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辽宁 鞍山 114013)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小儿的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没有健全,所以常规的护理方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患儿会经常出现对医嘱的抗拒,甚至是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的情况[1]。现如今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小儿护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改善,在常规护理当中开始引入肢体语言沟通能够使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心理上和行为上得到认可,大大提高了护理的效果。本研究基于此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当中应用的价值,并将结果作出如下的报道。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小儿患者,共选入本研究100例,所有的患儿年龄均在一周到两周之间,对所有患儿的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性别年龄无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对于本研究所有患儿均采用肢体语言沟通纳入到小儿护理当中,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注意仪表,时常微笑: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姿态,对于自己整体进行修正,避免为患儿和家长带来一种邋遢不整洁的感觉,也不能够为患儿表现出一种刻板严肃的形象。护理人员需要仪表整洁,面部表情运用得当,这些胜过一切言语。护理人员简单的微笑就能为患儿和患儿家属带来温暖的感觉,能够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亲近。这能促使患儿主动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这样能够产生一种来自于心理上的安全感,能更好地抵触环境的陌生感,能够促使患儿心理达到平衡,消除患儿的恐惧和烦躁等不良情绪[2]。有助于患儿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在对患儿进行肢体语言沟通的时候,需要用完美的仪表形态和微笑来作为最为基础的通用语言。患儿在第一次和护理人员进行接触的时候,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对于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会产生恐惧感,再加上病痛的缘故使患儿容易产生哭闹。所以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的微笑能够使患儿感受到一种亲近感,拉近了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如果患儿具有了一定语言能力或者患儿能够听懂相关的语言,可以鼓励患儿,不断的与患儿进行交流,在和患儿沟通过程中应该注意耐心地倾听患儿的吐字。要经常做一些鼓励性的动作,强化患儿对病症康复的信心,护理人员需要做坏人的朋友,对患儿进行友善的护理,同时也要做好和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可以有效拉近患儿家属之间的距离,指导患儿家属在和患儿交流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能够取得更加完美的效果。
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对患儿的积极心理引导工作,要积极的开导患儿,鼓励患儿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患儿不逃避,能够勇敢的面对疾病,保证患儿可以不断的挑战自己,以便最终赢得康复。为患儿根据患儿的实际年龄需求,组织一系列的心理疏导性的娱乐活动,强化对患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对患儿抗疾病信心的培养,使患儿能够在健康的状态下接受治疗[3]。
1.2.2 强化肢体语言:促进护理人员和患儿肢体语言的交流,护理人员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体态,在行走站立和坐姿上都要有所讲究,要时刻对患儿保持良好的形象,确保自己的体态端庄仪容大方,能够为患儿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要表现出对患儿家属的尊重感,同时也要为患儿家属带来一种严谨认真负责的形象。在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应该时常的轻轻抚慰患儿,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在允许的情况下与患儿进行游戏,增进患儿护理人员之间的亲近感。因为患儿年龄偏小,所以很容易接触,护理人员的亲切肢体行为就会被患儿带来极大的鼓励,能够促使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好感。
1.2.3 眼神的交流:眼神作为心灵的窗户,而进行肢体语言沟通的时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护理人员需要通过眼神的交流来拉近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在与患儿视线接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鼓励和赞赏。为护理人员采用真诚的眼神进行交流,能够更好的拉近患儿家长与会人员的亲近感。与此同时要强化对患儿的身体肢体的行为基础,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对医疗器械产生畏惧,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适当的握住患儿的手,轻轻地抚慰患儿的头部,为患儿提供鼓励。
本研究共选入100例小儿患者,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肢体语言沟通,100例患儿治疗的依从性较高,其中完全依从的患者55例,基本依从的患儿43例,只有2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因为病情等多种原因,不配合,治疗依从性为98%,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普遍较高,采用自制的量表评分进行调查,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达到(95.6±3.5)分。
护理对于患儿来说是保证患儿得到治疗得一个有效的保障,对患儿在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更好地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促进患儿接受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当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儿治疗的依从性,也能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