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道”通“谷道”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初探

2018-01-22 12:08洁如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流病壮医经筋

洁如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认为[1]:“谷道”主人体消化吸收,调节枢纽在脾胃;“气道”主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补充,其交换枢纽在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主调节周身气机宣降,故胃腑通降需依赖于脾胃气机升降与肺之宣降调和。故通过壮医经筋疗法,从局部调理整体,调“气道”通“谷道”,致肺、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降逆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现试将其理论浅析如下。

1 从壮医“气道”、“谷道”理论揆度胃食管反流病病机

壮医称气为“嘘”,气充斥于天地和人体之中。壮医学认为[2],人是天地之气感应而生,人体保持健康,须要与天地之气同步,故形成“天”、“地”、“人”三气同步,其意义在于协调运动、互相制约,从而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故“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影响“三气”同步,致“天”、“地”、“人”三气失和,使脾胃、肺肾气机失衡,进而致胃气上逆,可发为胃食管反流病。谢胜教授亦强调脾胃升降功能失和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胃气上逆是其病机关键,这种气机上逆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肺、肾诸脏[3]。

1.1 “气道”宣降失和 “气道”调节枢纽在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阐明肺主气司呼吸,治理和调节人体一身之气的宣发与肃降,与壮医理论认为肺主枢之“气道”相一致。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之宣肃对周身脏腑气机之调和具有重要作用,故胃气通降需依赖于肺气之宣发肃降。《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即肺之经脉起源于中焦脾胃,并循行于胃口,与胃腑在经气上相互联系沟通。故于生理功能上,肺胃在水谷精微代谢运行上相互协调配合,即《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胃运化功能将水谷精微传输至于肺,肺通过宣降作用将精微物质散布周身,润养脏腑、形骸官窍。即如《灵枢·营气》言:“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胃腑代谢水谷需与肺脏相互配合。《素问·咳论》言“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的病机为肺胃失和,而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发为咳嗽。从其反面思考,胃腑“聚”而积滞不通,发为胃气上逆之机,亦与肺之宣降失常密切相关。故“气道”气机阻滞,则肺气宣降失和而发为胃食管反流病。

1.2 “谷道”升降失衡 “谷道”调节枢纽在脾胃。《素问·玉机真藏论》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五脏别论》中道:“夫胃……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阐明了脾主升,布散精微润养四旁,则诸脏腑、官窍得以润养;胃主降,糟粕得以正常代谢排出,即刘河间言:“五藏六腑、四支百骸受气皆注于脾胃”,脾胃功能与壮医理论之“谷道”相合。故“谷道”气机通调,则脾升胃降,枢机调和,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康泰。《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说明脾胃寄于四季之末,不独主时令,而是“土王四季”。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代序的正常运行皆取决于脾土枢机斡旋。若脾土枢机静息不利,则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百病由生,即“谷道”与“天”失于同步所致。“谷道”气机失常,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衡,胃气不降,而发为胃食管反流病,即《灵枢·四时气》云:“胃气逆则呕苦”,明确指出了胃气上逆为反酸、呕吐之病机。

2 应用壮医经筋疗法调“气道”通“谷道”的临证释义

壮医经筋疗法是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筋学说为依据,运用壮医理筋手法、固灶刺筋法、寻筋拔罐法等综合治疗手段,从局部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畅通“三道两路”,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为目的,从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独特方法[4]。壮医“三道两路”的核心在于“通”,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皆是由于道路阻滞甚至阻断所致,通调“三道两路”,可以防治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甚至疑难急重病症[5]。通过壮医经筋疗法调“气道”通“谷道”,致肺、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降逆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谢胜教授认为人体脏腑神机因天地之气立的变化而出现偏颇,脾“土”枢机常受到不同运气的影响而出现枢转不利,失于与天地气立同步,治疗时调整失衡之脾“土”,以调人体肝肺、心肾、肺肾等枢机,和脏腑气血、阴阳、体用之神机[6],故两者在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壮医筋经治疗方法遵循以痛为腧、以灶为腧、以节为腧的选穴原则,运用理筋手法、固灶刺筋法、寻筋拔罐法等综合治疗手段直接作用于人体筋肉系统[7],从局部达到对整体机体的气机调理,通降胃气,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2.1 调“气道”之宣降 “气道”调节枢纽在肺。《素问·咳论》言“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的病机为肺胃失和,而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发为咳嗽。从其反面思考,胃腑“聚”而积滞不通,发为胃气上逆之机,亦与肺之宣降失常密切相关。“肺者,气之本”,主“治节”,为调节气机升降之令,故肺气宣降通调则胃腑安和。反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失宣降,则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为呕逆。同时,胃中水谷精微不能及时通过肺之宣降布散全身,反积滞胃中,进而加重反流,即现代医学表明胃排空延迟减慢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因素之一[8]。

故通过在手太阴肺之经筋应用壮医筋经治疗进行相应治疗,“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可通调“气道”,恢复肺之宣降功能,则胃气通降,胃中水谷精微得以输出布散,使之“不能久留”、“泻而不藏”,而减少水谷精微停滞于胃腑的时间,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再则,《灵枢·经筋》言:“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即指出手太阴肺之经筋循行至胃之贲门,与胃之贲门密切相关联。现代医学表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9],应用壮医经筋疗法加以相应治疗,或可增强、恢复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功能,提高胃反流防御屏障,从而降低反流的发生,而从根本上治愈胃食管反流病。

2.2 通“谷道”之升降 “谷道”调节枢纽在脾胃。《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言:“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即明确指脾胃气机升降在运化中的作用,将水谷精气运送灌溉四脏,同时也将糟粕排出,推动脏腑精气上下左右交通,充分体现了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作用。反之,脾胃气机升降失衡,运化失权,糟粕浊阴不得出,则胃气上逆,进而发为胃食管反流病。《灵枢·经筋》云:“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上循胁属脊”,“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着于脊。”即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之经筋皆循行之脊背。膀胱经络居脊背,位于脊柱两侧,为五脏六腑阴阳之会,精气之注,经络气血之总归[10],刺激相应脊背经筋可直接调整对应脏腑的功能。故通过应用壮医经筋疗法在脊背相应部位(以痛为输)给予相应治疗,即可通调“气道”,恢复脾胃升降之枢机,则胃之浊阴得降,而吐酸、反流自愈。谢胜等[11]研究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证实背俞指针疗法能通过改善LESP减少食管酸反流,且LESP改善持续时间较长。壮医经筋疗法与其对比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小结

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应用壮医经筋疗法从局部调理整体,调“气道”通“谷道”,致肺、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降逆胃气,方能从根本上防治胃食管返流病的发病,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通过对壮医经筋疗法调“气道”通“谷道”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探讨,为防治胃食管返流病提供新的思路及干预措施。同时,为后续相关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1]李慧敏,刘兵,章梅芳.壮族医学“三道两路”核心理论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版),2017,70(6):65-71.

[2]叶庆莲,章增加.壮医基础理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19-23.

[3]谢胜,张越,周晓玲,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研究近况[J].环球中医药,2011,4(1):7-10.

[4]林辰,黄敬伟.中国壮医经筋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5]唐汉庆,黄岑汉,赵玉峰,等.壮医“三道两路”理论的辨析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236-4239.

[6]谢胜,刘园园.四象脾土四时六气和五脏的理论渊源及其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的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1):2785-2790.

[7]戴衔崇,林辰.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4):76-77.

[8]杨健,刘梅,何键,等.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52-1754.

[9]史燕妹,赵公芳,黄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36):3713-3718.

[10]谢胜,周晓玲,侯秋科,等.中医“以俞调枢”外治法及其应用探讨[J].国医论坛,2012,27(2):13-14.

[11]谢胜,欧阳波,韦金秀,等.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2):19-21.

猜你喜欢
流病壮医经筋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雌激素水平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