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辽宁省大连市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上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发生在上消化道黏膜的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其发病率较高,在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随着病情的发展上消化道息肉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情况出现,甚至有癌变可能[1]。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常规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时由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较快,容易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中视野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患者还需承受较大痛苦,无痛胃镜下治疗有效解决了该类问题,且安全有效,逐渐在临床上推广使用[2]。本研究探讨分析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32例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抽取32例行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并同期抽取采用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的32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25~58岁,平均(29.6±4.4)岁;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24~59岁,平均(29.7±4.9)岁。入选标准:①知情同意;②符合上消化道息肉诊断标准;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肺等脏器功能不全;②出血倾向;③癌变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上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情况可适当变换体位,取0.9%氯化钠溶液浸润过的纱布覆盖电极板,固定与患者大腿外侧,将内镜插入后观察患者息肉情况,并反复冲洗、吸尽息肉表面的黏液,在息肉充分暴露在视野下后,经内镜活检管道置入合适的电切圈套器于胃肠腔,将其套住息肉并拉紧,然后进行电凝电切处理,最后取出息肉及内镜。
观察组:患者取左侧卧位,使用咪唑安定0.01 mg/kg、丙泊酚1 mg/kg及芬太尼1 μg/kg经静脉推注实施麻醉,麻醉起效后插入胃镜,之后的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经SPSS21.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提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手术成功率100%(32/32);对照组中成功治疗的患者有28例,手术的成功率为87.50%(28/32);组间在手术成功率上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4.93±1.24)min,对照组为(8.76±1.53)min,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出血,1例灼伤,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出现2例出血,1例灼伤,3例穿孔;发生率为18.75%,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上消化道息肉发病率较高,患者早期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等情况出现,甚至有癌变可能,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威胁,故而发现后应及时进行治疗[3]。
以往主要采用常规内镜下手术治疗,无痛胃镜的开展弥补了常规内镜的不足,相较于常规内镜,无痛胃镜下手术时患者胃肠蠕动功能减慢,安静耐受,术中视野也更为稳定清晰,降低了影响操作的因素,从而起到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4-8]。
本研究通过比较常规内镜下与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更高,治疗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充分印证了上述结论。无痛胃镜不仅有效保证了疗效及安全性,同时还减轻了患者痛苦,在患者符合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的手术指征时,可作为首选术式。
综上所述,临床通过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