要包括全球前100科研院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及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等。
对于“一事一议”所引顶尖人才,采取人才津贴、综合资助、直投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支持。如杰出人才,山东省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人才津贴和最高5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对其来山东省创办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能够推动山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的,最高给予6000万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支持,创办企业5年内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省级引导基金在企业中所占股份全部奖励给人才及创业团队;对于领军人才,山东省每年给予50万元人才津贴和最高5000万元项目支持,来山东省创办一流企业的, 最高给予4000万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支持,综合来看,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所给予的真金白银支持最高可达1亿元。
可见,山东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办法具有鲜明的产业突破导向,其直投股权投资的方式,就是在助推顶尖人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山东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一推出,就吸引了近40名国际一流人才团队申报。今年2月,山东公布首批“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名单,其中,杰出人才3人,领军人才4人。据悉,这7人中,海外院士2人,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首席工程师2人;发达国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2人;7人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9项,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约355.7亿元,是含金量十足的“高精尖缺”人才,可谓“七星连珠”。
此外,这7名顶尖人才都是世界级学科带头人,能为我省快速集聚、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他们拟再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0人、科研骨干178人、培养博士硕士295人,一支由多学科顶级科研力量组成的群落将在4年内初具规模。
这批顶尖人才的到来,加速了山东产业升级步伐,以领军人才兰玉彬为例,他是美国农业部研究服务署的终身教授,也是“精准农业航空”技术的首创者。去年5月,兰玉彬被山东理工大学引进,获得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及校方7000万元资金,随后,兰玉彬在山东理工大学设立国际精准农业航空研究院,要在未来5年把农业工程学科带入国际先进行列。
再以杰出人才游晓蓉为例,其先后在6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去年被威海企业引进后,领衔建设亚洲首条BPANI涂料生产线,据测算,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均销售收入8.4亿元,将打破国际技术贸易封锁,填补亚洲空白。
近年来,山东正是通过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等引才品牌,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增量、产业加速的务实效果。这是近年来山东“以我为主”、产业突破、灵活引才的典型模式。
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之所以能领秀全国,不仅在于人才政策的完善性,更在于其良好的产业落地效果上。
放眼全国,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等省份也提出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办法。从操作性、支持力度和产业效果来看,山东的“一事一议”办法较兄弟省份并不逊色,甚至还有过之。比如,山东针对顶尖人才项目6000万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来自运作成熟的山东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在产业突破效果上,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而在城市层面上,成都、上海、宁波、徐州等城市也相继出台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办法,开出最高1亿元的综合支持。
与此同时,在省级“一事一议”办法参照下,我省的青岛、烟台、潍坊、临沂等地陆续升级当地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政策;以城市间横向对比,我省部分地市的综合支持额度已经超过了其他城市的最高1亿元额度,直奔1.5亿元而去。去年9月,烟台出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实施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计划,对顶尖人才可给予最高1亿元的资助或1.5 亿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支持,并可追加资助;对顶尖人才(团队)用人单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强。潍坊对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的资助额度也同样有力,包括最高5000万元的经费资助,以及最高1亿元的政府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而今年3月,临沂在“人才新政22条”中,对“一事一议”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资助额度从原来的2000万元一跃至1亿元;对新建研发机构、实验室等平台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更具代表性的是青岛,青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在省内起步较早,早在2016年,青岛就出台《顶尖人才奖励资助暂行办法》,对新当选和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500万元补贴和最高1亿元项目资助。目前山东“一事一议”顶尖人才7人名单中,有两人在青岛落地发展。除了真金白银下本钱,青岛在推动顶尖人才平台聚合、金融助推创新成果产业化上,也足以傲视全国。
去年1月,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创新团队”进驻青岛,由此,青岛将“顶尖人才引进”升级为“顶尖人才团队引进”。戴宏杰是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团队将从世界知名大学、知名企业等引进核心成员4至5名;计划3年时间形成30人左右的团队,有望在3年内实现铝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使青岛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近期,青岛李沧国际院士港借助院士产业核心区奠基,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李沧国际院士港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10名世界级巨匠大师、100名国内外知名院士, 目前,已引进袁隆平、王玉田、索罗宁·尤里等为代表的知名院士“大腕”。
可见,青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的“团队化打法”非常鲜明,平台化“筑巢”,打造平台型增长点。
而青岛的金融区位优势,使得打造全链条的科技股权投融资体系成为可能,目前,青岛已经设置了13个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池,引导蓝海股权交易市场设立“人才板”,开发“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产品,累计为“千人计划”专家企业在内的430家企业提供20.48亿元的资金支持。
可以说,从引顶尖人才到引顶尖团队、聚合顶尖人才池;从成果转化到产业群规划,“扶上马、送一程”; 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模式已经成为山东当前人才争夺战中的利器,在发挥人才支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当前人才争夺中,各地比拼的基础依然是产业基础和潜能;产业在哪里人才就在哪里,人才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离开产业导向和理性的人才观,一味追逐“声势大战”,恐怕难有赢家。顶尖人才留得住、带得起产业群,才是人才争夺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在这一轮抢人大战中,山东已强势抛出引才橄榄枝。从“一事一议”力度及效果看,山东在顶尖人才引进上想在了前面,走在了前面,引领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