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福州 350122)
经筋即人体软组织,由皮肤、筋膜、肌肉、肌腱、滑囊、韧带及关节囊等构成,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灵枢·刺节真邪》记载“有横络盛加于大经”,因而导致“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的状态。经筋聚合、联结的部位称为筋结点,它是对局部血流被影响的十二经筋上疼痛点的概括。现代医学认为[1],经在循行过程中有“结”“聚”的特点,在关节及筋肉处聚合、联结,被认为是已机械化的纤维组织经过长期的反复劳损形成的结节、黏连以及条索,包括钙化的骨性赘生物。
《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其作用一者联结、约束骨骼,二者与机关(关节)间有密切关系,即筋肉附着关节附近,发挥着约束稳定关节和引发关节运动的作用。经筋结点不断散布于经筋所过之处的肌肉、肌键、组织、关节、韧带、骨骼等,在循行中“结”“聚”于关节四肢和肌肉之处,如踝、膝、髀、臀、腕、肘、肩、腋等,而经筋聚合、联结的部位被称为筋结点。
“经筋结点”的检查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其主要特征为“结节”[2],结节的主要形状有扁平、圆形、椭圆形、链球状、条索状、气泡样等。结筋病灶点包含腧穴及临近腧穴的阳性反应点,概念上由点扩大到面拓展了腧穴的范围,形成了专属于经筋理论的特色术语[3]。经筋病是以痉缩为最基本的病理基础,解除各种部位的疼痛和痉挛的目的和方法在于“消灶解结”。《灵枢·经筋》明确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这些病灶点影响气血畅通与运行,从而出现“不通则痛”的现象。《灵枢·刺节真邪》道:“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阐明通过某种方式解除由经筋损伤形成的横络,这种方法称之为“解结法”。其手法特点为直中要害,阐明了结筋病灶点的治疗原则。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机体体质强弱及致病因素的性质密切相关。点按法作用于人体解“筋经结点”,可刺激疏通经络、补虚泄实、调整脏腑、人体阴阳和扶正祛邪,并使其达到相对平衡。
全身气血周流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4]”《素问·调经论》中“虚则聂辟气乏,惟按之则气足以温之,快然而不痛”,表明点按法能促使卫气恢复其温分肉、充皮肤、司开阖的功能,促进气血的流通及生成,加速血液淋巴代谢,促使损伤组织修复[5]。《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具体为按压体表相应穴位,将刺激传递到五脏六腑,通过按压起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6]的作用。
《素问·举痛论》指出:“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恶寒喜温、血和筋柔”是筋经的特质,点按具有温通、柔和、止痛的功效,使其得到温煦改善筋经痛遇寒而闭不通的状态。《肘后备急方》表明:“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指出点按法能够行气止痛,在治疗急性脘腹痛方面起到良好作用,达到调达机体机能的功效[7]。
《素问·举痛论》中“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法有活气血、止痛、“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8]。在点按的刺激下,促使局部筋膜压力降低,提高阈值,消除炎症因子。《医宗金鉴》道“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点按通过渗透作用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疏解郁闭之气。
点按法可改善神经、肌肉与血管的毗邻关系,从而起到松解黏连周围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缓解或解除神经、肌肉受到的机械压迫。现代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为在点按的刺激下,可减低经筋结点处局部肌张力,提高痛阈,通畅微血管,加快炎症子的代谢消除,起到疏通局部、解痉的作用[9]。
点按法的生物力学特点为作用力持久,渗透力强,直接作用于解剖位置[10]。在生物力学中,“筋经结点”在外力及内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体力学,其作用力主要来源于自体内组织的阻力,这些阻力大多被动组也有主动阻力。使肌肉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系统的内能得到调整。
人的全身各处皆受到神经支配,包含感知、传输、处理、传达及其作出反应。当人体某一部位发生损伤或疾病必然刺激该部神经,产生异常的兴奋变化,多表现为局部疼痛发热。长时间的刺激损伤导致水肿出血并发生病理改变,多表现为硬性结节与条索状改变[11]。当受压面积较大或达到一个阈值强度后,感受器开始通过躯体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发送神经冲动,淋巴管、血管受压及按压引起的疼痛,淋巴管壁、血管壁及痛觉的感受器都通过内脏传入向中枢传入神经冲动。点按法解结即通过这些传输冲动汇集中枢产生兴奋,又通过穿出神经传达到效应器,达到使异常兴奋状态的神经转为抑制,长期抑制状态的神经重新兴奋起到治疗作用。
动脉血管一般多与神经相伴、分布全身、供给各部正常营养及维持正常功能活动。局部发生损伤,影响血管功能及血液供应,破坏血液循行,造成局部血肿与水肿,其吸收后的产物可使结缔组织增生、痉挛。代谢物储留使血运速度减慢,通透性降低,血管腔扩大。点按法一方面可解除血管微循环的各种因素,促使血液、淋巴和改善微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水肿及病变产物的吸收,消除肿胀痉挛。现代医学认为,手法的机械力刺激,能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改善淋巴循环,促使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液黏滞性[12]。
本文从 “经筋结点”的古现代理论入手,深入探讨点按法解“经筋结点”的各种理论基础,特别分析了点按法解“经筋结点”在中西医方面的不同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方法,以期开拓眼界,指导临床,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提高经筋疾病的治疗效果。